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設疑,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設置一定的疑難問題,從而啟發(fā)學生積極思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調動學生參與熱情和主觀能動性。古人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痹诔踔姓Z文教學中,教師要重視課堂設疑,把握策略,講究技巧,因勢利導,引導學生生疑、敢疑、善疑,以疑激趣,以疑誘思,以疑獲知,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此,筆者結合自身教學實踐,對初中語文教學中課堂設疑策略提出了自己的幾點看法和建議,以期拋磚引玉。
一、抓住好奇心設疑,反客為主,誘發(fā)動機
初中學生好奇心強,求知欲旺盛,喜歡打破砂鍋問到底,渴望獲取到更多知識信息。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善于抓住學生這一心理特點,結合教學內容,精心設疑,留置懸念,營造“心求通而未達,口欲言而未能”的學習氛圍,引起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引導學生積極思考、自主探究,激發(fā)學生學習動機,點燃學生思維火花。譬如,教學《沙漠里的奇怪現象》時,在新課伊始階段,學生對“奇怪現象”甚為好奇,于是筆者趁機反問學生:(1)沙漠里有什么奇怪現象?(2)為什么說它奇怪?有何表現?(3)產生這一奇怪現象的成因是什么?(4)你認為作者想要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下面讓我們一起走進新課學習,探求奇怪現象背后的奧秘。這樣,通過抓住好奇心設疑,學生激情高漲,興致盈然,整堂課都將處于一種積極興奮的思維之中。
二、針對重難點設疑,順水推舟,柳暗花明
重難點是教學關鍵點,教學過程對重難點的突破,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的好壞。針對課文重難點設疑,可以激活學生思維,幫助學生明確學習重點,抓住學習關鍵點。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結合學生認知規(guī)律,圍繞教學重難點,找準突破口和切入點,順水推舟地設置疑問,給學生搭建思維“坡度”,讓學生茅塞頓開,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例如,《花兒為什么這樣紅》一課其教學重難點是通過對語言的賞析,理清說明順序,明確文中所使用的說明方法,概括花兒紅的原因。在教學時,筆者緊扣標題,從突出“紅”入手,設置疑問,步步推進:①文章標題原是一句歌詞,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用來做標題,有何妙處?②文章從幾個方面說明花兒為什么這樣紅?請從文中找出概括性的句子。③文章在說明花兒“紅”的原因時,運用什么樣的說明順序?它們的順序能否顛倒,為什么?④本文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請從文中找出例子,并說說其作用。這樣,通過對教學重難點問題的層層深入,調動了學生學習積極性,有效引導了學生把握重點,突破難點,從而更好地完成學習任務。
三、反常困盾處設疑,釋疑解惑,深化理解
在文章反常處,或學生思維堵塞,感到困惑、矛盾時,在此設疑,既可以拓寬學生思維空間,促進學生思維正確性,又可以幫助學生理順思路,深化知識理解。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抓住反常現象及教學矛盾點,于反常處、矛盾處、含蓄處、困惑處巧妙設疑,引人入勝,釋疑解惑,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領悟,激發(fā)學生學習情感,發(fā)散學生學習思維,促進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提高學生多角度、多方位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魯迅先生的《孔乙己》一文是一幕悲劇,然而全文卻沒有一個“悲”字出現,而是以一個“笑”字貫穿全文始終。在學習時,筆者抓住這一反?,F象,設置疑問:作者為什么不直接正面寫“悲”,而是以“笑”字貫穿全文,這樣安排究竟有何用意呢?課文幾次寫到了笑,各有什么不同含義?如何理解各種人對孔乙己的取笑?這樣,學生經過思考、分析、探究,領悟到小說以“笑”為線索,以笑襯悲,更令人悲哀,深刻反映了孔乙己的悲劇不是個人的悲劇,而是社會的悲劇,揭露了封建社會和科舉制度的腐朽和黑暗。
總之,課堂設疑作為課堂教學的重要方法和途徑,對于激發(fā)學生學習動機,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提高學生思維能力和良好的學習習慣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平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從教學實際出發(fā),講究技巧,因勢利導,隨機而應,從而提高教學有效性。
楊曉紅,教師,現居江蘇鹽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