馬老師:
您好!最近我的心里特別不痛快,兒子的婚姻讓我非常糾結(jié)。兩年前兒子兒媳發(fā)生了矛盾。等我知道了,兩個人已經(jīng)在民政局辦好了離婚手續(xù),好長時間我不敢和人說起這件事,兩三個月的光景,感覺自己老了好多。
之后,我們和兒子搬到了一起住,照顧孫子。因為孩子,兒子和前妻還有聯(lián)系。為兒子復婚這個事兒,簡直成了我的心病。由于總想著這件事,結(jié)果去年春節(jié)之前,我竟鬼使神差地撥通了孫子姥爺?shù)碾娫?,借拜年之名,說自己希望他們復婚。沒想到,對方卻說,兒女的事兒父母管不了。
前不久的一天,孫子的媽媽來接孫子。我在樓上看到了同時來的還有一個男的,我立刻心里發(fā)堵,和兒子說了。沒想到兒子和前妻在電話里大吵大鬧起來,兩個人的關(guān)系更僵了。
我立刻意識到自己給兒孫添亂,非常后悔。但是,過后自己還是放不下。
煩惱的老景
景先生:
綜合如上的情況,你兒子和前妻復婚的可能不是沒有,一來兩個人的吵架,也許正是緣未盡,如果情斷意絕,如果緣分已盡,也就沒有架可吵了。二來,兩個人至今都沒有再談戀愛,都沒有再婚,也很可能是舊情未斷。
心理把脈:取決于
當事人的心靈成長
但是,有一個前提是必須的,那就是要順其自然。就是說,不要有太多的外力,不要讓雙方看在老人的份上,尤其不能讓當兒子的為了老爸而復婚。也就是說,不論復婚與否,都要順其自然,都要取決于當事人雙方自己,都要取決于當事人雙方的心靈成長。如果有了心靈的成長,如果情緣依然在,那么,兩個人復婚就是開始了新的生活,就有了新的生活方向。反之,如果過多的外力作用,比如為了孩子而復婚,為了老人而復婚,當事人雙方卻沒有心靈的自我成長,那復婚不過是重復過去的故事,必然會舊病復發(fā),會故態(tài)復萌。果如此,豈不是讓所有的人再次受傷?
總之,婚姻是兒女自己的事,結(jié)婚自己做主,離婚自己做主,復婚當然也要自己做主。如果父母過多的干預,不僅剝奪了孩子們自我成長的機會,還會把原本可能的復婚給弄砸了,沒有幫上忙反而添了亂。你說是不是呢?
你的兒子作為婚變的當事人,心態(tài)正處于不平穩(wěn)的狀態(tài),需要有人幫他沉靜下來反觀自己過去的婚姻??墒?,你這位老爸如此焦灼的心態(tài),在和兒子的交流溝通中,除了火上澆油,除了讓兒子更心煩意亂,能傳遞給兒子多少有益的信息,能提供給兒子多少有益的幫助呢?
還有,你作為老爸,茶飯不思,愁眉不展,豈不是都會成為兒子沉重的心理壓力?你的兒子又是孝子,來自老爸的這種心理壓力怎能不影響到兒子的選擇?如果兒子真的只是為了老爸而選擇了新的生活,那么,不管是復婚,還是再婚,都會埋下新的隱患。你想是這樣嗎?
心理處方:該放手時就放手
據(jù)說,在南亞地區(qū),人們有一種捕捉猴子的方法很巧妙。獵人在椰子殼上挖一個小窟窿,窟窿的大小恰好能讓猴子空著手伸進去,卻無法攥成拳頭拔出來。然后,他們把椰子殼或者拴到樹上,或者固定在地下,再往里面放一些猴子愛吃的食物。一個簡單得無法再簡單的陷阱,就這樣做成了。然后,他們躲得遠遠的,靜候猴子上鉤。幾乎沒有不貪吃的猴子,幾乎沒有猴子能經(jīng)得住食物香味的誘惑。于是,就有猴子聞香而來,把手伸進了那個小窟窿。但是,本來空著的手掌,可以直著伸進窟窿里,抓住東西攥成拳頭后就膨脹了許多,怎么也無法拔出來了。這時候,獵人來了,猴子無法逃脫終于被捉的災難。猴子不是被別人捉住的,而是自己捉住了自己。因為它伸進椰殼中緊緊抓著食物的手,最終也不知道放開。
兒女的事兒,該放手時就放手,這樣,你首先解救了自己,首先從內(nèi)心深處解脫了自己。更重要的是,一旦你有了這樣的平和心態(tài),就會影響兒子也平穩(wěn)了心態(tài),不再沖動,不再吵架,他們雙方也就都有了一個自我心靈成長的時間和空間,也就都會對自己的未來生活有理性而成熟的選擇。至于最終結(jié)果嗎?還是那句話,順其自然,讓時間來做判定吧。
你自己是一位有足夠智慧的老人。如果說我們的溝通對你有什么幫助,不過是幫你嘗試著對自己的事也要冷眼旁觀。人都容易當局者迷。所以,我們面對生活迷局的時候,都需要學會跳出來,站遠一點,當一回旁觀者。
馬志國
多和父母抱一抱
言語變少,情緒容易波動,對什么都提不起興趣,但看見鄰居老夫妻一起散步,她的眼里充滿嫉妒,不小心碰到兒子的手時卻立馬躲開……老伴去世快兩年了,獨居的老陳這幾個月像變了個人。兒子擔心母親,便帶老陳去看心理醫(yī)生,醫(yī)生的診斷讓他吃了一驚——母親竟患上了“皮膚饑渴癥”。醫(yī)生建議兒子陪伴母親時經(jīng)常握住她的手,擁抱她,給其安全感。
皮膚饑渴癥有兩種表現(xiàn),一種是特別希望得到擁抱和愛撫,另一種則是像老陳這樣,因皮膚長期處于“饑渴”狀態(tài),心靈也變得孤獨,變得不愿與別人親近。
老年科醫(yī)生提醒,老人和小孩一樣,需要肌膚的撫觸,子女撲到父母懷中撒嬌,或主動為其揉肩捶背,不僅能令老人胸臆大暢,也能令其在心理上更松弛,更富保障感。
但是,由于子女年齡增長,成家立業(yè),時間精力都有所削減;同時,因已建立新的親密關(guān)系,身體上的接觸也會與父母疏遠。心理專家建議,感覺肌膚“饑渴”的人,首先要對這種“饑渴”有認知,要理解它是來自對安全感和親密依戀關(guān)系的渴望;其次就是接納自己的這種“饑渴”,這只是一種需求未被滿足的狀態(tài),就像軀體餓了、渴了一樣;然后需要用經(jīng)驗來修復,沒有顧忌地享受擁抱和肌膚接觸帶來的安全和舒適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