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霍金林
曾經(jīng)我們?nèi)粘I铍x不開的匠人們,隨著科技的進步社會的發(fā)展,街頭巷尾已很難再見到他們的身影,但我們不應忘記——
木 匠
魯班出游圖
木工,是用木材為工作對象的人員,是中國傳統(tǒng)三行之一。隨著科技的進步,木工工具已由最初的手工工具斧、鋸、鉆、鑿等發(fā)展到簡單機械、球形鉆、羊角錘、長軸車床,以及較為復雜的電刨、雕刻機、曲線鋸、修邊機、電木銑、臺鋸等,可完成各種工藝的木器活。木工在歐美廣泛流傳,同中國不同,在很多歐美的私立學校都有木工這一課程。
木工有著悠久歷史,古時被視為下等的職業(yè),因此貴族并不會學習木工這個手藝。但也有例外的情況出現(xiàn),比如晚明皇帝熹宗朱由校就因為酷愛木工制作,而被人稱作“木匠皇帝”。魯班是有名的巧木工,在他的經(jīng)驗指導下,中國成為了當時木工業(yè)比較發(fā)達的國家。據(jù)說,遠古時代房屋建好封頂之日必須請“木工”高喊大吉大利之話,以保日后平安富貴!
木工是個技術活,生活處處離不了,特別是在農(nóng)村,蓋房、做家具一樣也離不開。所以木工出門不用風吹日曬,便是梁座上一客。有人道:當木匠不僅有尊嚴,而且賺大錢。
木匠、泥水匠、石匠、畫匠、扎彩匠、油漆匠等手工建筑業(yè)尊魯班為祖師。這些行業(yè)拜師學藝的均須先拜祖師。
有關木匠的對聯(lián)謎語:
一把曲尺,能成方圓器;
幾根直線,造就棟梁材。
(謎底:木匠)
有關木匠的故事:
(一)
姜太公寫符
商周時期,有一天,姜太公云游四鄉(xiāng),傍晚來到一村,見一戶人家正在蓋屋,差不多明日就要上梁了。但姜太公掐指一算,明天是個百事不吉的日子,上梁輕則墻倒屋塌,重則死傷人命。姜太公不忍心讓這戶人家慘遭不幸,但又不能點破玄機,便想在此住一夜,第二天在這戶人家上梁時給化解劫難。于是,他向這戶人家提出借宿的要求。主人是位善良純樸的老農(nóng),雖然因為蓋房實在騰不出地方,但見姜太公是位須發(fā)皆白的老人,也就答應了,并且把姜太公安排到臨時搭建的草棚里住,自己則到房前的槐樹下露宿了一夜。
第二天上梁時,姜太公對老農(nóng)說:“上梁最好要寫道符子,能逢兇化吉,諸事順利?!崩限r(nóng)說:“村里沒有人會寫呀?!苯f:“我會寫。你去準備一束麻我好當筆,再把鍋底灰化在水里,我好當墨?!崩限r(nóng)照姜太公的話做了。不一會兒,符子寫好了,是一副對聯(lián):
上梁正逢黃道日;
豎柱巧遇紫徽星。
姜太公把對聯(lián)一念,眾人都說寫得好。這時,有人勸姜太公走,說他年邁腿腳不靈便,馬上就要上梁了,別在這里磕著碰著。姜太公說:“我年紀大了,別的忙幫不上,就讓我站在一邊,等上梁時喊幾聲‘好’吧?!北娙艘娝恼\,也就不再說些什么。
上梁了,姜太公在一邊大喊了幾聲“好”,果然梁柱皆順利搭好,沒發(fā)生一點意外。
中午,泥瓦匠們正在剛上梁不久的新房里吃飯,一外鄉(xiāng)先生從此路過,他看梁上的對聯(lián)不是等閑人所寫,而是出自姜太公的手筆,就對眾人說了。眾人這才注意到,剛才那位須發(fā)皆白的老頭兒早已走了。
據(jù)說,從那以后,凡是有人家蓋屋上梁,總要寫副對聯(lián)貼上以討吉利,有的就寫姜太公留下的那副,有的干脆寫上“太公在此”之類。此外,還要請一些圍觀的人在上梁時喊幾聲“好”。這一習俗一直沿襲至今。
常見貼在梁上的對聯(lián)有:
上梁固若鐵骨;
立柱穩(wěn)如泰山。
金龍盤玉柱;
玉鳳繞金梁。
上梁增百福;
立戶納千祥。
堂前金鳳舞;
室內(nèi)玉龍飛。
吉日上梁增百福;
良辰立戶柱千祥。
吉祥時日輝新宇;
幸福家庭喜滿堂。
(二)
木匠與先生
一木匠,手藝精湛,口齒伶俐,喜對聯(lián)。一日,一先生駕車運米路經(jīng)此地,木匠便招呼先生休息。兩人一邊抽煙一邊閑談。木匠一時興起出一上聯(lián):
馬車跑得快,一日運煤一日運米;
先生對道:
木匠手藝精,有時倒鋸有時倒刨(泡)。
天氣熱,先生以破扇扇風,木匠又出一聯(lián):
戶羽石皮退職先生搖破扇;
木匠妻子在做鞋,先生靈機一動答:
革圭不正鄉(xiāng)間女子做歪鞋。
先生起身告辭,木匠又說:
上嶺下坡左拐右彎拐彎注意;
先生答道:
做箱裝柜砍斧拉鋸斧鋸小心。
言罷,先生揚鞭催馬上路。
(三)
小木匠解難
明代抗清名將熊廷弼,是很有學識的人。因為他少年時學過木匠,人稱“小木匠”。這“小木匠”從小刻苦讀書,聰慧過人,特別善于對對子。據(jù)說,書院山長(即主講老師)的岳父去世時,這位山長想寫一副挽聯(lián)表示哀悼??墒钱斔麑懗錾下?lián)以后,下聯(lián)怎么也寫不出來了。他的上聯(lián)是:
淚滴江漢流滄海;
家人十分著急。在一旁觀看的小學生熊廷弼不由上前對道:
嗟嘆嚎啕哽咽喉。
大家一聽,都感到很驚奇,上聯(lián)都是三點水的偏旁部首,熊廷弼對的卻是七個口字偏旁的字,而且意思不但很連貫,也很形象:因為哭喊,把喉嚨都哭啞了,這是多么悲傷呀!有人還說,這下聯(lián)對的比上聯(lián)還形象還確切。
(四)
對出下聯(lián)更傷心
清朝康熙年間,安徽桐城戴名世進京趕考。一天,他乘船過河時,看到船上人都在議論一個木匠犯法的事。說這木匠以前曾為縣衙造了好多木枷誰成想現(xiàn)在卻用到了自己身上。老艄公喜歡對聯(lián),看見戴名世書生打扮,就給他出了一個對子:
木匠造枷枷木匠;
戴名世聽了,覺得此聯(lián)出得很巧,便一路思索,直到船靠了岸,也沒想出來下聯(lián)。后來他考中進士,選了翰林。按說這學問夠大了,可“枷木匠”這對子還沒對出。戴名世出了本書,叫《南山集》,書中引述了南明抗清事跡,結果有人發(fā)現(xiàn)并告密,說他有“復明反清”的野心。于是,他被刑部拿問,入了“文字獄”,竟至被判了死刑。臨刑時,康熙皇帝派了一位翰林去監(jiān)斬。戴名世被綁赴刑場,甚覺冤枉,又見另一位翰林前來監(jiān)斬,想到自己也是翰林,不覺淚水奪眶而出。這時,他忽然想起當年乘船時老艄公給他出的“木匠”那個對子,面對此時此景此身,終于有了下聯(lián):
木匠工作圖
翰林監(jiān)斬斬翰林。
戴名世眼看要命歸西天卻有了對句,反而更加傷心了。
(五)
丁敏妙對吳文泰
明朝蘇州府有個書生叫吳文泰,他和好友丁敏都喜吟詩作對,興起時會通宵達旦。后來,丁敏索性搬到吳文泰家住。
一天,吳文泰買了一些木料,請了四個木匠來為丁敏做些家具。但那四位木匠干活時磨洋工,吃飯時卻爭先恐后。吳文泰有感于此,對丁敏吟道:
四口興工造噐成,口多工少;
丁敏一聽,知是一折字聯(lián),低頭沉思了一會,便對道:
二人抬木歸來晚,人短木長。
二人吟罷,相視一笑,同聲贊好。
此聯(lián)為巧妙的拆字對。上聯(lián)拆“噐”(異體字)為“四口、一工”,聯(lián)面意思說做工的人多,但干活的人少,“口多工少”,拖拖拉拉地做成了家具。下聯(lián)拆“來”(繁體字)為“二人、抬木”,聯(lián)面意思說兩個雇工抬一根大木頭,“人短木長”行走吃力,所以就回來得晚。聯(lián)中以“短、長”對“多、少”,平仄相諧,同是反義形容詞,對仗十分工巧。
(六)
青龍扶玉柱
傳說在明代時,太傅何塘與宰相高拱陪太子微服出行,來到一個叫“梁丕營”的村。此村人習慣用土坯蓋房,家家打坯,土坯排起來非常整齊,遠看像兵營,人稱該村為“梁坯營”。后來文書中多習慣將“坯”字省寫為“丕”,于是“梁丕營”便成了正式村名。另外也有人說此村原系、梁皮二姓聚居處,村名“梁皮營”,后改為“梁丕營”。
他們?nèi)藙傋滦菹ⅲ鲆娨焕险咦邅?,央求道:“我家蓋房上梁,人手不夠,請客官幫一下忙?!碧右庥蝗ィ翁僚c太子耳語道:“一朝天子,應懂各方風土人情,去看一看,有益無害?!碧用銖姂?。上梁時,工頭看太子年幼,怕他身單力薄,頂不住勁,便安排太子扶住柱子,讓何、高二人幫助架梁。三人雖沒有多大力氣,但多一人總比少一人好。不大會兒,起架完畢,老者道謝后說道:“我看三位都是讀書人,就便請給寫副對聯(lián)留個紀念吧?!备吖白尯翁翆?。何塘略加思索,提筆寫道:
青龍扶玉柱;
白虎架金梁。
此聯(lián)把太子扶柱,太傅、宰相架梁的事全寫了進去。當時人們不解其意。過了一段時間,才得知三個幫忙的都是當朝貴人,喜出望外。太傅何塘寫的這副對聯(lián)也很快流傳開來。
有關木器店的對聯(lián):
封山培大樹;
造屋要良材。
儲材多白板;
有術制青箱。
高山須厚土;
大廈要良材。
精工為世用;
美器在人成。
鋸分方合用;
層積不居奇。
鋸分量厚??;
得獲定豐盈。
不辭斧斤苦;
好正世間材。
有材已入選;
無地不育林。
巧手規(guī)青木;
慧眼辨曲直。
巧自心中出;
妙在手內(nèi)存。
鋸子裁開新世界;
斧頭砍去舊東西。
墨線調成諸器就;
斧頭落下一梁成。
劈板長材宜短用;
服箱終日倩良工。
用規(guī)折矩多材料;
斗角鉤心竭藝能。
小木精修桌和椅;
大材留作棟與梁。
瓊樓畫閣精心造;
凈幾明窗巧手修。
黃金菊綻瑤臺艷;
白雪歌翻彩袖新。
刻羽引商皆木鐸;
攢花簇繡是金針。
弦管清音宣德澤;
宮商雅韻頌神庥。
曲度新聲歌婉轉;
波回弱舞致蹁躚。
刻棟雕梁憑利器;
鳥革單飛在心機。
妙用不出兩手內(nèi);
機巧只在一心中。
曲盡能成方圓器;
直線度就棟梁材。
佳木由來堪作器;
良工自古不遺材。
小品堪為桌并椅;
大材留作棟與梁。
刀劈斧砍成曲直;
錘鑿刨削變方圓。
良工造物惟其巧;
大匠誨人必以規(guī)。
轉墨斗而生以奇線;
舞錛刨而飛于妙觀。
勝魯班朽木能裁好樣;
超輪扁彎材可作直形。
巧奪天工,日益求精,尤須即物窮理;
圣參造化,神乎其技,豈止畫棟雕梁。
此聯(lián)為臺灣省臺中市魯班廟聯(lián)。
泥 瓦
泥瓦匠,從事砌磚、蓋瓦等工作的建筑工人。再具體點,就是砌墻、粉墻、鋪貼瓷磚、地磚、建筑房屋、房屋修理等。泥瓦匠的歷史相當悠久,技術性較強的工種。過去,泥瓦匠同賣貨郎一樣走東家串西家,看哪家要建房或翻修房子和土方就哪作。吃住在東家,做完一家至少得花上個把星期甚至更長的時間。幾十年前在鄉(xiāng)村,不論是蓋土坯房、磚瓦房、甚至個別人家蓋的小樓洋房,也不會像今天這樣去請什么專家學者或者測工搞什么論證和測量,其建筑隊伍更不是什么某某建筑公司,頂多是十里八鄉(xiāng)臨時湊到一起的泥瓦匠外加幾個力工,便在幾聲鞭炮聲中開始了建筑施工。用的都是當?shù)氐哪臼?,泥瓦匠們是把泥和得越均勻越好,縫抹得越平越光越好。當?shù)厝艘话慊蚍Q之為“泥水匠”。
農(nóng)村蓋房上梁喜歌:
舊社會,老百姓建房都請風水先生用羅盤定方向。因為其說:只有老道住的觀,和尚住的寺和宮殿,閣,廟等朝正南,所以,百姓建房多數(shù)正門向南偏東。方向定好后,再放鞭炮開基動土,燒香發(fā)紙,灑奠酒磕頭。
蓋房上梁這天,在明間東掛柱上貼對聯(lián):
上梁欣逢黃道日;
西掛柱上貼下聯(lián):
立柱巧遇紫微星。
或寫:
吉日上梁增百福;
良辰立柱納千祥。
東西梁陀上都貼“上梁大吉”,柱條上貼“上柱大吉”。
而后,木匠師傅背靠明間東墻,瓦匠師傅背靠明間西墻面對面。鞭炮一響,兩位師傅開唱喜歌。
木匠師傅唱:
鞭炮一響把門開,
金童玉女下上來。
我問仙童何處去,
東家上梁請就來。
瓦匠師傅唱:
香爐蠟臺桌上擺,
豬頭三牲上面排。
金杯玉盞左右放,
我請東家把香栽。
二位師傅各自登上提前擺好的梯子。
木匠師傅唱:
手把金梯步步高,
我上畫梁走一遭。
今天正是黃道日,
王母娘娘在天霄。
瓦匠師傅唱:
太陽一出東方紅,
腳踏銀梯上九重。
見過八仙呂洞賓,
又見財神趙公明。
唱喜歌時可以根據(jù)東家的情況編一些令人逗笑的詞句,圍觀的人也必定是笑聲不斷。當天中午,東家擺上豐盛的上梁酒宴,款待所有工匠賓朋,大家為新房的即將落成共同慶賀,氣氛喜慶熱鬧。
在整個建房的一道道工序中,上梁儀式最為隆重。大梁擺得是否穩(wěn)定堅固,關系到新屋的安危持久,乃至戶主子孫后代的福禍。因此民間就上梁儀式一項,就有很多規(guī)矩,長期以來成為一種風俗。
有關泥瓦匠的對聯(lián)謎語:
瓦刀響,樓房長,財似泉流時時淌;
樹根扎,花葉發(fā),運如果價日日佳。
(謎底:泥瓦匠)
有關泥瓦匠的對聯(lián)故事:
(一)
小板橋對對
鄭板橋小時候,家里蓋房子。休息時,鄭板橋的父親要和工匠們逗趣兒,就出了一上句讓大伙對下句:
橫磚豎磚磚頂磚;
四五十個工匠誰也對不上來。這會兒,鄭板橋正從街上回來,大伙齊聲吆喝:“讓鄭板橋替俺們對下聯(lián)?!编嵃鍢蛞膊煌妻o,略加思索便對出下句:
仰瓦扣瓦瓦掛瓦。
吃飯時間到了,見桌子上有米飯、餅、饃鏌,還有雞魚肉蛋。他父親看了一眼桌上的飯菜,即出一聯(lián),示意鄭板橋對出下聯(lián)。聯(lián)曰:
餅卷饃饃面包面;
鄭板橋也不推辭,夾起碗里的一個雞頭邊吃邊吟道:
吞吃雞頭嘴對嘴。
眾人聽后哄然大笑。鄭板橋放下手里的筷子,對父親說:“我也出一對考考您。”說罷小板橋向院子里看了看,見一蘆花母雞正在啄銅盆里的食,于是吟道:
雞啄銅盆嘴敲鑼;
他父親聽了略一沉思對道:
馬過木橋蹄打鼓。
眾人聽了都連連拍手叫好。
(二)
瓦工考先生
有一小學校,是由原來的十佛寺改成的。暑假里,十幾個瓦工來學校修房子。瓦工們一邊修房子,一邊和學校的王先生閑談。一瓦工想摸摸先生的底細,便出了一聯(lián)讓先生對,聯(lián)曰:
萬磚千瓦,百工造成十佛寺;
王先生一遍遍地重復著,可就是答不上來。
第二天,瓦工們休息時想到對聯(lián),便到處尋找王先生,一位銀須長者告訴大伙:“一早,先生被一陣風吹走了?!?/p>
眾人面面相覷。
暑假過后,學校來了一位陳先生。陳先生聽到王先生對對子的事,嚇了一大跳,當夜就不辭而別。后來,在一個風和日麗的早上,學校飛來一只仙鶴,從上面下來一位李先生。
李先生到校后,也聽到了對對子的事,不過他并沒有被嚇倒,只是緊蹙雙眉苦思冥想。想到第四天,李先生實在納悶,便邀來兩位好友,一起去水上游玩。三人上船后,一人撐篙,二人搖櫓。小船行至河心,李先生忽見正前方有一座橋,便問朋友:“前面什么橋?”
“四平橋?”
李先生一聽欣喜若狂,撥轉船頭就往回返,弄得兩位好友莫明其妙。回到學校,李先生鋪紙揮毫對出瓦工的上聯(lián):
一篙二櫓,三人搖過四平橋。
瓦工們聽說李先生對出了下聯(lián),紛紛豎起大拇指夸他為:“真正有學問的人!”
(三)
朱棣點山狀元
古時,山堂一帶多出能工巧匠,尤以泥瓦匠最多。
明永樂年間,明成祖朱棣欲將國都由應天(今南京)遷到順天(今北京),定為京師。為了盡快實現(xiàn)遷都計劃,朱棣下詔征調全國的能工巧匠到北京服勞役。于是,山堂不少人隨建筑人流來到了京師。
幾年之后,皇宮基本落成。一天,皇上朱棣率文武百官親臨察看,見宮院幽深,大殿輝煌,好不氣派!忽然,皇上臉上由晴轉陰,又露出不悅之色,原來在數(shù)丈高處有幾個架眼,填補時漏掉了?,F(xiàn)在腳手架已拆除,要填上這幾個架眼,真比登天還難。一太監(jiān)趁機火上澆油:“堂堂皇宮,卻留了幾個窟窿,豈不有損大明國威。監(jiān)工人疏怠至此,應予治罪!”監(jiān)工一聽,嚇得魂不附體,撲通跪倒在地,連連叩首請罪。在場工匠也齊刷刷地跪倒,不敢仰視龍顏。正在這時,人群中走出一人,左手提磚,右手提瓦刀,輕輕一敲,磚分兩截,齊如刀切。只見他三下兩下抹好灰泥,揚手一扔,磚如飛燕,直奔架眼而去。只聽“撲”地一聲,磚入架眼,泥不外露,平平展展,毫無破綻。那工匠兩手不停,眨眼工夫,幾個架眼便消蹤匿跡?;噬弦姞?,喜不自勝,脫口贊道:“如此高手,堪稱狀元!”那工匠聞言,撲通跪倒,口稱:“謝萬歲龍恩!”皇上這才如夢方醒,原來自古“君無戲言”,一諾千金,話既出口,斷難收回,于是便順手推舟,喜滋滋地說道:“你既有如此手藝,聯(lián)即點你為頭名狀元,也不辱大明國體。”那工匠再次叩謝,高呼“萬歲”。
這個工匠就是山堂的人,姓山,后來人稱“山狀元”。
有關泥瓦匠的對聯(lián):
一磚一瓦;
大廈大樓。
但愿稱堂構;
還教美奐輪。
經(jīng)營有大志;
建造集良工。
高樓手中建;
重擔肩上挑。
觀其器而知其巧;
應于手以得于心。
借爾涂垣工堊飾;
憑它引玉發(fā)光華。
頭擎紅日心情暢;
樓接青云手藝高。
建成大廈高華宅;
留與后人久遠居。
頓看平地樓臺起;
忽送千峰紫翠來。
和水泥聯(lián):
下宜襲水土;
辱豈在泥涂。
入水和成三合土;
興工端賴一丸泥。
版筑有功,曾傳傅說;
泥沙合用,可捏嵇康。
我儕正欲拋磚引玉;
君等休閑弄瓦賡詩。
雖是紅磚青瓦;
能建大廈高樓。
壘起高樓大廈;
造福城市鄉(xiāng)村。
添瓦加磚筑大廈;
安居樂業(yè)住新樓。
萬丈高樓平地起;
千幢大廈手中興。
盛世年年筑勝景;
鑫磚塊塊建新家。
鑫磚可砌黃金屋;
盛世能聚九洲財。
沖天大廈山河秀;
拔地華堂景色新。
鋪磚蓋瓦為能手;
落戶安家是福人。
矗起摘星腳手架;
建成攬月摩天樓。
大廈高樓能手蓋;
南枝北屋鳳凰棲。
雙手蓋起高樓大廈;
對足踏遍地北天南。
如琢如磨,砌成碧玉;
繪香繪色,亦費丹青。
如琢如磨,砌成碧玉;
繪香繪色,輝映丹墀。
若作室家,宜勤涂璜;
雖為瓦礫,亦費甄陶。
大廈落成到處歡天喜地;
福人遷入滿堂金碧輝煌。
巧手有方,偏將沃土壘茶垅;
匠心善運,敢把爛泥糊垛墻。
還有一聯(lián)描寫魯班的對聯(lián):
刻棟雕梁,圣參造化;
求精窮理,巧奪天工。
全聯(lián)典指古代著名的建筑工匠魯班:春秋時魯國人,本公輸氏,名般,后人稱為魯班。他不僅建筑“宮室臺榭”、造“云梯”、“勾強”“木馬車”,還發(fā)明曲尺、墨斗磨子、碾子等,受到社會普遍的贊揚,稱他是“機械之圣”。一直被奉為木工、石工泥瓦匠等工藝部門共同祖師稱他為“魯班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