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軍
摘要 紫砂壺藝貴在巧奪天工,天下少有。雖然制壺藝人的思維千變?nèi)f化、各有特點,但最終都是為了體現(xiàn)壺的實用性以及藝術美?,F(xiàn)以清代晚期芝亭制作的紫砂“周圓壺”為例。談談壺器的線條藝術。
關鍵詞 紫砂壺;線條藝術;造型
紫砂壺的制作是一種藝術創(chuàng)作的過程,陶藝家為了體現(xiàn)一把紫砂壺的主題,首先要進行必要的構思。在構思過程中,創(chuàng)新是紫砂壺的靈魂。紫砂壺的裝飾是創(chuàng)新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突出主題或點明主題的必要手段。紫砂壺的創(chuàng)新是以理論創(chuàng)新為先導的實踐創(chuàng)新,這就要求陶藝家要考慮壺器表達的主題,再依據(jù)主題選取裝飾的內(nèi)容,現(xiàn)以清代晚期芝亭制的紫砂“周圓壺”為例(見圖1),談談紫砂壺的造型及其線條藝術特征。
1.紫砂“周圓壺”的造型藝術特征
紫砂“周圓壺”采用了小橋、流水表達了“波折經(jīng)歷,周圓人生”的主題。“周圓壺”平口嵌蓋,管狀直流,壺把為圓筒形折把,兩端緊扣壺身。整體造型新穎簡潔,沒有過分強調(diào)技巧,而線與面的對比十分強烈。線條挺拔,具有天然之素美。
“周圓壺”除了壺身有金文銘文“十有六年使用”之外,似乎并無其它的裝飾。但仔細觀察??梢园l(fā)現(xiàn)壺鈕好似小橋,而壺身是扁圓柱的藝術變形,肩面與下足均作弧形波浪狀,頗有“如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的意境美。這種形體與自然的巧妙結合渾然天成,與中國傳統(tǒng)藝術中講究“天然去雕飾”的美學原理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2.紫砂“周圓壺”的線條藝術以及人生啟示
紫砂“周圓壺”如水一般流動的波浪線條盡顯天然本色,在紫砂壺園地里是不多見的實踐創(chuàng)新。中華文明從來就是與水連在一起的,是黃河孕育了華夏文明,民族文化自然會打上水的印記,遠看紫砂“周圓壺”,仿佛就像看到了風起時,澄碧的春水漾起層層漣漪,春陽下的水面如風中的絲綢,涌動著股股柔滑的光澤,水聲輕微,仿佛在嘆息著什么。水岸邊,曾經(jīng)有一位壯士迎著蕭蕭的寒風,面對嗚咽的流水,踏上一去不復返的征程,水讀懂了他那絕決的心情與為酬相知拼出性命的豪情;水流畔。曾經(jīng)有一位絕色女子輕挽五彩霞衣,浣洗如虹輕紗。水曾把她的容顏印在心中。無數(shù)游魚都在為她驚世駭俗的美麗發(fā)呆,或許是“天生麗質(zhì)難自棄”,或許是美麗的東西總有人惦記,浣紗的美麗女子最終不能逃脫政治利益,她與流水告別,走人了吳王宮中,用水所賦予她的美麗與才智破滅了一個人的夢,圓了另一個人的夢,當她經(jīng)歷了這一切又回到水上時,水同樣映照過她那歷盡政治風霜的臉,只是不知那曾經(jīng)如水一樣純潔的容顏有了多大的改變。水還與無數(shù)癡情的故事連在一起。見證過纏纏綿綿的相思。無論是“君住長江頭,我住長江尾。終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遙遙無期的等候,還是“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孤獨凄清的揣想,水都曾經(jīng)承載過戀人們的感情。
紫砂“周圓壺”以橋作鈕,人的一生仿佛就是要走過這樣一座又一座小橋,人生的路如同小橋一樣很曲折、坎坷。面對這樣坎坷不平的路,免不了要摔跤、免不了會失敗。雖然橋中央的拱形暫時擋住了人的視線。但是人的一生沒有過不去的橋,也沒有過不去的坎。只要我們堅持走下去,走到橋的中央,前方的道路就會豁然明亮起來,而我們心中曾經(jīng)有過的的酸甜苦澀。別人永遠無法知曉,或許水中還折射過我們當年的身影,水里還珍藏著我們落寞心事的回憶。
紫砂“周圓壺”里的波紋線顯得有起有落,襯以壺鈕起伏有致的小橋設計,仿佛就在啟示我們:其實人生的逆境與順境都是一種經(jīng)歷??裣惨擦T,悲痛也罷,落寞也罷,失意也罷,全都是一種經(jīng)歷。人生正是因為歷經(jīng)了酸、甜、苦、辣的不同感受,才顯得多姿多彩。對于樂觀的人來說,波折只是一種一笑而過的閱歷。經(jīng)歷過波折的人才能真正感悟到生活的可貴、生命的重要和幸福的來之不易,這樣的人生才是圓滿的,正如“周圓壺”小橋流水的裝飾和圓柱形壺身所蘊涵的深刻主題——波折經(jīng)歷,周圓人生。
3.結語
清代晚期芝亭制的紫砂“周圓壺”凝結著制壺藝人的巧思妙想,類似這樣思想豐富的陶藝作品很多,它除了造型及其線條予人美的感覺,它還能從思想上感染欣賞者。這也正是紫砂壺歷久不衰的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