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津源
半命題作文既有所限制又不失開放,在立意、選材、構思等方面給了考生適當?shù)倪x擇余地,“把風箏放飛在藍天下”就是對半命題作文生動恰當?shù)脑u價。在2014年中考作文命題中,半命題作文呈穩(wěn)中有升之勢,占比由去年的19%升至28%,且內容與形式均有所創(chuàng)新。
形式多創(chuàng)新。有的選項有限制,兩選一(如達州題“家訓是 ”“ 的家訓”),三選一(如南京題“只是因為______”),考生在“那本書”“那條路”“那個人”中選其一作文,五選一(如孝感題“藏在 中的精彩”,要求在“書本”“故事”“詩詞”“競爭”“節(jié)日”等詞語中選);有的用了復句形式,增強了思維的深度,例如永州題“因為______,我更______”;有的選用了比喻句,例如汕頭題“______是制勝的魔杖”;有的則采用感情色彩強的感嘆句,如株洲題“哦,原來這才是______”,并在導語中提示嘆詞“哦”可以表示驚喜、驚奇、領會、醒悟、感嘆等語氣,遇到考生以此作為補題的依據(jù),頗有創(chuàng)意;綏化題“為______點贊”,將網絡詞語“點贊”作為題目的“題眼”,具有當代氣息。
內容求新意。蘇州題“不錯過 ___”的提示語將“一場細雨”“一條曲徑”“一回意外的跌倒”作為填入項,讓擅長形象思維、辯證思維的考生都有發(fā)揮特長的機會;重慶題“為___畫上___”屬于雙空題,構思有新意,題中的“畫”字明顯不局限于美術,考生可賦予多種含義,例如“為城市畫上綠意”“為小鎮(zhèn)畫上石板街”“為課堂畫上暖色”都是凸顯新意的選擇;成都題“小小的____”,命題立意取自汪曾祺《小小的鴨蛋》,端午節(jié),中國人有吃鴨蛋的習俗。一個鴨蛋,或許有人會認為它太小,也有人認為它很大;有人舍小求大,有人安于現(xiàn)狀。此題巧妙地將思辨融入其中,要求考生放飛思維,由物體外在之“小”,感悟隱含其中的“大美”“深情”“哲思”,完成“由小見___”的演繹。
那么,我們該如何應對半命題作文呢?下面就為同學們支支招。
一、準確把握題意,明確隱性要求。例如鹽城題“我與___再見時”的導語是:“人生,總是充滿了再次相見的機緣。兒時的那個玩伴,再見時已成翩翩少年;昔日的那條小徑,再見時卻已鮮花盛開。還有,曾經讀過的書、登過的山、老屋頂上升起的那縷炊煙……”有的考生剛讀題就草率落筆,匆匆補上一個自己熟悉的物或人,但所寫屬于“再見時”發(fā)生的一個故事之類的內容,全然不顧提示語中的“隱性門檻”——必須將所寫之物(或人)的“過去時”與“再見時”進行比較,在此基礎上進行抒情議論,考生如果只寫“再見時”,不見“過去時”,沒有比較,那就寫成“我與___的一次邂逅”之類的文章了,結果當然偏題;再如南京題“只是因為____”,考生可以在“那本書”“那條路”“那個人”中選其一作文,三個選項包含物質、精神、社會等層面,開放度不可謂不高,但命題者設置的“隱性門檻”增加了審題難度。題目只是因果關系復句的表因句,表果的后一句需要考生自己補,審題時你必須“審”出“只是因為那個人,我改變了命運”之類的因果關系,所寫文章才符合題意,如果只寫“那個人”的真善美,沒有或很少揭示他對“我”的決定性影響,那就偏題了,變成題目是“這個人值得贊美”之類的文章了。
二、消除從眾心理,補題力求出新。補題創(chuàng)新實際上是和構思創(chuàng)新聯(lián)系在一起的,前者是結果,后者是前提。例如上述南京題,選“那條路”的考生比較少,你如果化實為虛,立意定位在“只是因為那條自信之路。我不斷收獲成功”上,那就有新意了;又如蘇州題,你如果以“一次意外的跌倒”補題,闡述“跌倒”與“充實人生”之間的辯證思考,那文章就有哲理含量了;赤峰題“幸福的背后,是____”, 如補“母愛”就“從眾”了,不如補“母愛的透支”,以此凸顯“我”感恩、愧疚、回報的情感內涵;貴陽題“追尋那漸遠的____”,補“童年友情”,就不如補“蘆葦叢”“螢火蟲”,因為這樣的補題文字訴諸視覺,主旨蘊含于形象之中。
三、用好規(guī)定信息,構思別出心裁。補題后的標題是規(guī)定信息與自選信息的有機組合,是限制性與自主性的統(tǒng)一。發(fā)揮好這種體裁的優(yōu)勢,也是文章取得高分的關鍵。例如撫州題“留一份____給你”,已有信息“你”,“留”的主語是誰都沒有限制,這就為你構思的新穎提供了廣闊天地。有位考生將“留”的主語和“你”分別定為唐僧和孫悟空,補題“緊箍咒”,寫了一篇“西游記后傳”,大體內容為取經成功后,熟知悟空脾氣的唐僧“留一份”“緊箍咒”給他,在他恃功狂傲時讓“緊箍咒”發(fā)揮作用,使其更加成熟,全文表達了即使是有功之臣也要低調為人、自律做事、不斷完善自我這一主旨,如此別出心裁的構思自然勝人一籌。又如襄陽題“以____的姿態(tài)前行”,已有信息“前行”含有傳遞正能量的要求,但選擇怎樣的姿態(tài)去傳遞,卻是要講究辯證法的。大多考生會求“穩(wěn)”,補“昂揚”“積極”“歡快”一類的詞語,這就容易流于俗套,如果你補“慢一拍”“邊賞邊思”等詞語對“姿態(tài)”進行修飾,構思就能閃出辯證法之光,亮人雙眸,一只制作精美的新穎的風箏便翻飛于讀者面前。
2014年重慶市的中考作文題是“我為_____畫上_____”,下面就請同學們欣賞考場佳作《我為梅花畫上四重色》。
孩提時,曾住在外公家。
外公在院子中栽了許多花木,春日里,姹紫嫣紅,流光溢彩,仿佛開盡了世間繁華。
理所當然地,我注意到那毫無點綴的枝,那枝形狀精致,烏中帶紅,只可惜無花無葉,仿佛配不上一切美好的詞匯。
外公說,它叫梅。他邊說邊從古樸的書架上取出一幅畫,緩緩展開。畫中的梅,生機勃勃,仿佛在輕輕搖曳。外公自言自語,還吟誦起來:“‘雪虐風饕愈凜然,花中氣節(jié)最高堅。做人要學梅,不畏強暴,不羨富貴。”我似懂非懂地點點頭。
“不畏強暴,不羨富貴?!蔽以谛念^為梅花畫上第一道色彩。
冬日來臨,我學彈古箏遇到瓶頸,急躁的琴聲顯得零亂了許多,外公也不強求:“出去看看梅吧?!币怀鲩T,只見雪紛紛揚揚地落下,舞弄著如絮的輕影。層層覆蓋的晶瑩剔透的冰雪下,嬌艷玲瓏的花瓣越發(fā)紅艷動人,那就是梅。美得如畫,仿佛一切美好的詞匯都配不上它。雪厚厚地堆積于纖細精致的梅枝,冷風吹過,梅枝搖擺著,幾乎不堪重負會被雪壓斷,然而它依舊在風雪中毅然挺立著,顯出它堅韌的傲骨。
外公又吟誦起來:“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我明白,他是在說我練古箏的事。”我抬頭,外公的眸子中,是信任,是鼓勵。
梅是堅韌,是刻苦,我在心頭為梅花畫上第二道色彩。
從那天起,我練古箏,學書法,背詩詞,空時還跟外公學習國畫,真有點累。能看透我內心的外公帶我去了院子的另一個角落。
雪已經消融了一些,月光灑落,纖細的枝被映成了發(fā)亮的白色,枝上鵝黃的花瓣顯得嬌嫩而雅致。清風吹拂,那秀影扶風的瓊枝,暗香充盈的芳瓣,素瓣掩香的蕊,那詩意讓人沉醉?!斑@也是梅?”外公點點頭。我仿佛來了靈感,吟誦起來:“這是不是‘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呢?” 外公笑著說:“對啊,這句詩里有什么情感你知道嗎?”我正準備說“知道”,卻又停住:“外公,你說,我聽著呢?!蓖夤Φ溃骸暗疵某恢畱B(tài),不為所求束縛的平常之心?!?/p>
梅是淡泊,是隱逸,我在心頭為梅花畫上第三道色彩。
開學后,只有寒暑假才能回外公家。那年寒假,我把通過古箏考級的喜訊告訴他,外公把他珍藏了幾十年的梅花圖送給了我。他目光平靜,沒有多說,一切皆在不言中。今年寒假,再次推開外公家的門,又望見了梅,也看見了外公驚喜的臉——嗨,怎么就忘了,梅還是愛,是外公對我默默的愛與期盼?。?/p>
在與外公目光的交流中,我在心頭為梅花畫上第四道絢麗的色彩。
作者充分利用半命題的題型優(yōu)勢,準確把握命題要求,以“梅花”與“四重色”補題,別出心裁。亮點有三:一是敘事緊扣“梅花”與“四重色”進行,前后呼應,結構嚴謹;二是將“我”與“外公”、植物之“梅”與藝術之“梅”組成的故事娓娓道來,因“梅”立志,借“梅”抒情,立意高遠;三是3幅梅花圖的形象描繪、古詩詞的適時引入與精到的議論相結合,情意真切,韻味醇濃,使文章成為一只“制作精美、自由翻飛的風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