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邊的老人》敘事平淡而含蓄,對于一般讀者來說,多少顯得枯燥。但是它極富內涵,意蘊雋永。很多教案將作品主題概括為對戰(zhàn)爭的控訴。我覺得這未免太過流于表面。這個老人為什么觸動了海明威?顯然這個老人自己身上有著獨特的氣質。但是一般教案都解釋為海明威要以小見大。上帝呀!就算是以小見大吧,前提也必須是這個“小”深深觸動了你,而絕不能是為了更好的表現(xiàn)“大”,所以尋找了一個“小”做道具。我們的起點就從老人說起吧。
“那時我在看管動物,”他對我解釋。
“噢,”我說,并沒有完全聽懂。
就這段對話,我要問,為什么“我”沒有完全聽懂?讓我們在課文里找答案。在“我”眼里,“他看上去既不像牧羊的,也不像管牛的”,而且還帶著“那副鋼絲邊眼鏡”。顯然,老人看上去不像管動物的,這是一個原因。還有別的原因嗎?我們可以打個比方——有沒有過這樣的情況,回家你爸爸問你,這次考試考得怎么樣?成績出來沒有?你很興奮地說,爸,我們今天球賽又贏了。這時候你爸像沒聽懂一樣,問一句,你說什么?他好像沒聽懂一樣。我相信類似情形很多同學都經歷過。你爸為什么沒聽懂?就因為你不像個打球的嗎?還因為你爸和你關注的東西不一樣,他就關注成績,你和你爸內心的價值標準不一樣。
顯然,我們了解、理解一個人不能僅僅從表面的裝束出發(fā),我們還要進入一個人的內心。而文章中的“我”,是否進入了老人的內心世界呢?沒有。所以為什么沒聽懂?因為他們各自想的不是一回事?!拔摇毕氲氖菓?zhàn)爭,在戰(zhàn)爭中作為一個偵察員,看到一個人,習慣性的要看的是什么?他的身份,他是否說謊,是有關戰(zhàn)事的一切,但是這個老人呢?他想的是什么?他沉浸在一個怎樣的世界里?順著這樣的思路,我們會感到,老人似乎游移在戰(zhàn)爭之外,他似乎總是沉浸在他自己的世界里。而在這個世界中,那幾只動物始終處于中心位置。并且它們之所以處于中心位置不是因為它們的財產價值,而是因為它們對于老人的情感價值,老人始終牽掛它們的命運,超過了關注自身的安危。
但是“我”卻無法完全理解。甚至于到對話的尾聲,“我”對老人顯現(xiàn)出了關心的時候,“我”都沒有進入老人的內心世界,兩人之間仍然錯位。后面的談話的核心是什么?“我”關心的是老人的什么?生命安全、如何避難。這些都是戰(zhàn)爭中普通人通常關心的問題。其他的東西哪里還顧得上呢?而老人關心的問題是什么?那些小動物的命運。
由此,我們是不是可以感受到老人獨特的情感世界呢?為了讓同學們進一步體會這種特別,可以舉“隔代親”的現(xiàn)象做類比。為什么有隔代親?每天放學回家,爸爸媽媽問的是你今天學得怎么樣;周末到爺爺奶奶那兒呢?爺爺奶奶問的是你吃的怎么樣,睡的怎么樣!爺爺奶奶關心你的情緒和你的健康重過關心你所謂的前途命運?;蛟S前途命運在爸爸媽媽眼里很實在,但是在爺爺奶奶看來,可能反而是虛幻的;而爸爸媽媽眼里次要的東西,在爺爺奶奶看來卻是你生命的全部。
說到這里,我們可以想想海明威的《老人與海》。這個老人和桑迪亞哥相比,有沒有共同性?桑迪亞哥最后守護的就是那副巨大的骨架子,其實也是什么用都沒有。別人并不能真正理解他。橋邊的老人亦是如此。他們都在執(zhí)著地堅守著自己內心的某些東西,而這些東西和通常人們看重的東西并不一樣。
這個故事與其說是對戰(zhàn)爭的控訴,還不如說是將人拋棄到戰(zhàn)爭這樣的一個嚴酷的環(huán)境中,拷問我們是否仍然能夠堅守我們生命的最本真的價值和意義。而這個老人對我們的啟示就是我們今天同樣處在嚴酷的環(huán)境中,沉重的生存壓力、無法逃避的各種攀比、評價的壓力,但是我們是否仍然能夠像那個老人那樣找到自己心中最珍愛的東西呢?而這或許正是我們活下去的勇氣和全部的意義。
回歸“橋邊的老人”自身獨特的個性魅力,尋找作品和學生當下人生體驗、困境的契合點,讓經典作品接地氣,這就是我講這篇小說的思路。海明威的風格公認就是自然、簡潔,他一向反對那種刻意的技巧。所以我們千萬不要將這部作品整成什么“以小見大”的技巧高超的作文范文。那樣會鬧笑話的。海明威為什么寫《橋邊的老人》,就因為這個老人自身的魅力觸動了他。
金立群,評論家,代表作有《中國短篇小說經典探賞》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