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水梅
在科學技術(shù)飛速發(fā)展的今天,在各行各業(yè)都在高喊高效的背景下,作為教師的我們同樣也要向課堂40分鐘要效率。要怎么才算有效,這是一個困擾了大多數(shù)教育一線的老師。老師辛辛苦苦地教了,學生也認認真真地學了,可最終學生也沒有得到最好的發(fā)展。這就可以看出問題了,問題是學生沒有得到發(fā)展。這不難看出來,現(xiàn)在我們所關(guān)注的重點對象有所轉(zhuǎn)變了,我們應該給學生更多的關(guān)注。我們不能一味地追求我們教學設計的精彩,而更應該關(guān)注它的合理性,是否適合學生的發(fā)展。利用最少的時間,讓學生學到盡可能多的東西,這就是我們的目的。那么怎樣才能做到呢?
一、分配合理的任務,讓學生達成目標
1.設計任務
教師設計任務要求具有趣味性和可操作性,呈現(xiàn)任務具有科學性、發(fā)展性和可拓展性.任務的設計要具有語用、語境和語義三個方面的真實性,并符合學生的真實興趣。學生完成任務的過程就是課堂教學的過程,學生通過完成任務,不斷獲得任務所需要的信息、知識、能力和技能。所以,教師要認真?zhèn)浣滩模J真?zhèn)鋵W生,根據(jù)不斷變化的教育和教學因素調(diào)整任務,并設計出具體的運用性任務。若教材沒有提供任務建議,則可以從其他資料中選擇合適的任務。設計完任務后,要檢查任務是否符合真實任務的基本要求,并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教學條件、教學者(教師和學生)等因素對任務進行適當?shù)男薷暮驼{(diào)整,使之更符合教學要求。
2.分配任務
教師要合理安排好小組成員,落實角色,保證任務型教育的順利進行。小組活動一般有“pair work,group work,team work”,我們可以按照各位成員的學習態(tài)度、能力、愛好特長、性格等在全班新編各個英語課堂活動所需要的“group”和“team”。教師要認真研究,保證學習成績好、中、差不同學生的積極參與,提高他們的創(chuàng)新意識、實踐能力、自學能力。同時,教師要落實好角色,幫助學生樹立信心和勇氣,鼓勵學生積極投入到活動中,學會多角度提問,平等討論,自由爭辨,得出結(jié)論,以展示自己的才能。
3.操作任務
要求教師在操作任務過程中放得開,活得起,收得攏。真實運用任務的過程(即操作任務過程,也就是課堂教學過程),我認為,可分為以下四類:
(1)以提問為中心的操練活動
在操作任務的過程中,提問起到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教師可以設計一些符合當時任務場景,有針對性、目的性的問題,激發(fā)師生間或是生生間的對話或討論,為學生創(chuàng)造語言表達的機會。
(2)聽說結(jié)合的教學訓練活動
在訓練聽力的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不能割裂聽說這兩個環(huán)節(jié)。目前英語聽力教材以英美等講英語的國家要生存下去必須要學會的基本的語言表達材料為主,句式簡單,要求學生把聽的因素擺在應有的位置上,一要敢張口,二要會張口,把聽力課變成有聽有說,有說有聽的內(nèi)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課堂。
(3)形式多樣的趣味英語活動
積極開展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課內(nèi)英語學習活動,例如講故事的接力賽、英語猜謎、填字游戲、趣味句子傳遞、幽默看圖說話、趣味話題討論、爭議話題辯論等。它們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造表達機會,激發(fā)興趣,提高實際表達能力。
二、針對任務的完成情況,評價反饋
做事情都要有始有終,布置給學生的任務,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nèi)完成得怎樣,必須有個評價,有的組完成了,有的組沒有完成,那么沒有完成的原因是什么,問題出在哪里,下次再碰到這樣的問題該怎么解決等等。即使全部都完成了,那么也該有程度上的不同,有的組完成得很棒,有的組只是勉強完成,也可以幫他們找找原因,問題出在哪個環(huán)節(jié)上,怎樣處理會更好一些。哪些同學在這次任務中表現(xiàn)突出,可以給予鼓勵。總之,這些收尾的、瑣碎的事情,是必須要做的,這是為下一堂課、為下一次任務做準備的,從這次任務中吸取一些經(jīng)驗教訓,會讓下一次任務完成得更加出色。
1.評價標準個性化。傳統(tǒng)的評價標準比較單一,很多時候,學生給出的答案,并不是我們期待的標準答案,但是,我們可以繞開答案本身,從各個側(cè)面來作出評價。比如:情感態(tài)度、知識能力、方法與過程等等,綜合地去評價學生,以鼓勵為主進行評價。在任務完成的過程中,在學生遇到困難的時候,教師要給與不同程度的評價,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有時一個贊揚的手勢,一束贊許的目光,可以讓孩子興奮老半天。
2.評價主體多元化。一般課堂的評價主體都是老師,學生對一個問題爭論不休時,只要老師說誰是對的,那么這場爭論就結(jié)束了,老師就是評價的權(quán)威。但是,現(xiàn)在的課堂,我們開始提倡以學生為主體,那么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中,是不是也可以以學生為主體來進行評價呢?比如,朗讀課文的時候,請幾個學生朗讀,也可以請幾個學生來進行評價,誰讀得更好。教師可以把評價有機地融入教學過程,建立開放、寬松的評價氛圍,鼓勵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和合作評價,使參與評價的學生在評價中不斷體驗進步與成功的喜悅,從而使他們認識自我、建立自信、有效地調(diào)控自己的學習過程。
3.評價方式多樣化。針對對象的不同,我們的評價方式也要有所變化。比如,針對中低年級,我們的評價方式可以更直觀更形象。簡單的“good”、“wonderful”已經(jīng)吸引不了他們,可以給他們發(fā)一些可愛的動物頭飾,獲勝的小組發(fā)給他們森林之王,有權(quán)賜予動物身份,并管理這個森林的動物。轉(zhuǎn)眼,整個教室就成了一片大森林,住著很多小動物。森林之王可以對他們發(fā)號司令,這樣的課堂會有小朋友不喜歡嗎?另外,課堂上教師對學生的評價,除了可以用激勵、肯定的語言外;還可用無聲鼓勵,即用表示贊許、喜歡的體態(tài)語言進行評價;教師可適當?shù)乩梦镔|(zhì)獎勵。教師對學生活動的評價,一定要簡練、明確、到位。注重評價實效性,使評價起到畫龍點睛作用。教師一方面要控制評價頻率,避免使用過于煩瑣的評價程序,占用過多的教學時間,延誤課堂教學任務的完成;另一方面要防止評價的形式主義的現(xiàn)象產(chǎn)生。
總之,不管采用什么樣的任務形式,也不管采取怎樣的評價方式,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能吸引學生的眼球,讓學生圍繞著教學內(nèi)容開展活動,在有趣的活動中學會有用的文化知識,用最短的時間學到盡量多的知識,讓老師與學生都懷著愉快的心情,提高課堂40分鐘的效率。
【作者單位:蘇州市吳江區(qū)松陵小學 江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