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榮欣
如何在歷史教學中進行高效課堂打造,切實落實素質教育,是整個中學歷史教學的目標。也是現在我們歷史教學中急需解決的一個新課題。時下農村中學由于條件限制,普遍存在師源不足的現象。許多小學科的任課教師大多是“半途出家”,非本專業(yè)教師擔任。專業(yè)知識欠缺造成高效課堂難以真正落實。作為農村中學的一名歷史教師,本人經過幾年的教學探索,嘗試采用了導讀——導情——導思——導議——導測師生教與學雙邊密切配合這樣的五步教學法。事實證明此法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激發(fā)學生的發(fā)散思維。
導讀是教師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指導學生進行閱讀,包括指導課前如何預習、課堂自讀和課后自學。
課前預習就是在教師講授新課前,指導學生自己如何主動學習新知識,如找出課文重難點、提出有疑惑的問題、解決書上的習題等。要改變以往上完一節(jié)課后,教師只是籠統(tǒng)的說一句“大家回去預習下一課”,這種籠統(tǒng)的預習,使許多還沒有學會預習的學生不知從何下手,所謂的預習也只是瀏覽一下課文,結果這種預習當然是收效甚微。因此教師要教會學生如何預習。
指導課堂自讀就是教師在講課時,為了使學生進一步理解課堂相關內容,閱讀課文的重要方式?,F在歷史教材編寫的一個優(yōu)點是補充材料多,這些材料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但限于時間的關系教師又不能在課堂上一一講述。因此就要求學生學生自讀這些補充材料,以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指導課后自學就是教師在完成教學任務后,為了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能力,教師適當補充一些與課文內容有關的資料或問題對本課知識進行拓展延伸。
蘇聯(lián)教育家馬卡連珂所說的:“同樣的教學方法,因為語言不同,效果就可能相差二十倍”。課堂教學的順利開展,需要教師創(chuàng)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活躍學生的思維,教師要善于營造積極而活躍的,協(xié)調而融洽的課堂氣氛來組織教學。這種氣氛有助于學生積極地參與學習。相反,拘謹而刻板,冷淡而緊張的氣氛會使學生厭煩,產生不利于學生的情緒?!倍龅竭@一點,教師就必需全情融入于課堂教學中。
我們要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自己就必須保證在每節(jié)課上,都要調整好自己的狀態(tài),同時為了活躍課堂氛圍,教師可以把死板的課文內容編排成活潑,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如小品、相聲、快板這樣的形式,剛開始,教師組織學生排,到后來可以讓學生自己來編演排練。
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這是發(fā)揮教與學兩個環(huán)節(jié)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關鍵,是整個課堂教學的重頭戲,也是新課標的要求。它要求教師要善于引發(fā)學生思考,培養(yǎng)學生在思維活動中隨機應變,不為習慣性思維束縛的能力。在遇到問題時,能善于對歷史現象或歷史過程靈活地綜合運用相關的知識,進行深層次的挖掘和高精度的提煉,以形成較強的遷移能力。這就要求教師要能宏觀的把握教材,備課時要把每節(jié)課的內容都放到特定的歷史長河中去。要做到這一點,必須通讀教材,掌握歷史階段特征。特別是在講到我國近代史的時候要把特定的歷史事件放到世界史的大環(huán)境、大背景中去。
這是學生主體作用的重要體現。也是激發(fā)學生學史興趣及將一節(jié)課推向高潮的關鍵所在。有人說:交給學生知識等于交給他們“加法”,而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是交給他們“乘法,因此在歷史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啟發(fā),在教者與學者之間建立一種新型的關系,從獨奏者向伴奏者轉變。在組織學生課堂討論時要能投石激瀾,掌握好火侯,將學生的思維意向納入課堂教學的軌道,與教師的思維同步。
在課堂討論陷入“冷場”時,老師要能善于引導啟發(fā),打破僵局;激勵他們去尋求“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當學生討論進入高潮,特別是學生出現爭論,相持不下時,教師要能因勢利導將學生的看法及時引入正常的軌道,向最終的目標靠近。最后做好總結??偨Y是對那些能夠大膽提出自己觀點與看法的學生給予肯定,同時對那些平時不愛發(fā)言、性格內向的學生不管發(fā)言正確與否都要給予表揚。對學生提出的不成熟的一些結論,甚至是走入誤區(qū)的結論,教師也要滿腔熱情的肯定其創(chuàng)新思維,分析原因,引導學生走出誤區(qū)。
目前不少歷史課缺乏檢測,即使檢測,也是劃出一些重難點讓學生一背了事。事實上,一份好的課堂檢測是對課堂教學有益的補充、深化,在實踐中,筆者嘗試了兩種形式的檢測:一種是巧妙利用提綱,檢測基礎知識。在列提綱時,教師可對本課的知識點以提綱的形式列出,然后讓學生對空白處予以填空補缺;例如在講到《北方的民族匯聚》時教師可以以提綱形式檢查學生的課堂知識掌握情況。
這樣本課的基礎知識點就一目了然;另一種是巧妙設疑試。對本課內容進行拓展延伸,如在講到鴉片戰(zhàn)爭時,可設疑如果沒有林則徐的銷煙鴉片戰(zhàn)爭還會爆發(fā)嗎?這樣經過設疑,不但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同時也拓展了學生的思維。
當前新課程改革下所追求的歷史教學應是師生共同創(chuàng)造奇跡、喚醒各自沉睡潛能的時空平臺。教師應在優(yōu)化課堂結構、拓展學生思維能力、開發(fā)學生智力因素等方面狠下工夫,創(chuàng)設出真正“動”起來、“活”起來的歷史教學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