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容簡介】《自媒體時代來了,一大批媒體人或者企業(yè)借助自媒體這股“東風”從幕后走向了前臺,變成了意見領袖!人們不再接受被一個“統(tǒng)一的聲音”告知對或錯,每一個人都根據(jù)獨立獲得的資訊對事物做出判斷。新興的自媒體使得原來處于新聞制造邊緣的受眾成為新聞信息傳播的中堅力量。
這本書從自媒體一線人士手中收集到自媒體運營的獨門秘籍并將其匯總,觀點獨到,言之有物、案例豐富,兼具可讀性與可操作性,一冊在手,即可快速了解自媒體并且玩轉自媒體。
《自媒體紅利》
出版/西南財經(jīng)大學出版社
作者/井婷婷
分類/經(jīng)濟通俗讀物
價格/38.00元
潘越飛:自媒體,該產(chǎn)品化了
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前段時間,我身患感冒,微信賬號停止更新數(shù)日。我從每日指點江山的亢奮狀態(tài)中抽離了出來,臥床在家無聊之余,腦中反思,自媒體是不是到了該產(chǎn)品化的時候。
自媒體,半年內(nèi)必進入淘汰期
說實話,我最早跑到微信上開公眾號時,壓根沒有“自媒體”這個概念,只圖一樂罷了。
如今,自媒體風氣大盛,連張朝陽都發(fā)微博看好自媒體,“如果有好的商業(yè)模式支撐,中國的媒體可以擺脫混沌的狀態(tài)”。我一不小心成了抓住潮流的人。3個月過去,微信公眾號上積累了不少朋友,發(fā)了不少文章,但我總覺得缺了什么。
讓我去翻以前做記者時的文章,我一篇都看不下去,因為內(nèi)容太淺、太虛、太無力。
讓我去翻做自媒體的內(nèi)容,我翻了幾篇后也看不下去了,因為內(nèi)容太散。
自媒體的第一波熱潮差不多了,從前朝元老到毛頭小伙,從科技領域到吃喝玩樂,都在玩自媒體??吹教嘧悦襟w朋友,寫了幾篇文章,微信一群發(fā),就草草了事。雖然自由隨性瀟灑得不行,但總覺得,這是自媒體第一波浪潮,迎著風的豬都能飛。
不少朋友說,訂閱了一堆的公眾賬號,已經(jīng)積累600條未讀。
我估摸著,自媒體已經(jīng)完成了普及的歷史任務,該進入第二波了。第二波的主題是淘汰,淘汰掉渾水摸魚、一夜暴發(fā)的家伙,我認為半年之內(nèi)必應驗。
萬里長跑,進入了第一個彎道。這時候,離商業(yè)化的終點線仍有很長一段距離,大家要做的是,如何把自媒體產(chǎn)品化,畢竟,剩者為王。
刷出來參與感和存在感
潘越飛,26歲,從來沒在主流網(wǎng)站混過,幾篇文章聲名鵲起。這扇動的幾下翅膀,就被搜狐感受到了,擢升為主編,讓人又妒又恨。
媒體形態(tài)在發(fā)生改變,信息獲取方式在重構,你光告訴我哪里發(fā)生了什么事情已經(jīng)遠遠不夠了,我還需要知道發(fā)生了這個事情你怎么看,我是個信息白癡,我需要你的看法。
互聯(lián)網(wǎng)和媒體最大的作用是把人變聰明了。以前的小白用戶進步得比你都快,你還固守在告訴他發(fā)生了什么事兒就夠了的年代,那就完蛋了。用戶都會獨立思考,并且將自己的觀點輸出去。
風起云涌的時候,率先感知,及時參與,證明存在。聰明人的聰明不在于只會捕魚,而是能將捕魚的辦法融匯到打獵、泡妞的路數(shù)上去。
我算不上純粹的自媒體,我在桔子水晶酒店有正式的工作,還有一個科技媒體網(wǎng)站Bianews.com,寫這個微信自媒體純屬業(yè)余愛好,純屬刷參與感和存在感。
沒辦法去為“小潘潘”的未來去預測一個注腳,也許他會不適應門戶媒體的生態(tài),也許他會很痛苦,也許他會更加如魚得水。但不管對他還是對搜狐IT而言,這都是一次冒險,唯一能夠說得通的也是那六個字。這是一個必須刷參與感和存在感的時代,并且還要及時。
最后我用三句古詩來為結尾裝個逼,都是高中的時候背的。
問泉哪得清如許,惟有源頭活水來。媒體競爭拼的是人,只有思維是活的,才能為讀者提供清泉。
穿花蛺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人人都是花蝴蝶,人人都是潘越飛。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春意盎然,紅花滿地,這是遲早的事情。
三個好的自媒體產(chǎn)品形態(tài)
如何產(chǎn)品化?概念性的東西就不說了,我就聊聊已經(jīng)看到的好形態(tài)吧。
Ztalk@青龍老賊(Z_TALK)
我看到別人對他的最新推薦詞是“微信自媒體四大天王”,囧,按他的大塊頭,還是四大金剛比較合適。
初期,老賊的成名迎合了微信的快速發(fā)展。我硬拉著他做了一場微信沙龍,他第一次做了演示稿軟件(PowerPoint,以下簡稱PPT),談了微信與大數(shù)據(jù)的概念,事后他把演講文章發(fā)到網(wǎng)上,轉發(fā)率很高。這讓做慣了碼農(nóng)(埋頭寫代碼的人)的老賊第一次感到,有干貨的文章可以更爽,于是從碼英文狀態(tài)切換到碼中文狀態(tài)了。
隨后,微信熱什么,他就聊什么。由于本身是碼農(nóng),對微信的理解的確超過裝腔作勢的媒體人。但那一波,他是亂拳打出的大片江山。
進入守江山的時期,老賊的轉型方式是,不做“磚家”,做老師。
從開始寫《微信公眾平臺入門到精通》,至今已有18期(包括一個番外篇),從被我們嘲諷“太降格了”的微信公眾號注冊開始,一步步寫到我們“完全看不懂了”的今后如何用云計算平臺(Sina App Engine,以下簡稱SAE)玩分布式存儲。
果然是碼農(nóng)出身,天生有做產(chǎn)品的潛質,這一系列文章,應該是目前微信自媒體中最成熟的產(chǎn)品形態(tài),用戶會追,出版社會搶,視頻網(wǎng)站會請。一炮打紅是狗屎運,一直大紅就靠頭腦了。
玩轉微信(studywechat)
“玩轉微信”是涅槃重生的一個典型案例。
2014年3月28是分水嶺。3月28日前,這只是一個占了好名字的資訊集合公眾號,3月28日后,這是一個微信輕應用(Light App,簡稱LApp)圈的頭號媒體。
微信應用推薦,其實這是很多人一直想做的事情。礙于微信的規(guī)則,做一個App,內(nèi)置一鍵關注功能的玩法被認定是失敗的,金山微信公眾號推薦應用的下架就是一個最好例子,這踩了微信的尾巴。endprint
但推薦的需求肯定存在,畢竟有近億的微信公眾號,水越來越混,急需篩選。既然官方不做,那就民間做;既然技術不能做,那就媒體來做。
從推薦第一款微信應用開始,“玩轉微信”的模式就是清晰簡約的:兩段圖文,上半部分做功能性介紹+個人點評,下半部分由操盤人自訴運營心得。有功能,有故事,有評論,全齊活了。
教唱歌、呼呼收音機、掌上快遞、今夜酒店特價微信版、我要投訴、訂酒店、經(jīng)典打折門票、人人獵頭、機情華強北、練口語……凡是被“玩轉微信”推薦的賬號,都能迅速從圈內(nèi)自娛自樂,進入到大眾視野,這就是它的影響力。
運營者曾航有個很棒的說法:“做自媒體,必須明確是面向B(Business,企業(yè))端還是面向C(Customer,消費者)端?!薄巴孓D微信”就是面向C端的自媒體產(chǎn)品。
微雜志(weixinzazhi)
出生第一天,“微雜志”就含著金湯匙。
知道微信小說的概念嗎?知道首部微信小說是在哪里連載嗎?知道30個科技自媒體賬號都沒他粉絲多嗎?它就是“微雜志”。
獨占首部微信小說的名頭,“微雜志”的崛起就跟坐了火箭一樣快?!拔㈦s志”的運作者NBC二當家既是微信小說的作者,又是微信小說里的主角,偶爾還客串下公眾號背后的冷血老板。
隨后的日子里,除了微信小說,“微雜志”定期推送那些文藝得一塌糊涂的文章,“每一天微信,都深深觸及你的體溫”,絕不左右搖擺,絕不瞎扯科技時事那些另外一個世界的事情,只關注“青春”“旅行”“愛情”“情書”“疼痛”這些關鍵詞。
如果我們把媒體的概念泛化,認可小說也是媒體的一種。那么微信上的小說,至少在收費閱讀這件事情上,靠譜程度超過資訊點評類十條街。
我的產(chǎn)品化實驗
媒體出身的習慣讓我有種沖動,要做個實驗:設欄目。
我現(xiàn)在的構思是這樣的:
接地氣:非發(fā)燒友、非內(nèi)幕達人、非知道分子,以一個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的普通用戶身份,去講述我覺得一流的產(chǎn)品。
例如,之前推薦的打車應用線上到線下(Online To Offline,簡稱O2O)推廣模式,很接地氣。我還特想夸一夸“多看閱讀”,贊一贊“MIUI”。
不和氣:這是我的口號之一。既然我不靠寫作為生,我當然可以不諂媚、不虛偽、不客氣地說說那些互聯(lián)網(wǎng)破事。
例如,說微信不適合傳統(tǒng)媒體,聊新浪微博的暗黑過去,講傳統(tǒng)媒體的自大,都是我之前寫過的。接下來,準備說說社交電視的泡沫。
聚焦力:每隔一段時間,我會給自己出題目,集中關注某個領域,至少持續(xù)一個月。
例如,我接下來準備寫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的“杭州幫”,把杭州的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企業(yè)都挖一圈,粗粗一算,至少有30家。
侃話題:這是微信的特色。如果一天到晚只是推送文章,那是傻媒體對微信的理解,互動起來才是微信的核心。我準備每周末的時候,花兩小時“坐臺”,每次拋一個話題,和大家在線討論交流,領域包括新媒體和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不沾風月。
我不看好的自媒體形態(tài)
好的產(chǎn)品總有各自的特色,壞的產(chǎn)品總是驚人的相似。
我最不看好的自媒體產(chǎn)品形態(tài)是:一文而紅后,后繼無力;無法用三個詞描述目標人群的形象;無法用三個詞描述自己的媒體形象;不花時間互動,高高在上;啥都能扯,走上人生導師的歧途。
我堅持我的想法:自媒體的淘汰期馬上會出現(xiàn),產(chǎn)品化的自媒體才能被剩下。
用許維同學前兩天的標題來做結尾:小而美,小才美。
(本文摘自《自媒體紅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