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添賦四川省德陽市德陽第五醫(yī)院外3科,四川德陽 618000
損傷控制骨科治療嚴重多發(fā)傷的臨床分析
潘添賦
四川省德陽市德陽第五醫(yī)院外3科,四川德陽618000
[摘要]目的探討損傷控制骨科治療嚴重多發(fā)傷的臨床效果。方法整群選取102例嚴重多發(fā)傷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觀察每組患者臨床各項指標和治療有效情況。結果研究組術后PT值為(13.05±2.54)s,PH值為(7.05±1.54),T值為(34.01±0.24)c,APTT值為(34.51±0.57)s,除T值外,與該組術前和對照組術前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總有效為36例,占比70.58%,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損傷控制治療方式針對嚴重多發(fā)傷患者有較好的治愈率,臨床中已經逐漸推廣使用此種方法對患者進行治療控制。
[關鍵詞]損傷控制;多發(fā)傷;骨折
多發(fā)傷主要是患者機體在外部力作用下同時呈現(xiàn)出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組織或器官創(chuàng)傷的一種創(chuàng)傷形式。隨著我國交通工具保有量的激增,由交通意外所導致的多發(fā)傷患者數(shù)量呈現(xiàn)出顯著上升態(tài)勢,不僅對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同時給臨床治療工作帶來了較大壓力。當前國內外醫(yī)學界關于多發(fā)傷患者的臨床治療工作已經形成一致共識,即多發(fā)傷后1 h乃是其黃金救治時間,對于提高患者生存率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1]。盡管當前國內外專家學者針對多發(fā)傷尚未形成統(tǒng)一的認定標準,因而在臨床搶救方面仍然缺乏較為系統(tǒng)的臨床指導體系。隨著醫(yī)學技術的快速發(fā)展,損傷控制理念逐步興起并被廣泛應用在國外臨床工作中,取得了比較理想的控制效果。其核心理念在于以患者為中心,采取及時有效的干預措施來降低纖維蛋白分解產物,從而提高患者自身免疫反應能力,使得多發(fā)傷患者遠離凝血功能障礙的影響,為后續(xù)治療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為了進一步探究其在骨科中的應用價值,以為其推廣使用提供科學依據(jù),該研究整群選取2013年4月—2014年2月間該院收治的102例嚴重多發(fā)傷患者為研究對象,針對損傷控制骨科治療嚴重多發(fā)傷的臨床療效展開深入分析,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整群選取2013年4月—2014年2月間該院收治的102例嚴重多發(fā)傷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所有患者一般資料進行統(tǒng)計,性別、年齡、病情等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該情況下對患者進行分組,研究組患者51例,男性20例,女性31例,年齡25~52歲,平均年齡(30.25±5.12)歲,致傷原因:跌落損傷14例,斗毆傷6例,交通事故損傷15例,壓塌傷16例。對照組患者51例,男性22例,女性29例,年齡26~59歲,平均年齡(31.25±4.16)歲,致傷原因:跌落損傷13例,斗毆傷7例,交通事故損傷16例,壓塌傷15例。所有患者損傷部位為腹部損傷、顱部損傷、胸部損傷和四肢損傷。
表1 兩組患者術前、術后臨床各項指標對比情況(±s)
表1 兩組患者術前、術后臨床各項指標對比情況(±s)
注aP研究組與對照組對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bP對照組術前術后療效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cP研究組術前術后療效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對照組(n=51)研究組(n=51)組別10.15±1.25 11.15±1.25 (12.51±1.24)b(13.05±2.54)a/c7.85±2.25 7.45±1.54 (7.25±0.02)b(7.05±1.54)a/c34.52±2.62 34.51±1.68 (34.03±0.21)b(34.01±0.24)a/c27.51±4.51 29.54±0.24 (29.85±1.24)b(34.51±0.57)a/cPT(S)術前平均 術后平均PH術前平均 術后平均T(C)術前平均 術后平均APTT(S)術前平均 術后平均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傳統(tǒng)治療方式,研究組患者在傳統(tǒng)治療方式的基礎上做損傷控制治療法,具體治療方法如下第一,先根據(jù)患者病情的嚴重程度進行分類,為患者做止血處理和液體復蘇處理,全面檢查患者傷情。這一步驟主要工作是將傷情危重患者進行穩(wěn)定,保證患者的生命體征和血流動力的穩(wěn)定。第二,針對骨折患者做骨折固定術處理,如果有昏迷患者,需要待患者復蘇之后,再進行手術,如果有流血過多患者,先為患者進行輸血。這一步驟主要工作是在穩(wěn)定傷情后做進一步處理。第三,待患者生命體征進入到穩(wěn)定階段之后,觀察患者的手術情況,為患者進行抗感染治療,預防術后感染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然后對患者進行臨床檢查。整體控制方式需要以改善患者病情為宗旨,可以為患者進行機械通氣治療,保證患者凝血功能正常。
1.3療效判定
在患者入院后第1天開始,每天為患者檢查兩次,術前第1天、手術當天和術后第1、2、3天進行PH檢查,每天測量4次體溫,做APTT和PT檢測,每天檢測兩次。記錄每次檢查結果。
根據(jù)《臨床醫(yī)藥實踐》制定療效判定標準①顯效:患者生命體征術后恢復正常,止血成功并且骨傷、內臟損傷、腦顱損傷等傷情恢復正常;②有效:患者臨床癥狀減輕,生命體征基本恢復正常,止血基本成功并且臨床檢查各項指標均改善良好。③無效:患者癥狀無減輕或加重,止血失敗,包括死亡病例??傆行?(①+②)/(①+②+③)×100%。
1.4統(tǒng)計方法
該研究當中的所有數(shù)據(jù)均采用SPSS17.0統(tǒng)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以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率(%)表示,以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觀察兩組患者術前、術后臨床各項指標數(shù)值
兩組患者術前臨床各項指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術后除t值外,與該組術前和對照組術后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體數(shù)據(jù)如表1所示。
2.2觀察兩組患者治療有效率
研究組總有效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體數(shù)據(jù)如表2所示。
表2 兩組患者治療有效率對比[n(%)]
在該研究中,兩組患者術前臨床各項指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術后PT值為(13.05±2.54)s,PH值為(7.05± 1.54),T值為(34.01±0.24)c,APTT值為(34.51±0.57)s,除T值外,與該組術前和對照組術前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是由于患者在入院后便開始實施損傷控制,為患者進行階段性損傷控制治療,首先保證了患者的生命體征,隨后進行手術、機械通氣或抗感染治療,這樣針對患者而言效果極佳。在該研究中,研究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70.58%,相比對照組的49.01%,兩組對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與其他研究結果基本相似。其中,研究組中有3例死亡,死亡率為5.88%,其中1例死于腦疝,1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在齊勇2]等人的研究中提到,對嚴重多發(fā)傷骨折患者的治療,實施的治療方法和護理方法都是直接影響患者康復的因素,所以通過該實施的損傷控制,為患者帶來了良好的康復效果。
通過以上研究得出,損傷控制治療方式針對嚴重多發(fā)傷的治療效果明顯,治療有效率可達到70.58%,雖然這個數(shù)據(jù)例臨床治療有效標準還有一定的差距,但相比傳統(tǒng)的治療方式,已經有了很大的提升,隨著醫(yī)療水平的提升,在損傷控制治療方法上還應該更進一步進行科學規(guī)劃和科學治療,以便提高臨床治愈率,得到患者的認可。
[參考文獻]
[1]解仿,熊龍.對不穩(wěn)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多發(fā)骨折患者采用骨科損傷控制的臨床作用[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4,13(34):70-72.
[2]齊勇,孫鴻濤,周曉忠,等.運用損傷控制骨科理論救治嚴重多發(fā)傷合并骨折42例[J].中華災害救援醫(yī)學,2014,6(10):596-597.
[3]生欽鋼.嚴重多發(fā)傷合并骨折治療中損傷控制骨科技術的應用探討[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4,9(10):20-21.
[4]羅育.應用傷害控制骨科學原則診治骨科嚴重多發(fā)創(chuàng)傷100例臨床分析[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4,12(15):134-135.
[5]劉慧,李忠海,張春麗,等.損傷控制骨科技術在嚴重骨盆骨折救治護理中的應用[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4,12(24):133-135.
[6]薛紅團.損傷控制骨科技術治療四肢多發(fā)性嚴重骨折臨床觀察[J].現(xiàn)代診斷與治療,2014,12(9):2061-2062.
[7]李俠,潘玉濤,陳滌,等.損傷控制骨科理論在嚴重肢體骨折合并腹部創(chuàng)傷中的應用[J].中國骨與關節(jié)外科,2014,10(5):374-377.
[8]顧健.骨科危重多發(fā)傷的控制性處理[J].中國傷殘醫(yī)學,2013(10):97-98.
[9]馬吾浪·烏布利艾拉,張濤,景海濤,等.嚴重多發(fā)傷患者的臨床構成分析和預后影響因素探討[J].中國地方病防治雜志,2013(6):462-464.
Clinical Analysis of Damage Control Orthopaedics for Treatment of Severe Multiple Trauma
PAN Tian-fu
Third Department of Surgery, Fifth People’s Hospital of Deyang City, Deyang, Sichuan Province, 61800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clinical effect of damage control orthopedic for the treatment of severe multiple trauma. Methods 102 patients with severe multiple trauma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study group. The clinical indicators and total efficiency of the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Results The PT value, PH value, T value, APTT value of the study group after treatment was(13.05±2.54)s,(7.05±1.54),(34.01±0.24)c,(34.51±0.57)s, respectively, and except T value, ther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hree values above and those of the study before treatment, as well as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treatment(P<0.05); the total efficiency of the study was 70.58%(36 cases), and ther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P<0.05). Conclusion For patients with severe multiple trauma, damage control orthopedic has high cure rate, therefore it should be popularized.
[Key words]Damage control; Multiple trauma; Fracture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742(2015)07(c)-0080-02
[作者簡介]潘添賦(1976-),男,安徽人,本科,主治醫(yī)師,研究方向:骨外科。
收稿日期:(2015-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