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語文教學是一門獨特的藝術。而這門藝術處處都潛藏著“隱形的翅膀”,讓我們每一個語文教師癡迷地尋找這“翅膀”。因為只有尋覓的過程,才讓我們發(fā)現語文教學之美。而“小小的比喻句”,似乎是最為平常簡單的教學點,難道也潛藏著“隱形的翅膀”嗎?
關于比喻句教學,王榮生教授有過精彩的描述:“一個小小的比喻,從小學一年級開始講,一直到高三的高考復習班還要講,結果是學生仍然學不會?!笔暾Z文課教不會一個比喻,這個問題到底出在哪里呢?凡是比喻句,皆語三要素;凡是比喻句,皆語生動形象;凡是比喻句,皆語巧妙。難道我們的比喻教學僅僅只能教給我們的孩子這些內容嗎?還有沒有可以挖掘的點呢?我們能不能借助“隱形的翅膀”,讓比喻句飛起來呢?
一、長著“翅膀”的比喻句
初中教材中,有些比喻,是具有一些獨特性的。這些比喻句具有延伸性,不僅僅只是停留在將某一事物比作什么,而是整段甚至通篇將比喻句延伸下去,形成獨特的“比喻的延伸”。
(一)比喻句的段落延伸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新增的課文《風雨》開篇就是這樣一段話:
樹林子像一塊面團了,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接著就向一邊倒,漫地而行;呼地又騰上來了,飄忽不能固定;猛地又撲向另一邊去,再也扯不斷,忽大忽小,忽聚忽散;已經完全沒有方向了。然后一切都在旋,樹林子往一處擠,綠似乎被拉長了許多,往上扭,往上扭,落葉沖起一個偌大的蘑菇長在了空中。
作家在寫比喻句的時候,并沒有停留在喻體本身,而是順著喻體的形象一直寫下去,把比喻用到了極致。你看,“樹林子像一塊面團,鼓了就陷,陷了再鼓”“再也扯不斷,忽大忽小,忽聚忽散”“綠似乎被拉長了許多,往上扭,往上扭”這哪是寫樹林子,分明是順著喻體“面團”的意象延伸下去。最終描摹了一場暴風雨到來的過程,有一種強烈的視覺沖擊感。
再看,冰心在《談生命》一文中,將生命比喻成了奔騰不息的“一江春水”和頑強生長的“一棵小樹”,然后具體描繪了那 “一江春水”東流入海的曲折歷程以及那“一棵小樹”由青春生長到黃葉干枝的生長過程。通過這種過程化的展現來凸顯生命“流動”和“生長”的特點。
(二)比喻句的通篇延伸
宗璞的《紫藤蘿瀑布》一文中,我們也不難發(fā)現這樣的比喻句。你看,“那一樹輝煌的淡紫色如同一條瀑布,從空中垂下,不見其發(fā)端,也不見其終極。”但是這個比喻并未結束,這條瀑布還在流動,還在迸濺著水花。不僅如此,作家在后文的描寫中由這個整體比喻又延伸出了一個局部的比喻,她將這一樹紫藤蘿中的每一朵花又比喻成了小小的帆,帆下還有船艙。在文章的結尾處,作家再次提到帆滿載著生命的酒釀在花的河流上航行,而這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
再如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艱難的國運和雄健的國民》一文中,作家將民族生命的進程比喻成一條浩浩蕩蕩的長江大河,并具體描繪了這條長江大河時而平坦時而曲折的過程,以此來說明民族生命的進程有時是順利發(fā)展的平穩(wěn)期,而有時又是戰(zhàn)亂之類的艱難國運。但是這個比喻并未結束,作家在文章的結尾處再次延伸出與此相關的比喻句,用揚子江、黃河“濁流滾滾、一瀉千里”的魄勢來表現勢不可擋、一往無前的民族精神,構成了通篇完整的比喻。
二、探尋隱形的“翅膀”
那么這些比喻句所隱含的“翅膀”究竟是什么呢?劉正國先生曾提出“喻體延伸”的概念。他認為“喻體的延伸”就是指比喻中除本體、喻體、喻詞三要素之外的部分。還有的學者將比喻延伸定義為喻體發(fā)韌,受喻體制約、支配、影響部分??梢?,延展與喻體關系密切。借助喻體把握本體,由本體特征構成的延展部分在指出相似性的同時也是對喻體的進一步說明,極大地提高了受眾對比喻意圖的掌握,使得作者的意圖和讀者的理解一般不會發(fā)生顯著改變。
以《風雨》一文中的比喻句為例,將“樹林子”比喻成“面團”會讓讀者一時無法理解,因為比喻的相似性在這兩者之間似乎體現得不夠明顯。但是有了后面的延伸部分,這個喻體的形象就具體化了。原來這個面團不是靜態(tài)的,它還在“鼓”“陷”,還在“拉長”“往上扭”,還在“忽大忽小”“忽聚忽散”的變化……而從這個喻體“面團”動態(tài)變化的過程中,讀者也找到了其與本體“樹林子”之間的相似點。原來不是“樹林子”的形狀像“面團”,而是樹林子在風中狂亂而不能自持的狀態(tài)和面團被人隨意揉搓的過程很相似。所以喻體的延伸部分一個很重要的作用就是能夠使喻體的形象具體化,方便讀者把握喻體特征。同時,讀者通過把握喻體特征可以進一步理解本體形象和本體特征。
在《談生命》一文中也一樣。作者用兩個新穎的比喻, 把抽象的“生命”理念化為具體的物象,描繪出一幅幅生命的圖畫,讓讀者從這些可視可感的畫面中去領悟,認識生命的真諦。真可謂“喻巧而理至”。
如果說段落延伸能夠讓喻體具體化,那么通篇延伸則能讓文章具有一種整體性的美感。以《紫藤蘿瀑布》一文為例,作家?guī)缀跬ㄆ荚谟谩捌俨肌薄昂恿鳌焙团c此相關聯的“帆”“船”作比。從整體的“一樹的紫藤蘿”如“瀑布”,到局部的“每一朵花”如“小小的帆”,再到結尾處的花艙滿載著生命的酒釀,張滿了帆,在花的河流上航行,最后聚集組合成萬花燦爛流動的瀑布。這些比喻句就好像將整篇文章搭成了幾個骨架,相互獨立而又相互呼應,構成了一種獨特的喻體式結構。如果將后文的喻體與前文割裂開來,采用其他喻體來描寫,那么這種整體性的美感就會缺失。所以,通篇的比喻延伸如同一顆顆珍珠串成了一條美麗的項鏈,散發(fā)著一種迷人的光彩。
三、舞動隱形的“翅膀”
比喻的延伸部分仿佛是在本體和喻體之間設立了一串鉸鏈,喚起了一系列相關而又不相同的意象,從不同的側面豐富、鞏固、加強既定的聯想,讓讀者全面、持續(xù)地進入比喻的情景,從而取得更完善的修辭效果。研究比喻的表達效果,如果忽視了延伸部分,就難以過把握其豐富的審美內涵。由此,教師應抓住這個教學點,引領學生分析體會這類比喻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內容,避免模式化的比喻句教學。那么對于這個教學點,我們在具體的課堂教學實踐中該如何操作呢?
有比較才能有鑒別,有鑒別才能有發(fā)現有創(chuàng)造。單純給初中學生講比喻延伸可能存在一定的難度。但是如果能夠借用比較法,讓學生在兩種甚至多種不同類型的比喻句中展開比較,品鑒優(yōu)劣,這是初中學生能力所能達到的。
《風雨》一文中有這樣一個比喻句:池塘里絨被一樣厚厚的浮萍,凸起來,再凸起來,猛地撩起一角,唰地揭開一片;水一下子聚起來,長時間地凝固成一個錐形;啪地摔下來,砸出一個坑,浮萍沖上四邊塘岸。
在這里作家將浮萍比喻成絨被,進而對其拉長、張大,在別人止步的地方再往前大踏步地前進,在前一句比喻中又延伸出了一個新的比喻,進而完成了浮萍的一系列過程化的變化。為了讓學生在比較中品鑒優(yōu)劣,感受比喻延伸所帶來的一系列好處,我們可以在課堂上進行如下嘗試:
師:同學們,關于“浮萍”的比喻句在文學作品中還有很多。老師找到了其中兩句:①湖面上浮萍像綠寶石雕成的珍品。②池塘里的浮萍像一塊綠色的草坪。請你比較一下這兩個比喻句和我們文中的比喻句在表達效果上有什么不同?
生:原句將浮萍比喻成絨被突出了浮萍厚和柔軟的特點,而且還對這個絨被展開了動態(tài)描寫,有一個過程體現。而老師找到的那兩個比喻句雖然也抓住了浮萍“綠”的特點,但它是靜態(tài)的,內容上顯得單薄。
師:你對語言的感受很細致,理解也比較深刻。
生:原句側重強調浮萍厚的特點而不是綠的特點。這么厚的浮萍卻仍然被風撩起一角,揭開一片,更加寫出了風的力量之大。
生:我覺得原句帶給我們一種畫面感。他寫浮萍像絨被并沒有停在這個層面上,而是對這條絨被接下去的變化展開了具體的描寫,這樣這個句子仿佛充滿了一種生命力。
生:我還發(fā)現后面的“撩”和“揭”這兩個動作和前面的絨被是相關聯的。
師:我們同學都關注到了后面內容和喻體之間的聯系,正是有了后面內容的補充,讓這個比喻句仿佛充滿了血肉,散發(fā)著一種迷人的魅力。
……
將鑒賞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在比較中感受比喻延伸部分對表現本體的作用以及比喻延伸對整個句子表達效果的影響。這樣學生由直觀感受深入到句子的分析,完全是一種自主接受而不是教師的外來強迫。作為教師也不必一味強調“比喻延伸”的概念,讓學生有這樣一種感受體驗就可以了。
比喻教學不單單是為了讓學生明白什么是比喻,我們更重要的任務是教會學生欣賞比喻句,體會作者構思的巧妙所在。甚至于我們教師在帶領學生欣賞了大量的比喻句之后,還能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將比喻句運用到寫作中,為自己的文章增光添彩。
小小的比喻句也潛藏著“隱形的翅膀”。但要找到這對翅膀需要我們執(zhí)著地探尋,去努力發(fā)現它的美。這樣之后我們才能借助這對“翅膀”,讓它使我們的比喻教學飛起來。
朱燕飛,教師,現居浙江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