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俊偉
宜興紫砂壺是一種實用的茗具,也是一種藝術佳品,歷來為文士、藏家所追捧與收藏,自古就有“壺之精者莫過于陽羨”的美贊。同時。它又是中國陶文化與茶文化相結合的產物,在長期的發(fā)展創(chuàng)新中,紫砂壺以極大的包容性,融合各家之長、汲取文化精髓,將藝術陶瓷的境界發(fā)揮到了極致。
壺藝創(chuàng)作是一個不斷發(fā)展、循序漸進的過程,自明清至今,不計其數(shù)的制壺藝人將自己的才智與心血投注在了這條藝術之路上。創(chuàng)作了許多經典的壺藝作品,留給了世人寶貴的財富。明代末期的時大彬就是其中佼佼者,紫砂壺藝經過前期發(fā)展,至時大彬時代便開始蔚然大觀,他對泥料配制、成型技法、造型設計和銘刻等均有深入的研究,比如他善用各色陶土配制泥料,在他的作品中往往在紫泥中帶有白點等,也贏得了“沙粗質古肌理勻”的贊語。同時,時大彬擅長創(chuàng)新,早期喜作大壺,后游婁東,聞陳繼儒、王時敏等品茶、試茶之論后便改做小壺,這是紫砂史上一次重大改革,風格樸雅堅致,如創(chuàng)作的“如意紋三足圓壺”,壺身似球形,下承三乳頭形矮足,壺蓋貼塑四辦對稱的柿蒂如意云頭紋,蓋鈕如珠,其從造型、制技、燒成火候等方面均為一件技藝成熟雅致的紫砂工藝品,屬早期的紫砂圓器佳作,影響所及直至今日。古人贊其作品“千奇萬狀信手出,巧奪坡詩百態(tài)新”,“為前后名家不能及”,后人稱其作品為“時壺”。
繼承和創(chuàng)新一直是壺藝創(chuàng)作不變的主題,古人時大彬如此,今人更應沿著前輩足跡不斷努力。汲古韻、尚新風,延續(xù)紫砂藝術的無窮魅力。這把“三足寶蓮壺”(見圖1)的整體形象便是以時大彬經典作品“如意紋三足圓壺”為原型基礎的,但是該壺沒有拘泥于舊款,而是添加了提梁壺把,在細節(jié)走勢上充分運用線條特征,賦予作品更為清奇而雋永的氣息,同時,該壺融人了蓮這一自然之物的藝術化表現(xiàn),從而使整把壺有了豐富的人文質感。
一把好壺的誕生不僅要經歷泥與火的錘煉,更要久經雕琢,即造型裝飾方面的出類拔萃。并使之富有豐富的內涵,因此造型之美需要借助制壺藝人對形象架構的完美把握和對工藝手法的精準掌控?!叭銓毶弶亍痹煨秃喖s而不簡單,壺身飽滿圓潤。鼓腹凸顯,整體似鼓,由曲線勾勒而成,線條流暢地蔓延壺身。一氣呵成,形成一種視覺上的張力感。顯得骨肉亭勻、珠圓玉潤、玲瓏雋永,將紫砂圓器造型“圓、穩(wěn)、勻、正”的風格特征詮釋得淋漓盡致;壺底以三只片狀矮足托底,看似小巧,實則起到了至關重要的承托作用,由于壺足在高度空間的表現(xiàn),使得整把壺的重心都得以提升,顯得厚而不重、穩(wěn)而不笨;壺蓋凸鼓,與壺身上下相合、風格一致、嚴絲合縫,中間一顆圓壺鈕端莊大氣,畫龍點睛;三彎壺嘴簡潔而不失流暢自如,和諧得體。此壺主體造型與“如意紋三足圓壺”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古韻縈繞、醉人心扉,而其獨創(chuàng)的圓提梁,則進一步烘托出造型新意,提梁橫貫壺肩兩側,細膩而凝練,如一道飛虹劃過天際。美不勝收,提梁與壺身上下對應。營造出一種對立而統(tǒng)一的虛實美感。早期紫砂壺多為無缽露燒,較為粗糙,隨著技藝的提升與茶事的促進,紫砂壺逐步向精雅化發(fā)展,此壺在造型上為經典的紫砂光素圓器形態(tài),并且大方美觀、素美雅致,其圓潤有風韻,頗具大家風范,表現(xiàn)出豐富的藝術魅力,帶給人觸動心靈的悠遠感受。
紫砂壺有壺的神態(tài)與氣度,或輕快明朗、或粗獷簡雅,人們常形容紫砂壺“溫潤如君子、豪邁如丈夫、風流如詞客、麗嫻如佳人、葆光如隱士、樸訥如仁人、飄逸如神仙、脫塵如衲子”。在自然而然的形態(tài)和裝飾中表現(xiàn)出本質和內涵,“三足寶蓮壺”便是形意合一之作,表現(xiàn)出藝術之美和文化意境。此壺壺肩飾蓮辦紋一圈,線條流暢,如綻放的蓮花大意舒展、輕盈自如;壺蓋面上貼塑立體的蓮花。一片片花辦迎風而動,生機勃勃,從上向下俯視,好似一朵盛開的寶蓮綻放于壺蓋之上,給人以奔放的視覺感受。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它象征著高潔、清純、潔身自好,寓意著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質。而這便是“三足寶蓮壺”所包含的人文智慧,所以稱之為“寶蓮”。給予人精神力量。也是其不拘于傳統(tǒng)的新風所在。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紫砂壺藝的創(chuàng)作和發(fā)展之路漫長而久遠,我們應沿著前人的足跡不斷傳承延續(xù)、不斷開拓創(chuàng)新,將宜興紫砂發(fā)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