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安思遠舊藏白釉類瓷器賞

      2015-05-30 06:53:27
      收藏界 2015年9期
      關鍵詞:白釉青白定窯

      安思遠先生(1929-2014年)為美籍著名學者、古董商人及藏家,生前因其于亞洲藝術研究及鑒藏方面所做之開創(chuàng)性貢獻而在亞洲及美洲地區(qū)廣受敬仰。中國陶瓷的收藏雖不是安思遠藏品中的主打系列,但他也收藏了四五百件之多,質(zhì)量上更是名品濟濟,上溯新石器時代陶器,下迄清代瓷器,而其中又以宋瓷最為出彩?,F(xiàn)選介安思遠收藏的白釉類瓷器供藏友欣賞。

      白釉長頸盤口瓶(圖1)

      遼上京窯或缸瓦窯產(chǎn)品,高45厘米。

      瓶圓唇,盤口,細長頸,頸有手旋棱,溜肩,鼓腹,下腹細長,內(nèi)收明顯,隱圈足,底足外撇,外足墻下端斜切。施白色化妝土罩透明釉,近底足處及底足無釉,化妝土均勻白皙,釉面勻凈。

      白釉長頸盤口瓶為遼代典型器皿。庫倫遼代壁畫墓三號墓曾出土一白釉長頸盤口瓶,與本器特征相同(見王健群、陳相偉《庫倫遼代壁畫墓》圖版24-4,文物出版社1999年6月出版);大英博物館亦藏有相似器物,唯其肩部有一凹弦紋。此類器物,在遼上京窯、缸瓦窯皆有生產(chǎn)。

      白釉剔劃纏枝牡丹紋罐(圖2)

      五代—北宋初期定窯產(chǎn)品,高10.5厘米。

      罐圓唇,縮頸,斜肩,鼓腹,隱圈足。肩部剔劃覆花瓣紋,折肩處一道凸棱,腹部剔劃纏枝牡丹紋,構圖飽滿,工藝熟練,剔地較深,有淺浮雕效果。胎質(zhì)潔白致密,罩透明釉,略有乳濁感,釉厚處閃湖藍,肩部有一小褐斑。底足不施釉,內(nèi)足墻傾斜。

      一些出土瓷器證明,五代時期,定窯已經(jīng)能夠燒造非常成熟精美的白釉瓷器了,如定窯遺址所采集標本以及河北省曲陽縣出土的白釉穿帶瓶等都能證明這一點。一些遼墓出土的白瓷,如遼會同四年(941年)耶律羽之墓出土白瓷,也應當為五代中原地區(qū)定窯或者邢窯產(chǎn)品。這一時期的定窯類型的白瓷往往有一些共同點,如釉色純白,或微閃黃,或微閃青藍色,而不是后來定窯的牙白色,這應是定窯早期所用燃料和燒造方法產(chǎn)生的結果;同時,其中部分產(chǎn)品釉有乳濁感,釉面偶見褐斑,安氏藏品也具有這些特征。北宋初期的部分定窯瓷器,仍延續(xù)了五代時期的一些特點,這從河北定州北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年)靜志寺出土的白瓷中的部分器物可以觀察到。

      白釉三足奩式爐(圖3)

      北宋定窯產(chǎn)品。高5.4厘米,外口徑9厘米。

      爐平唇直壁,外壁飾五條凸弦紋,中間三條緊貼并行,下置三矮屈足,平底。內(nèi)外皆施釉,口沿和足底刮釉,釉色牙白,積釉處閃黃,釉光亮玻璃質(zhì)感強;胎質(zhì)潔白細膩,瓷化程度很高。這是一件制作非常精到的北宋定窯小件器物,湖南省博物館藏有一出土于上世紀60年代的三足爐(圖1,見《中國出土瓷器全集.13湖北、湖南》第212頁),與本器極似,亦為定窯產(chǎn)品。

      白釉珍珠地劃花如意形枕(圖4)

      北宋磁州窯產(chǎn)品,高23厘米,縱35厘米,橫38厘米。

      枕面如意形,邊緣出檐,三端上翹,枕體內(nèi)收,壁微斜,一側有透氣小孔,枕底橢圓形。通體施白色化妝土罩透明釉,釉乳濁閃青黃;底足抹薄釉,灰胎。枕面雙層如意形開光,小開光內(nèi)無紋飾,凹窩如硯膛,外飾忍冬紋,地子戳印珍珠地紋。劃線與珍珠地線條為灰黑色,表明枕面在白色化妝土下預先施有黑色化妝土,以使線條更清晰。

      北宋時期,中原地區(qū)很多瓷窯都生產(chǎn)以珍珠地劃花手法裝飾的器皿,如河北磁州窯、河南登封窯、魯山窯等。本器胎、釉特征,與河北磁州窯產(chǎn)品特征相符。北京故宮所采集磁州窯瓷枕標本亦劃忍冬紋,其線條和忍冬紋造型的細節(jié)都和安氏藏品同,其線條顯棕紅色,可能在白色化妝土下施有棕紅色化妝土。北京故宮所藏珍珠地劃花如意形“長命”款枕,磁州窯產(chǎn)品,形制與本器同,但略小。安氏藏品體積寵大,十分罕見。

      白釉珍珠地劃花執(zhí)壺(圖5)

      北宋河南登封窯產(chǎn)品,高17.5厘米。

      壺薄圓唇,筒形長直頸,斜肩,肩部一側置管狀流,微曲,另一側自肩上部至肩下部連以曲柄,球形腹,圈足。施白化妝土罩透明釉,底足不施釉,露淺灰棕色胎,胎質(zhì)稍粗但堅致。裝飾手法采用剔劃花輔以戳印珍珠紋的方法,頸下飾短菊瓣紋,肩部覆蓮瓣紋,花瓣內(nèi)層與花瓣外皆戳印珍珠紋。腹部劃纏枝牡丹紋,花瓣內(nèi)層與地子亦戳印珍珠紋,足上飾仰菊瓣紋。

      遼、北宋時期北方瓷窯燒造的執(zhí)壺,其柄多向側出,折而向上,如下圖。而此壺柄由肩部向上直出的相對較少,宋代耀州窯址出土有這種形制的執(zhí)壺,而景德鎮(zhèn)湖田窯址則出土有多件柄為這種形式的執(zhí)壺,表明這種造型在北宋時期南方窯場相對更流行一些。從裝飾風格上來看,北京故宮博物院學者曾經(jīng)在河南登封窯址采集到一些瓷片,花、葉、線條的形式,和珍珠紋戳印較為隨意的風格,都和安氏藏品極為相似。

      白釉剔劃花執(zhí)壺(圖6)

      北宋山西窯場產(chǎn)品,高14.7厘米。

      圓唇,直口,筒形長直頸,圓肩,肩部一側置管狀流,微曲,另一側自頸中部至肩連以曲柄,球形腹,圈足。施白化妝土罩透明釉,釉泛青黃,圈足不施釉,露淺灰棕色胎,胎質(zhì)稍粗,足內(nèi)施薄釉。裝飾手法采用剔劃化妝土工藝,肩部剔留一圈條帶,上方剔劃覆花瓣紋,下方腹部剔劃多重仰蓮瓣紋和花瓣紋,剔劃線條樸拙。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有一件白釉剔劃花執(zhí)壺,造型和紋飾與本器都非常相似,但其胎、釉瓷化程度低,顯示燒成溫度不夠高,這是五代—北宋前期中原民窯普遍存在的情況。其紋飾剔劃工藝更純熟,線條延續(xù)了一面坡刀法。而安氏藏品胎、釉的質(zhì)感、呈色皆與山西地區(qū)產(chǎn)品類似,胎、釉瓷化程度高,可能是山西地區(qū)民窯對煤炭的使用更普及、更擅長的緣故。如山西河曲窯、榆次窯宋金時期產(chǎn)品,不僅其胎釉的質(zhì)感、呈色,都和本器相似,而且其底部足內(nèi),也多施薄釉,胎淺灰棕色,并雜有細小黑斑。所以,安氏藏品極有可能是山西中、北部窯場產(chǎn)品。同時,山西北部接壤遼國,本器紋飾中腹部最里層的邊緣呈波浪形的花瓣,在遼代瓷器上更多見。

      青白釉瓜棱梅瓶(圖7)

      北宋景德鎮(zhèn)產(chǎn)品,高25.3厘米。

      瓶覆盆形口,口徑較大,斜唇,粗筒形頸微束,圓肩,肩部出環(huán)形凸棱,深圓腹部以豎雙線凸棱劃分成六瓜棱形,隱圈足。肩部劃刻細密排線紋,腹部劃刻細密水波紋,斜排成列。通體施青白釉,勻凈光亮,釉色白中發(fā)青。底足無釉,露白胎,胎質(zhì)細膩堅致。

      青白釉獅鈕執(zhí)壺(圖8)

      北宋景德鎮(zhèn)窯產(chǎn)品,高21.8厘米。

      壺蓋頂端塑蹲獅形鈕,獅昂首翹尾,生動傳神。蓋上呈覆盆形,下為剔刻覆蓮瓣紋垂壁,下端刻出花瓣形狀,一側留有豁口,以便安放壺柄,豁口上方置兩小孔以備穿繩。壺直口圓唇直頸,上端畫雙線弦紋,頸下剔刻淺浮雕覆蓮瓣紋。斜折肩,深曲腹,圈足,肩、腹以豎凹線分成八瓜棱形,直達圈足,足底隨棱切成八瓣花口形,足墻微外撇。肩一側置曲流,流中下部劃獸首紋延至腹部;對稱一側置扁平寬柄,達頸下部,柄下亦劃花。通體施青白釉,底足滿釉,足底有墊燒痕,胎質(zhì)細白堅致。

      青白釉剔刻蓮瓣紋罐(圖9)

      北宋景德鎮(zhèn)窯產(chǎn)品,高13.5厘米。

      罐圓唇,喇叭口,圓折肩,鼓腹,圈足微外撇。肩部剔刻覆蓮瓣紋,腹部剔刻仰蓮瓣紋。通體施青白釉,底足不施釉。胎質(zhì)細白堅致。

      青白釉點褐斑紋葫蘆瓶(圖10)

      北宋景德鎮(zhèn)窯產(chǎn)品,高10.6厘米。

      瓶侈口翻唇,短束頸,葫蘆形雙層腹,上部鼓腹,下部為大圓腹,裝飾兩道凹弦紋。施青白釉,下腹唇部及弦紋上點褐彩斑。

      白釉剔地折枝牡丹紋梅瓶(圖11)

      西夏靈武窯產(chǎn)品,高31.8厘米。

      平口,折唇外侈,短頸,斜折肩,直腹下收。胎敷白化妝土施透明釉。腹部剔劃三組雙線弦紋,分割為兩組裝飾區(qū),上部裝飾剔地折枝牡丹紋,下部裝飾刻劃二方連續(xù)花葉紋。紋飾粗獷,線條流暢,上下對比鮮明。近底足處無釉。

      西夏靈武窯以剔劃花瓷最富盛名,但多為黑釉剔花瓷,白釉剔劃花瓷產(chǎn)量較少,故甚為珍稀。

      白釉瓜棱高足罐(圖12)

      宋金山西窯場產(chǎn)品,高10.5厘米。

      罐薄唇,短直頸,圓肩鼓腹,腹部有壓印凹紋,呈瓜棱形,半高足呈覆盆狀。此器造型精巧,胎薄,質(zhì)細膩堅致。通體施透明釉,內(nèi)壁滿釉,唇部刮釉,胎釉結合緊密。

      白釉蓋罐(圖13)

      金代山西霍州窯產(chǎn)品,高14厘米。

      罐與蓋為子母口扣合。罐薄唇,直腹微弧,小圈足;蓋平沿,頂高高隆起,頂面較平坦,中央置葉蒂形鈕。細白胎,質(zhì)細密堅致。罩透明釉,底足不施釉,內(nèi)壁施釉,內(nèi)底心無釉。

      金代山西霍州窯以燒白瓷為主,產(chǎn)品質(zhì)量高。

      白釉模印花紋枕(圖14)

      金代河北井陘窯產(chǎn)品,高9.8厘米,長20.5厘米。

      枕長方形呈銀錠狀,枕面下凹,兩端上翹,前后壁直,兩側壁向下斜收,平底,底部有兩氣孔。枕面模印三魚水波紋,前后壁菱形開光內(nèi)印臥鹿紋,開光外印水波紋,兩側壁印獸面紋,底部水波游魚紋。胎罩白色化妝土,外施透明釉。

      河北井陘窯燒造定窯類型瓷器,所燒器物從總體上看略粗于定窯,但精品與定窯難分伯仲。此枕六面皆模印紋飾,十分少見。

      青白釉浮雕鸞鳳紋瓶一對(圖15)

      元代景德鎮(zhèn)窯產(chǎn)品,高25.6厘米。

      瓶身平口,細頸,圓肩,下腹斜收,隱圈足,足墻微外撇,腹部有兩道接胎痕。從口部沿頸部向下至下腹部飾淺浮雕鳳紋,兩瓶紋飾有異,但互相呼應,正合一對。通體施青白釉,釉色白中閃青,底足內(nèi)也掛釉,足端刮釉露胎,胎質(zhì)細白堅致,瓷化程度高。瓶蓋為后世所配,雕塑成鳳頭狀,勾嘴,飄羽,一有冠一無冠。

      本器鳳紋刻畫非常精彩,頸下泥條塑如意云頭形羽,翅展開分鋪肩部兩側作飛翔狀,背部鱗羽刻劃清晰,腹下有爪,尾羽飄揚,一向右,一向左。右向者波浪狀飄擺尾羽三根,一側邊緣鋸齒狀,當為鳳;左向者尾羽一根,屈曲環(huán)繞,兩側有分枝,皆尖端分叉卷曲,如卷云紋,當為鸞。

      白地黑彩繪開光雙鳳紋罐(圖16)

      元代磁州窯產(chǎn)品,高35.5厘米。

      罐圓唇,短頸,溜肩,上腹鼓,下腹斜收,隱圈足。胎體先施白色化妝土,上以黑彩繪制紋飾,肩至上腹部正、背兩面各繪一騰飛的鳳鳥紋,輔以祥云紋為配飾,線條厚重簡練,又用尖狀工具在鳳體與祥云黑彩處剔劃細線,色調(diào)對比鮮明。

      白釉形硯滴(圖17)

      元明景德鎮(zhèn)窯產(chǎn)品,高10厘米,長15.5厘米。

      硯滴龍頭龜身,頭上揚,圓目,口微張,豬鼻,有鼻孔,耳亦有孔,可通達腹部,長頸呈S形;龜身四足伏地,短粗有力,尾尖曲上揚,根部有孔。通體施卵白釉,僅四足著地處無釉,胎細白堅致。

      是古代神話傳說中的龍九子之一,好負重,唐宋之前頭部多塑造為龜形,后逐漸演化為龍首龜身。常見多體積龐大,置于石碑之下,以作小器具則極為少見。(責編:雨嵐)

      猜你喜歡
      白釉青白定窯
      一種白釉與陶瓷磚及陶瓷磚制備方法
      佛山陶瓷(2020年8期)2020-09-02 06:34:44
      流年
      戲劇之家(2020年19期)2020-07-04 03:18:25
      定窯剔花技藝淺析
      還喧囂都市一個“青白”
      收藏·拍賣(2019年12期)2019-12-11 07:10:58
      唐代定窯“裝飾紋”探秘
      藝術品鑒(2019年4期)2019-05-15 08:31:20
      定窯
      安徽繁昌窯青白釉瓷爐研究
      海南省博物館館藏德化窯瓷器淺析
      Special Focus(2017年10期)2017-11-01 16:32:23
      范佳成珍藏古代瓷器展
      茶博覽(2016年5期)2016-08-09 02:00:32
      固始县| 勐海县| 南涧| 叶城县| 河南省| 司法| 蓝田县| 华安县| 建湖县| 武陟县| 巩留县| 饶阳县| 襄垣县| 稷山县| 中阳县| 东乌珠穆沁旗| 长乐市| 应城市| 攀枝花市| 北辰区| 新绛县| 灵丘县| 太谷县| 堆龙德庆县| 荔浦县| 温宿县| 五指山市| 筠连县| 威信县| 新绛县| 临颍县| 项城市| 繁昌县| 阿瓦提县| 中山市| 通许县| 宁乡县| 潍坊市| 靖边县| 精河县| 石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