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君
(宜興 214221)
中國人對茶有著特殊的情懷,而茶也是中國數(shù)千年物質(zhì)文明的精髓之一,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一種。茶道是飲茶的最高境界,要想達到這種境界,須從基礎(chǔ)開始。從識茶到茶道,是一種意境的提高。飲茶除了需要好茶、好水,還要有好的茶具。中國茶器數(shù)量駁雜,其中最好的當然要數(shù)江蘇宜興紫砂壺,歷來有“茶具之王”的美譽。茶壺作為人文載體,人們在飲茶、賞壺中感悟到了某種人生境界。現(xiàn)以紫砂“容天壺”(見圖1)為例,探析賞壺的基本要義以及此壺蘊含的豪邁人生境界。
圖1 容天壺
紫砂“容天壺”由紅泥調(diào)砂制成,古樸雅韻、繁星點點。壺器在氣韻飽滿的壺身上添加一矮頸,視覺上穩(wěn)重大度,質(zhì)樸中見深厚;壺蓋與口沿子母線吻合順暢,轉(zhuǎn)合自然,造型捏塑成半球狀,平添拙樸童趣;直流嘴,耿直意味頗為濃厚,出水效果極佳,用起來方便舒適。整個壺體協(xié)和度高、珠鈕穹蓋、把隨圈勢、大肚圓滑,整個形體與“容天”相呼應。
紫砂“容天壺”取材源于佛教中的大肚羅漢,取名源于“肚大能容天下事”,故起名為“容天”,也彰顯了壺的大氣和玩壺人的從容大度之氣概。
紫砂 “容天壺”為中國工藝美術(shù)大師呂堯臣首創(chuàng),早期作品壺型偏矮,后來壺型相對變高。要體現(xiàn)此壺的氣韻的確很難,需要制壺藝人用心體會。相傳在唐末五代時期,浙江奉化有個名叫契此的和尚,號為長汀子,他身材矮胖、言語無定、隨處坐臥,經(jīng)常以仗背一布袋入市,四處化緣,見物則乞,人稱“布袋和尚”。據(jù)說,布袋和尚能示人兇吉禍福,而且非常靈驗,他在臨終之前曾說一偈:“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后來,人們就將布袋和尚作為彌勒佛的化身,先是在江浙一帶,民間都供奉他的畫像,后又在寺院塑其形象,這就是現(xiàn)在寺院中大肚彌勒佛像的由來。紫砂“容天壺”以大肚彌勒佛為壺型而創(chuàng)作,蘊含“有容乃大”的創(chuàng)作理念。有容乃大就是喻指人要有包容之心,包容是一種豁達,無論面臨成功或失敗,都應該待之以坦然的心態(tài),才成就得了事業(yè)。事事斤斤計較、患得患失,只會自設羈絆于腳下。包容是一種胸懷,人前的非議、背后的傷害,全不放在心上。懂得包容的人,洞明世事、人情練達,看得深、想得開、放得下,胸懷寬廣、大肚能容。包容是一種智慧,圓融通達、兼容并蓄,是一種透徹明了的從容、自信、超然。有了包容的心態(tài)才能獲得人生的快樂,這就是紫砂“容天壺”予以我們的精神啟示。
紫砂“容天壺”壺腹陶刻詩詞,金石味十足。另一側(cè)刻繪一位閑者與鵝其樂融融的場景,折射出了一種逍遙自然、如同田園般的日子。人只有在閑逸的時候,才能真正感受到生活的樂趣。人也只有在胸襟開闊的時候,才能體味一種如田園般詩意的生活。紫砂“容天壺”的陶刻不僅令觀者賞心悅目,還能給人平凡的生活增添一絲快樂。
用紫砂“容天壺”泡茶、喝茶是一種享受,人在心情煩燥或在身心疲乏時泡一杯茶,慢慢地看著茶葉在水中舒展開來,就好像開出美麗的花,那種過程竟是如此的美妙。俗話說得好,“好馬配好鞍”,要飲上好茶水,除了有好茶葉之外,還需要好的茶具才能泡出清香醇滑的茶水來,而泡茶所用的器具又首推紫砂壺。用“容天壺”泡茶,茶味雋永醇厚、香遠益清。與此同時,紫砂“容天壺”是一件集藝術(shù)性和實用性于一體的工藝品,在欣賞紫砂“容天壺”造型工藝的同時,也能深深體味其豪邁的人生境界,使人受益匪淺。
[1]汪婷.從紫砂“竹緣壺”談中國人的竹文化情結(jié)[J].江蘇陶瓷.2015(03):48.
[2]紫賢金剛.包容的智慧:成就圓融和諧人生的大境界[M].立信會計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