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寧河北省石家莊市白佛小學
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商寧
河北省石家莊市白佛小學
教育應該以育人、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培養(yǎng)具有綜合素質(zhì)的人才為目標。小學語文是整個語文學科教學的基礎,如何提高這個階段語文教學的有效性,需要掌握一定科學的、合理的方法,從而促進語文教學的全面提高。本文從分析加強小學語文教學的必要性出發(fā),提出目前小學語文教學工作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進而提出具體對策,以解決小學語文教學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提高語文教學質(zhì)量。
小學語文;教學問題;對策
1.部分語文教師素質(zhì)有待提高。
在課堂教學中,部分教師對學生學習活動過于放任,缺乏對教學領域內(nèi)容重點,方法策略和相關(guān)規(guī)律的指導、提升;有的教師在課堂教學追求表面的“轟轟烈烈”和形式主義,有嚴重脫離文本、忽視雙基的傾向;應試教育痕跡嚴重,部分語文教師普遍側(cè)重應試語文的知識的傳授,而對逃逸學生情操,凈化學生心靈的文學藝術(shù)欣賞卻普遍不夠重視。這樣的教學的結(jié)果是:學生的某些應試技巧提高了,但是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和能力卻明顯下降了。
2.教學方法過于單調(diào),學習方法不妥。
小學語文教學,是學生學習語文的啟蒙階段。因此,教學方法應該靈活多變。但是,由于長期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影響,很多教師的語文教學仍是按 “識生字--給課文分段--歸納中心思想”這三步進行。認為一篇課文教學只要完成了這三步,教學任務便完成了。千篇一律的教學模式,使基礎知識教學和基本技能訓練脫節(jié),沒有堅持按照《語文課程標準》要求的“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訓練為主線”的教學原則,學生被動的接受,導致學生學習能力不高。在這個階段,學生易于接受新事物,對新事物的認知也在不斷加強,因此老師應該采用靈活的方法,“寓教于學”,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個性和鉆研精神。
3.師生之間缺乏互動,缺乏情感交流。
現(xiàn)代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積極地情感,能有效增強學生的記憶力,豐富學生的想象力,能夠充使學生的潛能得到充分的發(fā)揮。目前,在課堂上師生之間缺乏必要的情感交流,師生之間的互動也比較少,這也是導致教育工作的效率不高的原因之一。
1.在質(zhì)疑與解疑的點撥中彰顯自主性。
要把“自主探究”的教學方式落到實處,就要重視知識、能力、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形成過程。學生探究是要圍繞問題來展開的,關(guān)鍵的是“問題”從何而來。是老師提供,還是由學生自主產(chǎn)生?我的觀點是:問題要從學生中來。因為問題是從學生中來的,解決這些問題就成了學生自己的事,自己的事,做起來往往就更主動,效率就更高些。當然,對于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要進行篩選,篩選出“共性”的問題,具有研究價值的問題,再引導學生自己通過研讀課文、查找資料、分工協(xié)作自主去解決問題。這樣,學生就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品嘗到學習的艱辛與快樂。比如,在講《我也是普通一兵》一課時,就可以引導學生由題目質(zhì)疑,從眾多的問題中篩選出“這句話是在什么情況下說的?為什么這樣說?說了以后怎樣呢?”這樣幾個具有研究價值的主導問題,并由此引導學生自主研讀課文,進入課文所描繪的“危急”情景,在語言文字的體驗與品味中,感受“劉少奇形象”,教學效果就會大不一樣。
2.在文本與文本的比較中品味多元化。
同一個主題,不同的作家因生活經(jīng)歷不同會寫出不同的文章;即使同一個主題,同一個作家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所抒發(fā)的情懷也決不會完全相同。如果將這些相同或相似的文章組合成一個學習單元,一同出現(xiàn)在學生面前,讓學生讀讀,品品,體會其中的或異曲同工,或情感迥然,感受作家的個性風格,品評作品的多元色彩,學生的學習熱情一定高漲。著名特級教師竇桂梅女士在這方面就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得到了大家的關(guān)注和贊賞,她把這種方法歸納為“主題教學法”。她曾以“朋友”為主題,將 《記住的和忘卻的》、《管鮑之交》、《胖子和瘦子》、《皮斯阿斯和達蒙》組合在一起,采取“粗線勾勒”和“工筆細描”相結(jié)合的教學策略。在指導學生通讀四則故事后,用大部分時間精讀《皮斯阿斯和達蒙》,最后,再讓學生回到整組教材,交流各自對“朋友”的感悟。這實際上就為學生構(gòu)筑了一座心靈溝通的橋梁,同時使學生在文本與文本的比較閱讀中體會到“朋友”之間情感的相同點與不同處。整個教學程序給學生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
3.在思想與情感的熏陶中追求體驗式。
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歷來倡導“文道統(tǒng)一”,這不應該摒棄而應該得到發(fā)揚光大。但關(guān)鍵的是方法要得當,就是說,我們既不能把語文課上成單純的語言文字訓練課,也不能將語文課上成“貼標簽”式的思想品德教育課,“文”與“道”應是相輔相成的“魚水關(guān)系”,而不該是不相容的“水火關(guān)系”,我們應該在語言文字訓練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積極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說到底,就是強調(diào)學生的“體驗”。比如,教學《天鵝的故事》,要真切地感受天鵝勇敢奉獻的精神,在教學第五自然段:天鵝“像石頭似的把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撲打在冰面上”時,不妨讓學生說說自己從高處跌到地上的疼痛的感覺,進而體驗:天鵝不是“跌”,是一次又一次地“沉重的一擊”,那該是多么的疼痛難忍!有了這樣的比較體驗,天鵝的勇士形象就會立體地浮現(xiàn)在學生的腦海中,而不會像“貼標簽”一樣只是嘴上說說。體驗,因為結(jié)合了學生的切身實際,所以,在學生的心靈深處就一定會受到震撼,其思想與情感的熏陶也就會發(fā)生深遠的影響。
把語文課上到孩子的心里去,應該成為我們永遠追求的境界。學生只有具備了廣泛的學習興趣,才會積極主動地去學習,不斷擴大自己的知識面,提升語文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