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秋瑾故居探聯(lián)"/>
●解維漢
(710018 陜西省西安市鳳城八路白樺林間小區(qū)25 號樓1104 號)
秋瑾故居位于浙江省紹興市城南塔山南麓和暢堂十八號,這里北靠林木蒼翠的塔山,離清波蕩漾的鑒湖不遠,古雅清幽,盛滿一代女中英杰的豪情壯志。
秋瑾故居原是明代大學士朱賡別墅的一部分。一八九一年,秋瑾祖父秋嘉禾從福建告老還鄉(xiāng),向朱氏后裔典入其別業(yè)桂花廳,以頤養(yǎng)天年。故居共五進,大門懸掛著辛亥革命老人何香凝所題的“秋瑾故居”匾額,屏門有一聯(lián):
悲哉秋之為氣;慘矣瑾其可懷。
穿過一個石板鋪成的小天井,就來到三間坐北朝南的堂屋和一間小樓,屋內(nèi)高懸“和暢堂”牌匾。西邊一間陳設著圓桌、方椅等簡樸家具,少年時代的秋瑾,就曾在這里誦讀詩文。一九零六年回鄉(xiāng)后,這里也是她與徐錫麟、陶成章等戰(zhàn)友共商革命大計、聯(lián)絡會黨進行反清革命的主要場所。東邊一間是餐室,墻上掛有秋瑾摯友吳芝瑛贈送她的一副對聯(lián):
英雄尚毅力;志士多苦心。
與餐室毗連的耳房為秋瑾臥室兼書房,懸匾“又補齋”,墻上也掛一副楹聯(lián):
住山緣熟塵機息;養(yǎng)氣功深道味甘。
室內(nèi)用具及陳設都按秋瑾生前原物布置,內(nèi)有一張垂著藍印花布蚊帳,疊著一床薄衾的古式雕花木床,一張褪了漆色的梨花書桌,書桌上除文房四寶之外,還有一枚刻有“鑒湖雌俠”“秋閨瑾印”的象牙印章和一份正在起草的光復軍軍制手稿。墻上的秋瑾男裝照片英姿煥發(fā),神采動人。秋瑾臥室后壁有一間狹長的夾墻密室,這里曾藏放過槍枝彈藥和革命文件,秋瑾被捕前,當時的知府貴福多次派人來查抄,但這間密室始終未被發(fā)現(xiàn)。
第三、四兩進原系秋母及兄嫂住房,現(xiàn)辟為秋瑾史跡陳列室,展出秋瑾詩詞手稿、家書、照片、印章、頭巾、文獻等文物,更有孫中山、宋慶齡、周恩來、吳玉章、郭沫若、周建人等眾多名人懷念秋瑾的題詞等,反映了秋瑾從事革命的光輝業(yè)績。第五進為廚房,是秋瑾被捕后其家人連夜焚燒革命文件之處,毗連塔山的花園是秋瑾少女時期練劍習武之所。后花園紀念亭有一聯(lián):
巾幗拜英雄,求仁得仁又何怨;
亭臺悲風雨,雖死不死終自由。
展柜中有件秋瑾穿過的小棉襖,歷久如新,把游客帶回到百年前崢嶸歲月。秋瑾在這處和暢堂故居中度過了她生命的大部分時光,那陳舊的地磚、斑駁的墻皮、發(fā)黑的蚊帳、 疊放得整整齊齊的被褥以及墻角那支銹跡斑斑的手槍,每一件都勾起無盡的遐思。在這里,似乎看到她在幽暗的油燈下伏案疾書,在后園的青竹翠樹前練拳舞劍?!澳琅畠悍怯⑽?,夜夜龍泉壁上鳴”。這位冷眉橫刀的鑒湖女俠,目光遠大,視死如歸,堪稱“女中豪杰”。
秋瑾一八七五年生于福建閩縣,目睹列強蹂躪祖國大好河山,幼小心靈播下了反抗火種,愛讀辛棄疾等人的愛國詩文,還學會擊拳、舞劍和騎馬等武藝。成年后,嫁與湖南湘潭王廷鈞,隨夫移居北京后,閱讀《革命軍》《浙江潮》,革命熱情更加高漲。次年,離別子女,自籌盤纏,只身赴日留學,結(jié)識孫中山、陶成章等志士仁人,共商革命大計。回國后,經(jīng)徐錫麟介紹,加入光復會,一九零五年七月,秋瑾復赴日本,加入同盟會。后又在吳興等多處女校執(zhí)教,啟迪民智,鼓勵參與反清斗爭。一九零七年初,接替徐錫麟主持紹興大通學堂,加緊培訓反清革命的武裝骨干。并組織光復軍,與徐錫麟計劃皖浙起義,由于情況有變,徐錫麟提前倉促起事,不幸失敗被殺,波及紹興。七月十三日清晨,喬裝改扮的王金發(fā)冒死來到大通學堂告訴秋瑾,清兵已過錢塘江,催她趕快離開紹興。秋瑾說:“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兩人揮淚而別。當日大通學堂被清軍包圍,秋瑾挺身迎敵,終因寡不抵眾被捕。遭遇殘酷刑審,始終堅貞不屈,只留下“秋風秋雨愁煞人”這一壯烈絕命詞,于七月十五日(農(nóng)歷六月初六)凌晨被害于紹興軒亭口,就義時年僅二十九歲。
如今大通學堂仍保存完好。第一進門廳正中懸趙樸初題“大通學堂”匾額。屏門刻有一副板對:
吾越有三仁焉,殺身成名,求仁得仁又何怨;
人生同一死耳,泰山獨重,雖死不死乃自由。
三仁指徐錫麟、秋瑾、陶成章三烈士。他們死得比泰山還重,人雖死了,但精神永存。
第二進禮堂,前面抱廈柱子上題有一副對聯(lián):
十年教訓,君子成軍,溯數(shù)千載祖雨宗風,再造英雄于越地;
九世復仇,春秋大義,愿爾多士修鱗養(yǎng)爪,毋忘寇盜滿中原。
這副對聯(lián)通過典故,隱喻了中國內(nèi)憂外患的現(xiàn)狀,以激勵愛國志士奮起革命。此聯(lián)原題于杭州浙江武備學堂禮堂兩側(cè)的柱上。武備學堂是辛亥革命時期杭州革命黨人活動的主要基地,秋瑾曾以這個學堂為主要目標,切合學堂辦學宗旨。
辛亥革命勝利后,家鄉(xiāng)人民紀念秋瑾,在紹興城內(nèi)府山西南坡上建立了“風雨亭”,又在烈士就義的軒亭口,豎起了“秋瑾烈士紀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