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蔣鑫富
一個與自己“過不去”的村支書
◎本刊記者 蔣鑫富
一千多位村民緣何自發(fā)捐款,盼他早日康復(fù)出院?這是因為他在村民心中藏著“三個七年”——七年多來,他沒有向村里報銷過一分錢,反而把當(dāng)干部的報酬全部倒貼給了村里;七年多來,他把精力都放在了村里,自己家里的活都撂給了妻子;七年多來,他為了節(jié)省村里的建設(shè)資金,水電工、泥水工、勤雜工的活都自己義務(wù)包下了……不幸的是2014年8月16日下午,他帶病在村綜合樓的勞動崗位上,因體力不支暈倒,從三樓摔到二樓,左肋七根肋骨骨折、脾破裂、肺嚴(yán)重挫傷,右手掌骨斷裂。他就是天臺縣雷峰鄉(xiāng)潘岙楊村黨支部書記楊善福。
年近花甲的楊善福是2008年放下自己的生意,在鄉(xiāng)黨委勸說下回村競選成為村黨支部書記的。擔(dān)任村支書的七年多時間里,他幾乎一天也沒閑過。
楊善福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造橋。村莊對岸有600多畝田地,是村民們的糧倉。平時過溪有“丁步”,一到汛期溪水猛漲,村民往返便成了問題,曾有兩個村民不幸落水遇難。造橋成村民強烈愿望??稍爝@座橋至少要15萬元的資金,對于無集體經(jīng)濟來源的潘岙楊村來說,這是個夢想。
不能讓群眾的愿望泡湯。楊善福首先將造橋的希望寄托在自己身上。沒幾天,村里人驚喜地發(fā)現(xiàn),有人在搞造橋的測量了!一打聽,原來是楊善福用自己的積蓄開始墊資造橋了。
讓楊善福想不到的是項目啟動后,資金投入大大超出預(yù)期,工程難以為繼。焦慮之際,本來話語不多的楊善福只好四處籌資做工作了,他開始以個人名義向村民有息借款,還以個人名義到銀行貸款,造橋的工程項目終于沒有擱淺。
2013年10月,楊善?;肆甓嘈难臉蚪K于通車了。這天,村民們奔走相告。為了給橋起名,群眾提議叫善福橋,可楊善福的回答是“我當(dāng)干部不是為了自己出名,而是為了給村里多做點實事?!本瓦@樣,楊善福最后把這座造福黎民百姓的大橋取名為“黎華橋”。
連任村黨支部書記的楊善福曾經(jīng)當(dāng)著全村父老承諾:在他任期內(nèi),要為村里建造集茶葉交易市場、文化禮堂、居家養(yǎng)老等于一體的綜合大樓。
楊善福在籌措建筑材料。
天臺縣委專門發(fā)出文件,號召全縣廣大黨員干部和群眾向楊善福學(xué)習(xí)。圖為村民自發(fā)為楊善福治病捐款。
為了兌現(xiàn)承諾,楊善福自費前往上海、安吉等地考察綜合樓的古建筑式樣。憑著從村民手里以私人名義有息借得的5萬元,工程經(jīng)立項等程序很快上馬了。因為缺資金,他只好賒賬買建材。為此,他不知跟人說了多少好話。有私家車的村民每次出村,他只要看到了,總要囑咐他們幫忙免費代運一些小件建材回來,這樣也可節(jié)省一筆運費。
施工中,特別在澆筑大梁和柱子時,需澆水散熱,由于白天自來水水壓不夠,楊善福就打起時間差,趁凌晨用水量少去澆水;水不夠用時,他就自個兒摸黑去挑。村民楊興爐是他的搭當(dāng),他倆幾乎天天一起出入在工地上。有一天凌晨,起了大早的楊興爐看到楊善福已在工地上澆水,汗水濕透了衣背,楊興爐上前去幫的同時,看在眼里,記在心里。
去年8月11日,楊善福病倒了,高燒發(fā)到攝氏40度。掛完鹽水,他就開著摩托車又到村外去買建材了。之后的幾天里,他常常掛好吊針就直奔工地,直到后來摔成重傷。望著丈夫,楊善福的妻子何愛菊哽咽著說:“如果他能好好休息幾天,就不會出事了?!?/p>
治病期間,當(dāng)村委會主任楊美余將村民們自發(fā)捐助的46800多元錢交給楊善福時,他卻一臉愧疚地說:“綜合樓建設(shè)更需要錢?。 ?/p>
楊善福擔(dān)任村支書后,再沒精力去打理生意,導(dǎo)致家庭經(jīng)濟緊張。他妻子只好白天忙地頭,晚上去小水電站打工賺每月600元的工資補充家用。
村里搞“三改一拆”,楊善福第一個將一間為村民提供碾米服務(wù)的臨時棚拆了。盡管對他的臨時棚沒人有意見或舉報,他卻帶頭先拆了。這一與自己“過不去”的舉動,順勢推進了村里的“三改一拆”。
當(dāng)“五水共治”行動打響后,楊善福又來了個與自己“過不去”的舉動,帶頭跳進溪水里清理垃圾,他還個人出資在村口附近修建了三道攔水壩,還在溪邊自費搞起了綠化。
說起他與自己“過不去”的舉動,在村民眼里那是一件又一件:
村老年協(xié)會有的老人穿的衣服、協(xié)會用的桌子都是他買來的;殘疾貧困老人楊美命的房屋是他墊資萬余元幫助修繕的;
村民楊含芬丈母娘家著火,他一直提水滅火,忙到天亮;
另外,為一些行動不便的人和病中老人代買藥物已成了他樂此不疲的事。
一年又一年,令楊善福欣慰的是,潘岙楊村從一個窮山村向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生產(chǎn)發(fā)展、生活富裕的美麗鄉(xiāng)村大步發(fā)展了。(張主俐對本文也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