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理解能力,作為語文學習中的一個重要能力,在新課標中明確指出,“語文閱讀的中心由強調(diào)接受信息轉(zhuǎn)為強調(diào)搜集、篩選、整合處理和生發(fā)信息”。因此,逐步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就成為了語文教學實踐中的重點所在。下面,筆者以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為例,提出幾個有效提升小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方法。
一、鼓勵質(zhì)疑,培養(yǎng)自主探索意識
古人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說的就是學習必須要學會質(zhì)疑。為此,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就必須積極鼓勵學生質(zhì)疑,鼓勵學生發(fā)散思維,進而在閱讀中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自主探索問題。但是,由于小學生本身知識面就比較窄,生活閱歷也比較少,故提出的問題可能比較淺顯,比較簡單,這時教師就需對學習加以鼓勵與肯定,以此來進一步提升學生提問的積極性,進而一步步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提出更加深刻的問題,從而加深自身對閱讀文本的理解。比如,在《十里長街送總理》這篇閱讀文本中,有些學生在閱讀到“人們還是向靈車開去的方向靜靜地站著、站著,好像在等待這周總理回來”這句話的時候,就會對此表示疑惑,“這些人為什么在靈車走遠了之后,還靜靜地站在那里呢?而這些人們在站立的時候又是有著怎樣一種心情呢?”這時,教師就可同學生一起就這個問題進行探討,鼓勵學生從全文入手來解決這個問題,進而從這句話來領悟這篇閱讀文本的主旨,加深自己對文本的理解深度。
二、突出重點,強化語言學習能力
眾所周知,日常生活對于寫作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因為寫作者可從生活中挖掘素材,得到靈感,但是,一篇文章的構(gòu)成,其基礎則是語言,沒有了語文,談何文章,沒有語言學習,談何語文教學。為此,在語文教學實踐中,必須給予語言教學高度重視,通過語言學習來逐步培養(yǎng)學生對語言的理解、掌握與實際應用的能力,特別是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更是應該重點引導學生體會、閱讀文本中的好詞好句,領悟到語言在人物形象展示、事物描述、情感表達中發(fā)揮的重要作用,進而逐步提升自身的閱讀理解能力。也就是說,在語文閱讀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將深入引導學生展開對文本語句的學習作為教學目標來看待,本著“拿出來,鉆進去,讀出來,用得上”的原則展開閱讀教學,引導學生自主品味、理解文本中的好詞好句,在特定語言環(huán)境中理解重點語句,而后將其應用到現(xiàn)實生活中。比如,講解《再見了,親人》這篇文本的時候,在講到“朝鮮大娘送打糕給陣地上的志愿軍戰(zhàn)士”的時候,要求學生能夠重點理解“雪中送炭”,為此,教師就可據(jù)此提出一系列的問題:
(1)在文本中,哪個詞可簡明扼要的概括這個故事?(答案:雪中送炭)
通過這樣一個問題的創(chuàng)設將重點拿出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并在拿出重點后,繼續(xù)提問。
(2)誰能解釋一下這個詞語的意思呢?(答案:在寒冷的下雪天,為他人送去炭火)
(3)在文本中提到的老大娘“真是雪中送炭”,是不是說明老大娘是在下雪天送的東西呢?而東西是不是炭火呢?
通過上述一系列問題的設置,引導學生“鉆進去”,通過整個文本的閱讀來理解,這里的“雪中”,并不是在真正的下雪,而是暗指“戰(zhàn)士空著肚子跟敵人拼了三天三夜”的惡劣環(huán)境,而“送炭”也并不是真正的炭,而是“老大娘冒著炮火,穿過硝煙給戰(zhàn)士送去打糕”。想必,通過這樣的語言學習,學生必然能夠深刻理解“雪中送炭”這個詞,并在這個基礎上,加深對文本的閱讀理解。
三、激發(fā)興趣,養(yǎng)成良好閱讀習慣
在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要想逐步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是關(guān)鍵。比如在課堂實踐中,積極展開故事比賽、猜謎語等活動,以此來調(diào)動學生表現(xiàn)欲望,并逐步形成自我主動閱讀的意識,或是鼓勵學生結(jié)合教學內(nèi)容,進行角色表現(xiàn),從而在快樂學習的基礎上,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如對于《晏子使楚》這篇文本,教師就可引導學生自主設計編制劇本,從而在提升其閱讀理解能力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精神。同時,教師還需引導學生實現(xiàn)讀思結(jié)合。古人云:“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不僅需引導學生重視閱讀,還需引導其學會閱讀的方法,并在閱讀的同時進行思考,體會表層文字所蘊含的深層次韻味,進而提升自身閱讀能力。此外,教師還可結(jié)合教學內(nèi)容與目標,鼓勵學生課外閱讀,通過大量課外閱讀來拓展視野。如在學習完《只有一個地球》后,引導學生閱讀更多同地球、自然相關(guān)的書籍,如《人與自然》《地球之最:了不起的地球頂級記錄》等。
姜玲,教師,現(xiàn)居河北辛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