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課堂,即教師合理利用有限課堂時間,高質(zhì)量高效率地完成教學任務,促使學生們從中得到收獲,有所提高。那么,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該如何構建高效課堂,筆者認為要抓住高效課堂的三大特性:生動性、主動性與生成性,讓學生樂學、學會、更會學。
一、講究教學藝術,突顯教學生動性
呂叔湘先生曾說過:“語文教學一半是科學,一半是藝術?!彼^藝術,就是展示語文魅力,給學生美的享受與“文”味體驗,讓語文課堂變成他們主動求知與探索的樂園。反之,如果離開“藝術”美感,語文教學會顯得蒼白空洞,無法撥動學生心弦,難以促進文、情、理的統(tǒng)一,無法打造高效課堂。
所以,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不能僅僅僵硬利用教材中文質(zhì)兼美的作品來傳遞語言知識,還需要講究教學藝術性。如引入教育游戲、電教化手段等豐富多樣的教學形式,讓語文課堂充滿吸引力與感染力。比如詞語復習教學,巧用《幸運52》的“幸運搭檔”形式,讓學生在競賽氛圍中積極參與和復習;借助故事、比喻、順口溜等形式,生成靈活多變、風趣幽默、生動形象的教學語言,提高語文教學的生動性與趣味性,自然就可以激起學生學習積極性,讓學生情感共鳴下而主動融入教學活動,充分調(diào)動自身潛力,獲得美的享受與愉悅體驗,更樂于學習,形成生動高效課堂。
二、大膽解放學生,體現(xiàn)學生主動性
在高效課堂中,學習能力是核心所在。因為學生是否真正有效的獲取知識取決于主動建構的能力,而不是機械死記教師所講與課本呈現(xiàn)的內(nèi)容。但在當前語文教學中,因長期受傳統(tǒng)教育思想影響,有些教師沒有落實新課程理念,還是以傳統(tǒng)教育方式為主,上演著“獨角戲”,并未將同學們視為生命個體,給其足夠的自主與自由,學生們依舊是知識的“容器”、教材的“奴隸”,被動聽課與學習,自主學習能力偏低,不能充分發(fā)揮主動性。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抓住高效課堂的靈魂,把握教學的本質(zhì)——解放學生,突顯學生主體地位,給他們充足探究與自學時空,發(fā)揮學生主動性。
如教學《新聞兩篇》中的《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時,將學生分為詩詞組、錄制組、新聞組等小組,引導他們課前分工收集相關資料,課堂上匯報展示,體現(xiàn)學生主動性與主體性。其中,“詩詞組”引領全體學生一起朗誦;“錄制組”負責播放百萬大軍渡江的有關圖片與視頻資料等,豐富直觀認知;歷史組補充本文的背景知識,便于文章理解。隨后,“新聞組”代表向全班介紹新聞的構成要素與結(jié)構;而“地理組”主要呈現(xiàn)自制的渡江戰(zhàn)役示意圖,對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的戰(zhàn)況予以簡單講述。這樣,給了學生充分的自主學習、自主體驗、自主創(chuàng)造、自我展示的機會,增強自學能力,提升綜合素質(zhì),提高教學效率。
三、敢于突破預設,突出教學生成性
在新課程教學中,課堂不應該是封閉系統(tǒng),要開放性地容納彈性成分與課堂“意外”,捕捉師生交流互動中的各種生成資源,靈活超越固定思路與原有教案,讓學生得到非預期的新體驗與發(fā)展。同樣,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要構建高效課堂,教師也要注意生成性原則,既要充分預設,也要尊重學生獨特看法,結(jié)合具體實際,突破預設,靈活引導,獲得不一樣的教學精彩。
如學習《威尼斯商人》時,在分析人物形象環(huán)節(jié),提問促思:劇中哪個人物對此,多數(shù)同學選擇夏洛克,說出各種理由:他吝嗇、貪婪、惟利是圖、殘忍等等。這時,有同學突然說不喜歡鮑西婭,認為她太過精明,還冒充法官、歧視猶太人。這完全出于意料,讓教師一驚,因為預設用“劇中哪個人物是你最喜歡的”的話題來探討鮑西婭。此時,有的同學也點頭贊同,面對這一情況,如若不理,或者將問題拋給學生,展開討論辯論,可能短時間難以有結(jié)果,課堂也比較混亂,這都是不明智的。于是,調(diào)整教學計劃,引導學生朗讀與鮑西婭有關的語言片段,思考其說明了鮑西婭怎樣的個性。而后繼續(xù)誘導他們探尋鮑西婭又是怎樣將夏洛克制服的,再說說鮑西婭的性格特點。這樣,抓住教育契機,因勢利導,幫助學生生成正確看法。
總之,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高效課堂與有效教學是教師需要努力的方向與目標,教師要善于多方面思考教學,豐富教學語言與方式,突顯學生主動地位,讓語文教學變得更生動,讓學生變得更主動,讓課堂充滿生成性。
江永芹,教師,現(xiàn)居江蘇鹽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