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光
This article includes som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sculpture and three-dimension design, from some aspects like opposite and combination, cross-over and rebel, social needs and utilizations, aesthetic and fashion, matter and spirit, values and identities to make the various analysis and comparisons in terms of theory of "relative" and developmental trends of sculpture and three-dimension design.
人類為了生活便利而發(fā)明了器皿,為了精神信仰創(chuàng)造了雕塑,這是雕塑與立體設計的發(fā)生根源。設計起源于應用,從使用角度上看,雕塑相對設計而言是“無用”的,而從精神需要的角度來說,設計相對雕塑而言也是“無用”的,但人類的需求從來也離不開物質的和精神的雙方面。所以,就設計來說,使用的便利必然帶來了精神的愉悅。設計過程伴隨著智慧也伴隨著審美,因此,逐漸發(fā)展成了一門高級的藝術。而雕塑生來就是為信仰而產生的藝術,因為“無用”,所以可以更加的“為所欲為”了。
盡管功能應用性審美和文學性審美是設計和雕塑的較本質的區(qū)別,但隨著社會動態(tài)的發(fā)展,雕塑和立體設計之間,也在許多方面形成交集,相互擬合,漸漸互融,相輔相成。也不再是只要取消使用功能屬性,而完全從個人角度表達感受和精神追求為目的的作品,就是純粹的藝術,再沒有那么絕對。雕塑藝術和設計藝術都是人類的文明和智慧,都有各自的理性。由于設計藝術注重應用性,廣泛的應用使設計得以迅速發(fā)展。從使用的功能性、便利性,到造型的修飾、美化,它隨著公眾的審美取向和流行潮流而變化。高效的工業(yè)化生產和人們需求欲望的增加,促使設計在不斷地推陳出新,繼而拓展領域、突飛猛進地開拓、創(chuàng)新。隨著設計雷同性過多,使人們產生了視覺審美厭倦,對設計產品的舒適和審美的要求逐日提高。設計正在從實用的低端要求,走向了藝術的高端要求,并出現(xiàn)了一些傾向于小眾個性的高端設計。很多具有強烈個性的工藝精良的設計造型,如果去掉它的功能性,也完全可以作為雕塑形態(tài)展示于雕塑展廳。
傳統(tǒng)的雕塑是通過對造型的觀賞性,達到審美愉悅。盡管沒有什么實際使用功能,但也有面向大眾與小眾的不同。主題性、裝飾性、標志性雕塑是面向大眾的,如紀念碑雕塑、環(huán)境雕塑、標志雕塑等,是屬于公共性雕塑,不僅具有適合環(huán)境視覺審美的大眾性,還有表達公眾精神需求的功能性。從這個層面上審視,針對環(huán)境和地域文化的要求而定制的雕塑創(chuàng)作,也是一種設計行為。
商業(yè)發(fā)展帶動了設計行業(yè),設計是為了更大地刺激物欲和帶動消費。我們看到了馬路上眼花繚亂的廣告和俊男靚女漂亮的衣服鞋帽、炫酷的摩托車、汽車,就明白這是利益驅下的設計大世界!設計師們極盡地利用和強化視覺形式、語言上的對比、極簡、重復等手段。而材質上的光透閃亮、質感、品質工藝,也都在全力地迎合著消費者。同時,產品的廣告也在引導使用者的審美和聯(lián)想,使消費者在使用設計產品的時候,感受到造型的美感和使用的合理舒適度。設計不僅僅是滿足于好看實用,已經開始上升到了理念追求的高度;流行、時尚和個性化的設計產品,使設計上升到了追求品味、格調的精神層面。設計的創(chuàng)新不僅廣泛運用了公眾的審美,還要時常挑戰(zhàn)公眾的審美,隨著人們智慧和表現(xiàn)力的增強,在不斷地求新求變,在城市化進程中,一時跟不上潮流就變成了“老土”。
因為社會物質的提高,帶動了文化發(fā)展和精神需求,帶動了雕塑的發(fā)展,帶動了設計日新月異的追新求異。看起來雕塑似乎是運用了文學的智慧,邁著小眾“貴族”血統(tǒng)的方步,雖在表面顯示出從容不迫的矜持,但內心其實是焦灼的。尋求藝術的高度是雕塑創(chuàng)作的煩惱,雕塑的發(fā)展已經改變了傳統(tǒng)的性質,不再只是直接的象形表達和藝術技巧的運用。雕塑打破了模仿性的寫實、習慣性的技法、平鋪直述的主題三個方面的傳統(tǒng)框架。雕塑從風格流派到思想觀念,可以通過任何形式的立體媒介加以表達,如表現(xiàn)主義、超現(xiàn)實、抽象、裝置、現(xiàn)成品、物派、電腦虛擬、視頻等等,有如文學形式的發(fā)展由陳述記錄、描寫、比喻、夸張、隱喻、象征、意識流等。復雜的、立體的、材料的視覺表現(xiàn),加之個性化觀念構成,使雕塑走向了自由和超脫,甚至是顛覆性的革命,繼而上升到了個性化突出的精神層面,并在某些方面挑戰(zhàn)著人們的認知。
為了雕塑作品創(chuàng)作與設計新思路的開拓創(chuàng)新,“跨界”成了兩者首選的嘗試。“跨界”和“混搭”模糊了雕塑和立體設計的邊界,帶來了創(chuàng)新的混血兒。從吸取、借鑒到結合,產生了多種具有審美功能的實用品。如汽車造型設計,借鑒了類似亨利·摩爾雕塑的表現(xiàn)形式,具有了優(yōu)美的曲線、骨感與肌肉感的體驗;一些建筑擺脫了穩(wěn)定性的方塊和三角,甚至靈動地更像一座巨型的雕塑作品,產生了強大的視覺震驚?!翱缃纭焙汀盎齑睢?,從搭訕、嫁接到移情,產生了一個物體兩種或者更多屬性的感受,看似相似又不相識,非此亦非彼。設計界和雕塑界不斷有熟悉的陌生人和“變異人”出現(xiàn),如一些雕塑家和化學家聯(lián)合產生魔術般的雕塑,一些雕塑家和機械設計師合作產生了精密機械裝置作品;雕塑家成為了機械設計界最棒的雕塑家,雕塑家成為了雕塑界最棒的機械設計師。也許不久的將來,機械設計師可以獨立工作,帶來一個復雜的不能正常運轉的機器來參加雕塑大展,成就了令雕塑界驚艷的作品。因跨界了必然創(chuàng)新了,與其說產生了很多可能,不如說把不可能都可以看成為可能。
設計與雕塑的發(fā)展既相對又相容,相互跨界又自我顛覆。藝術有叛逆的自反,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顛覆自己另辟蹊徑被認為是一種創(chuàng)新途徑,設計在逆反設計法則,雕塑在逆反雕塑法則。設計在一定程度上反審美、棄巧求拙、找個性、搞怪、搞另類,在否定中尋求肯定;雕塑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個性、消解形式、甚至思想,用現(xiàn)產品、實物及復制實物來表達觀念。從紀實性到潛意識到無意識走向極致,或極盡調侃、或極盡暴虐媚俗。共同點是視覺效應眩暈了眼球,頭腦風暴引爆了思維,產生了不少極不明確的又有豐富關聯(lián)的思想。走炫酷——短褲外穿、扎鼻環(huán)、挑染一縷紅發(fā),引來一路的噓聲;走隱喻——瘴氣彌漫、天馬行空不知所云,無盡的迷漫就有無盡的聯(lián)想。這個時代,當你開始對一件事物產生費解的時候,你就會不由自主欣然地喊出:“酷斃了!”這當然是一種風格。作為一種時代的有“品”的風格,也許你沒有興奮,但你卻應該興奮,不是沒有智慧或許有很大的智慧,不然不能做當今藝術界的弄潮兒。
設計與雕塑,不管是物質消費還是文化消費,都是人的需求,是文明的進化促使兩者的融合。如果說藝術出自生活高于生活,那么設計則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從價廉物美的實用設計到華靡的奢侈品。設計由使用“美”變成了使用者的顯示身份的“美”。風格個性體現(xiàn)出使用者的愛好興趣,高端品牌似乎成為了身份的象征。設計對“美”的風格方式,從公眾審美風格的運用,到文化模式氣氛的借鑒,如極簡、先鋒、文藝、復古等等。舉一個時髦點的例子,近些年國內出現(xiàn)的“買手店”模式,“買手店”已在世界流行幾十年,是專賣不同的高端品牌和獨立設計師的個性產品商店。針對小資到精英人群,比如幾萬到幾十萬元的名牌挎包引領了奢侈品的某種潮流。而相比之下,雕塑藝術原本可以是奢侈品,反而面向了大眾,比如北京一個叫“稀奇藝術”的小店,是由兩位著名雕塑家開設的,他們將自己的雕塑的限量版、不同尺寸的批量復制版開發(fā)成設計商品,就是這種現(xiàn)象的表征。其實,高端的設計是昂貴的奢侈品,而獨創(chuàng)的雕塑藝術可以是昂貴的,也可以說是貧窮的。所謂:設計有價,藝術“無價”。雕塑的價值,關乎于自身的藝術性,也關乎雕塑家的身份,這種“無價”價值是不易確定的,也是存在變化的。而那些缺少獨創(chuàng)性的雕塑品是工藝品,是面向公共審美需求的,是工藝技巧性、批量性生產的。這樣的作品是有價的,又類似于以觀賞為主的設計藝術。
談到價值,藝術相對是文學性的,設計品相對是商業(yè)性的。設計是相對物質化的“奢侈品”,雕塑是精神化的奢侈品。從價值到身份,不管是昂貴的物質奢侈品味還是貧窮的精神需求,也都是一種文明享受,各有各的精神滿足,各有各的身份追求。
設計和雕塑,目前都處在“荷爾蒙”旺盛期,設計和雕塑都在隨著全球化文化、交流的膨脹而幾乎是沸騰的發(fā)展態(tài)勢。設計在商業(yè)社會的前沿,雕塑在精神社會的前沿;一個往前竄、一個往上拔。難怪想把前輩經典的東西說成是“老東西”,因為那時候它們發(fā)展的慢,那時候行走的緩。所以,他們有時間沉淀、有時間沉思。反芻一下,智慧不能早生、催生,還是晚生點好,發(fā)展是隨著思想的成熟而成熟的。而數碼動漫三維設計,幾乎是一個“超生”現(xiàn)象的問題。最早的動漫造型,是根據故事腳本的畫稿進行立體稿塑造,是依據文學故事衍生而來,并不是雕塑家的杜撰??萍嫉陌l(fā)展、電腦虛擬、立體技術的運用,成為了創(chuàng)作更為便捷的工具,使得虛擬雕塑創(chuàng)作變得更加的隨心所欲。如果對于電腦“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的”,那么不論是商業(yè)性還是文學性的創(chuàng)新,那就連思想都跟不上了。到了在電腦上甚至可以任意組合搭配的時候,我們頭痛的就不是設計、不是雕塑,而是沒有更多的選擇和思考的時間,畢竟人們大腦的儲藏量和進化周期,遠遠已經不能和電腦相比。
既如此,一方面創(chuàng)新的潮流在刺激著人們前進;另一方面人們需要精神的回溯??觳臀幕奈:ΜF(xiàn)已被人們意識到,當人們沒有時間清理思維的時候,就會感到煩躁。高壓力、快節(jié)奏的生活方式,反作用了我們的精神,這時候人們想安靜一會兒,所以慢下來看看懷舊的設計、看看古典的雕塑、看看一些老物件,體會一下生命的流逝。不時地會帶有些許復古的混搭,但也會融入了我們更多的思考和回味。許多雕塑也正在尋找細節(jié)和內涵的回歸。事物以螺旋的發(fā)展模式,晨起暮落,從稚嫩到衰老,成長期的反叛是必然的。復雜也是必然的,所有規(guī)律都在于與自己相對應的軌道中行駛,新的都會變成舊的,設計與雕塑或平行、或交錯,都在隨波逐流。
立體設計和雕塑這兩個領域,二者是既相同又相對,由不同到相融,時而重合一體、時而分形變臉,蟬動變換;時而可以清晰可見、時而影影綽綽,觸一點通一片;像是擴張的網,又好似魚網的水浮子,碰碰撞撞的不時凸起一些亮點,引起不小的靈動,又在某些節(jié)點相對、相應、關聯(lián),有趣地帶動一些思考。想理清也蠻難的,所以不如漫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