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冠美
大多數(shù)語文學得好的學生都認為“得益于課外”,但并不等于說凡是課外讀書都能切實得益。這是兩個必要的條件,一是在浩如煙海的讀物中要懂得選擇出堪稱經(jīng)典的東西;二是必須能從自發(fā)走向自覺,包括獲得良好方法、習慣的指導和培養(yǎng)。筆者認為,這就是語文教師在語文課堂里要給予學生的東西。
具體來說,教師應在這三個方面對學生予以指導:
一、書讀萬卷行萬里,腹有詩書氣自華
誦讀經(jīng)典,用經(jīng)得起時空洗禮的典型篇章洗滌心靈、開啟智慧。林語堂說過,一個愛讀書的人,如果沒有自己崇拜的作家作品,他就不可能長進。
經(jīng)典誦讀最大的好處就是糾正目前偏重知識和技能培訓的弊端,而將教育的重點轉(zhuǎn)到文化熏陶、智能鍛煉和人格培養(yǎng)上來。堅實的經(jīng)典文化功底和胸懷遠大、仁慈忠厚、大智大勇的完美人格塑造,是教育的最大成就。如同經(jīng)濟領(lǐng)域需要第一流標準企業(yè)帶動眾多企業(yè)一樣,教育界也需要偉大完美智慧的人格帶動一般人才。也許教育永遠也不能使每個人成為圣人,所謂“取法乎上,得乎其中”,但是若不直取“上法”,就連“其中”也得不到了,那會使后人一代不如一代。優(yōu)中選優(yōu)是唯一的選擇。歷史早已證明并且還將不斷證明:只有健全的人格才會做出最有價值的創(chuàng)造性業(yè)績,素質(zhì)教育的核心就是健全人格的塑造。
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清醒認識到,語文這門功課無論是人文教育還是技能教育,都有賴于大量的誦讀積累而內(nèi)化為素養(yǎng)。這其中,模仿——變化——創(chuàng)造,又是形成語文能力的必由之徑。
靈活運用的前提是大量的閱讀和積累。讀而不記,等于白讀。錢鐘書的讀書筆記就足有幾十個厚厚的本子,看來要想成為大家,首先要多閱讀、多積累。我們不一定要求學生都成為大家,但多讀多記對學生語文能力的提升還是很有必要的。
經(jīng)典的東西不論古今中外,也都可以適當加以改造使之適合學生,而我們的語文教育,也應該切實擔負起經(jīng)典文化,特別是民族經(jīng)典文化的啟蒙任務。
二、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須有致
一個學生在學習《論語》的時候,發(fā)現(xiàn)孔子的一段話好像有些語無倫次。剛說過“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第二句卻說有朋友遠道而來是件快樂的事,接著又說別人要是不了解你可不要不高興,能做到這份上就是個君子了。一個大教育家說,怎么會前言不搭后語呢?
讀經(jīng)典,品名著很重要,但還要融合、思考、感觸??鬃釉唬簩W而不思則罔,就是這個意思了。
昔人論讀書,認為“作者未必然,讀者則未必不然”?,F(xiàn)代閱讀學的理論告訴我們,作品是作者和讀者共同創(chuàng)造的。越是精妙的文章,優(yōu)秀的作品,越可以允許讀者有各種各樣的解讀。魯迅當年讀《資治通鑒》能悟出“中國人尚是食人民族”因作《狂人日記》;有人讀《三國演義》能悟出企業(yè)管理的要訣;有人讀《孫子兵法》,卻聯(lián)想到體育競賽克敵制勝的方略,如此等等,都是融合、思考和感觸。
一個語文成績好的學生,一定是富于語感的,如果不是,那他的成績就很可疑了。
三、回首向來蕭瑟處,風雨有情因人生
讀是寫的基礎(chǔ),如何檢驗這個基礎(chǔ)扎實不扎實,關(guān)鍵
還是要看寫作。
一般愛讀書、會讀書的人,寫寫文章不會太苦;反之,就會苦不堪言。讀書是吸收,寫作是傾吐。一個人學會掌握一種語言的過程,也就是對一種語文進行摹習的過程。但摹習不是克隆,摹中有變,久而久之,就會變化為自己的,甚至還會創(chuàng)造。幼年早慧的王勃之所以能面對滿座賓客,誦出“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與長天一色”這一千古佳句,就因為他早在胸腹中儲存了庾信的“落花與芝蓋齊飛,楊柳共春旗一色”。
唐弢年輕時酷愛魯迅,其雜文也就酷肖魯迅,甚至邊筆名也相似,使國民黨的文探最終嗅錯了對象,便對魯迅狺狺不已。建國以后,唐弢所寫的文章始終都保持著簡練、深雋而靈活的文字風格,似乎都可以從魯迅那里找到師從的淵源??梢姶罅康拈喿x積累,乃至于刻意摹習,讀寫能力自然會逐漸提高,這是光聽講解、單做練習所不能奏效的。正如著名作家梁衡所說:“你必須肚子里裝進很多范文,它的詞匯、章法、思想,到時候才能拿得出來,才能變化組合?!?/p>
“模仿——變化——創(chuàng)造”。這便是語文學得既快又好的唯一捷徑。這條捷徑就在你腳下。模仿不是復制,不是照貓畫虎,而是指向創(chuàng)造,那么要付出辛苦是必然的。
將課堂由老師的講堂還原為學生的學堂,在語文課上,學生們暢游書海,盡情發(fā)揮,大膽描摹心中的世界,這真應該成為我們上下求索的真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