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孟子作為僅此于孔子的一代儒宗師,他繼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將其發(fā)展成為“仁政”思想,被稱為“亞圣”。在孟子看來,作為生活在世間的人,必須要遵循做人的道德和準則,何為做人的準則,“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當之無愧。掌握了做人的準則,就要掌握做事的準則,魚與熊掌不能兼得也是他畢生所倡導的真諦,也正是孟子之大道也。
關鍵詞:孟子;原則;舍身取義
在滕文公章句中,孟子提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意思是真正的士大夫,要有堅定的信念,不為榮華富貴所誘惑,不為貧賤困苦所改變,不為威脅暴力所屈服,這樣的人才稱得起大丈夫。孟子認為,男子漢大丈夫,那是要放眼天下,四海為家。以匡正天下之不平,推行天下之大道為己任的?!柏氋v不能移”,更通俗的表述應該是“貧賤不能放棄”。不能放棄的是什么?是人的理想、道德和一切做人的準則。這是多少年來窮人精神上的寄托,也是多少年來窮人給自己的道德筑下的“防洪堤壩”。所謂“防洪堤壩”,意味著假如沒有這么一道堤壩,人就控制不住自己會被卷入滾滾洪流?!柏氋v不能移”的真正意思是在告誡窮人:貧賤是很容易移的,恰如“富貴不能淫”實際上富貴是很容易沾染上淫的惡習一樣,貧賤很容易使人將貧賤當作不可替代的理由,放棄理想、放棄道德、放棄一切做人的準則。社會上幾乎所有的負面形象,都源自于貧賤?!靶〗恪睘榱隋X可以放棄操行,乞丐為了錢可以放棄尊嚴,亡命之徒為了錢可以放棄人的進化。他們幾乎都是窮人,都是抵御不住貧賤的沖擊而“放棄”的人,他們的行為也恰恰印證了一句老話:人窮志短,馬瘦毛長。但是更多的窮人沒有放棄,“人窮志不窮”是他們堅定的信念,古往今來,偉人的故事,幾乎就是窮人矢志不渝的故事。他們所印證的是:貧賤不是放棄的必然前提。孟子還提出了“妾婦之道”,這里我們應該注意的是,古人認為,妻道如臣道。臣對于君,應當是順從,但順從的標準是以正義為標準和原則,如果君子有什么行之不義的臣子就應該勸諫。同樣的,妻子對丈夫的順從也應當是有選擇的,丈夫有什么做的不對的地方妻子也應該指出,而不是盲從,只有太監(jiān)婢女小老婆之流才會不問是非,以一味順從為原則,實際上,也就是沒有了任何原則。孟子針對這種可以稱之為“小老婆之道”的“妾婦之道”而提出了“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樣的見解,也就是真正的大丈夫之道。而怎樣才能做到呢?那就是“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這就回到儒學一貫倡導的仁義禮智上去了。做人要做的頂天立地,做人要像個樣子。就是要在什么時候都能夠保持住自己的品質,保證住自己在任何的時候都能夠以同樣的堅定處理事情,才真正算的上是大丈夫,算的上是純粹的人。
孟子在告子章句中有這樣一篇文章,講的是魚與熊掌不能兼得。這里想到一個在書上看到的故事:鷦鷯善筑窩巢,用羽毛做窠,又用發(fā)絲編織起來,可是卻將巢托附在柔弱的蘆葦桿上。巢固然牢固,支托巢的蘆葦桿卻異常脆弱,大風起時常常巢覆卵破。白嘴鵲比鷦鷯聰明多了,當春天還沒有到來的時候,它就以預料到夏秋季節(jié)一定多風,為了防患未然,便將巢從大樹頂端搬到大樹低處的粗枝丫上。風是吹不掉巢了,可是巢離地面近了,大人觸手可及,小孩又可以用竹竿搗破窩巢,雖沒了遠慮,卻又免不了近憂。這不正是孟子的名言“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吧辔宜玻x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即生命,義,即大義。為國,為民,為他人,為集體所堅守的本心,就是大義。
延伸至現(xiàn)在人的生活中來講,其實人生就是一道選擇題,但是這道選擇題的答案永遠都不只是ABC三種,它的答案是豐富的。所以,它其實并沒有正確答案和錯誤答案的區(qū)分。只不過選擇好了就死適合自己的,沒有選擇正確就是誤入歧途。同時,不論是面對工作和生活,還是愛情與面包,我們總是在選擇當中的搖擺不定。也正是由于這樣的搖擺不定,我們的人生永遠都是充滿了糾結。但其實,人生的選擇有很多種,有的時候得到就意味著放棄。但是,對于這份得到與放棄之間,我們一定要學會正確的衡量。真正的做到兩者相衡取其重,通過一份正確的放棄來收獲一份真正想要的得到。
再者,人生本來就是不完美的。就好像不能夠同時得到魚和熊掌一樣,我們總是不能夠得到自己想要的所有的東西。面對這樣的不完美,我們應該要保持的應該是一份寬容。寬容的對待生活當中的得與失,在這樣的一份寬容的心態(tài)當中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向,然后走出一條真正適合自己的路。這條路可能是康莊大道,也有可能是荊棘密布,但是,只要是自己選擇的,我們都應該努力走下去。
人生正是因為有許多東西讓人難以作出取舍,于是兼得便成為人們永遠的心愿。人生也確有許多東西可以兼得,只是哪些應該兼得,哪些不應該兼得,心里一定要非常明白,否則,一番蹉跎下來,極可能鬧得兼得不成反兼失。
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舍與得是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的。我們常常面臨著舍與得的考驗。得是本事,舍是學問,沒有能力的人得不到,沒有悟開的人舍不得。此之謂孟子之大道也。
【參考文獻】
[1]萬麗華,藍旭 譯注.孟子——中華經典藏書[M].北京:中華書局,2006
作者簡介:張苾瑩,河南鄭州人,本科學生,法學學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