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春蘭
從三年級開始,逐步要求學生會列兩步計算來解決實際問題。在解答過程中,分析題意,尤為重要。但如何以一個正確的點切入,來理解題意?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著手。
一、從條件入手,求出中間問題
有效的教學活動,應體現(xiàn)“以人為本”的理念,學生獲得知識的前提應建立在自己思考的基礎(chǔ)上。從條件出發(fā),解析題意,符合學生的正向邏輯思維。......
學生在獲得知識節(jié)能的過程中,只有親身參與教師精心設(shè)計的教學活動,才能在數(shù)學思考、問題解決和情感方面得到發(fā)展。這一思考過程在練習的時間和實踐中,缺憾在于學生能準確的找出題中的3個信息,但不能準確的提出中間問題,以至于第一個算式的單位往往寫錯,比如補充習題上一題“有240個球,有8個箱,每箱5盒,求每盒有幾個球?”學生不管其意,拿到數(shù)就做乘除法,會出現(xiàn)這樣的錯誤,其一,拿到一個比較大的數(shù)就除以一個比較小的數(shù):240÷5=48(?),這兩個條件“240個球、每箱5盒”有3個單位,不知道該寫哪個單位;其二就是拿到兩個比較小的數(shù)就相乘,5×8=40(?)想用哪個單位就用哪個單位。說到底是中間問題不明,數(shù)量關(guān)系把握不住。
我糾結(jié)于數(shù)量關(guān)系的深度把握,一筆帶過說淺了,還不如不說,如蜻蜓點水在學生心里產(chǎn)生疑惑不解,不明的漣漪;說深了,這巨大的 數(shù)量關(guān)系在學生心中掀起波濤駭浪,苦惱不懂。在教學中,我逐步加深學生對數(shù)量關(guān)系的理解。
二、從問題入手,找尋數(shù)量關(guān)系
數(shù)學教學應在老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有效教學活動中,不斷提高發(fā)現(xiàn)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題中的問題:“平均每個書架每層放多少本?”聯(lián)系第一單元除法以及分數(shù)的“平均分”,引導學生思考這里是把什么平均分給了什么,此題是以本數(shù)先平均分給書架個數(shù)再分給層數(shù),則列式224÷2=114本,112÷4=28本,這就避免了單位的問題,那224本書能先平均分給層數(shù)嗎?引導學生反思質(zhì)疑,此時的層數(shù)指的是每個書架4層,還是一共的層數(shù)2×4=8層?在教學活動中,可以通過獨立思考或者合作交流來感悟數(shù)學的基本思想,引導學生在參與數(shù)學活動的過程中積累基本經(jīng)驗,幫助學生形成認真勤奮、獨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質(zhì)疑等德國的良好學習習慣。
然“想想做做5”中出現(xiàn)了“有3只燕子,2天共吃害蟲780只,平均每只燕子每天吃害蟲多少只?”按問題順序,得出用780只害蟲先平均分給燕子只數(shù),再平均分給天數(shù),沒問題;按780只害蟲先平均分給天數(shù),再平均分給燕子只數(shù),這也沒問題;學生會提到2×3=6(天)可以嗎?引導學生思考題目上明明是2天,怎么變成6天呢?這個問題是小學高年級學習的假設(shè)策略,學生不容易理解,但作業(yè)中不是說規(guī)避到這中種算法,學生就不這么寫的,往往有些學生固執(zhí)地選擇這種算法,而要讓學生理解,就一定要淺而有度的把這個問題交待清楚:3只燕子吃2天吃完,就相當于1只燕子吃6天;以及2×3=6(只):6只燕子以1天時間吃完這些害蟲。這時,我要求學生寫出你第一步求的是什么,或簡略的寫出你的解題思路。
理解了這種解題思路,學生至少能列出一種解題方法,比如“想想做做6”中平均每輛汽車每次運多少箱,“想想做做7”中平均每人每天寫多少個?
此外,“想想做做3”:我們每人買2塊乒乓球拍,一共要132元,其問題是:“每塊乒乓球拍多少元?”點明這里的“每塊”也就是“平均每塊”,一半的數(shù)量關(guān)系是元數(shù)÷乒乓球拍塊數(shù),題中元數(shù)“一共要132元”已告知,乒乓球拍塊數(shù)題中沒有明確告知,根據(jù)“我們每人買2塊乒乓球拍”就可以輕松解決了。
三、從單位入手,順藤摸瓜解題
其一,除了從條件和問題出發(fā),我們還可以根據(jù)問題中的單位順藤摸瓜。比如,“想想做做2”:共150片,每日3次,每次2片。這瓶藥可以吃多少天?以問題中的單位“天”作為突破口,找尋條件中的“天”,也就是“日”,即“每日3次”。知道每日3次,要求有幾日,只要解決“次”,追蹤到根據(jù)“共150片,每次2片”而求出一共吃了的次數(shù)。即:
其二,除了以上所說的方法,還可以如下面這般順藤摸瓜。一種形式,“爸爸”“媽媽”組成幸福的小家庭,然后去找“寶寶”,“爸爸”“媽媽”一開始是獨立的個體:只有一個單位,比如“有4個年級,每個年級有8個班,一共有384盆花,問平均每個班分到幾盆花?”這里的獨立個體是有4個年級,一共有384盆花,個和盆組成了一個小家庭:平均每個年級有幾盆花,再與“每個年級有8個班”相聯(lián)系,求出所求。另一種形式,“寶寶”作為一個紐帶,聯(lián)系著他的“爸爸”“媽媽”,如想想做做2中的寶寶“次”:每日3次、每次2片,由這兩個信息求出了每日吃的片數(shù),再結(jié)合“共150片”,求出所求。
一般,我不建議學生這么想,這種思考方式不利于某些學生的思維能力,對那些不理解題意的學生而言,存在投機取巧的嫌疑。對于那些無法從條件和問題出發(fā)的學生,我不斷嘗試從另外的角度思考,嘗試找到一種能讓學生理解并接受的方法。比如處理“練習二”中第六題:“3個花壇里一共栽了144棵月季花,每個花壇里紅、黃兩種顏色的月季花同樣多,平均每個花壇里紅色的月季花有多少棵?”學生很容易受到新授時的影響,直接用總棵數(shù)平均分給3個花壇,而沒注意到這里的棵數(shù),指的是紅色月季花的總棵數(shù)。這時,我們可以借助于樹形結(jié)合的思想,對題目進行簡略的圖示處理:畫3個圓表示3個花壇,每個圓、平均分成2份表示兩種同樣多的花,進而來分析各個量之間的關(guān)系。
數(shù)學知識的教學,應讓學生體會對于數(shù)學知識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從不同的層次進行理解,使學生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
【作者單位:昆山市花橋中心小學校 江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