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凌,艾星浩,顧康生
胸腺癌來源于胸腺上皮細胞,是生物學特性及預后完全有別于胸腺瘤的一類疾病,其發(fā)病率低,僅占原發(fā)縱隔腫瘤的2.7%[1];臨床少見,治療模式的爭議較多,關于此類疾病的臨床研究不多,治療經驗有限。該文通過回顧性分析71例胸腺癌患者診療情況,旨在進一步了解胸腺癌的臨床特點及影響胸腺癌的預后因素。
1.1 病例選擇 符合下列標準納入研究:① 所有患者行手術治療,包括完全切除、不完全切除;② 術后均經組織病理學診斷為胸腺癌;③所有入組患者按照WHO(2004)組織學分型重新分類;④ 所有入組患者按照Masaoka分期標準進行重新分期;⑤ 有完整的臨床資料及隨訪資料;⑥既往無其他惡性腫瘤史。
1.2 病例資料 收集2000年1月~2011年12月間在上海市胸科醫(yī)院接受外科治療的有病理學證據的71例胸腺癌患者的病歷資料,其中男38例,女33例,年齡15~80歲,中位年齡54歲。首發(fā)癥狀表現(xiàn)為咳嗽、胸痛42例,重癥肌無力3例,體檢21例,上腔靜脈壓迫癥3例,其他2例。
1.3 臨床分期 所有患者術后病理經Masaoka分期[2]標準進行分期,Ⅰ期:大體包膜完整,鏡下無包膜浸潤;Ⅱ期:大體有周圍脂肪或胸膜侵犯,或鏡下包膜浸潤;Ⅲ期:侵犯臨近器官(心包、大血管、肺);IVA期:胸膜或心包播散;IVB期:淋巴或血道轉移。該組患者Ⅱ期7例,Ⅲ期33例,Ⅳ期31例。
1.4 組織學病理分型 所有患者的病理診斷經由上海胸科醫(yī)院病理科醫(yī)師復核,組織學分型按照WHO(2004)標準[3]確定為胸腺癌。其中鱗癌49例(69.0%),腺癌 7例(9.9%),小細胞癌 7例(9.9%),腺鱗癌3例(4.2%),類癌5例(7.0%)。低分化癌 21例(29.6%),分化好的 50例(70.4%)。
1.5 治療方式 71患者均行手術治療,其中完整切除25例,部分切除46例,全組患者無手術相關死亡。3例重癥肌無力患者術前均接受藥物治療;術中所切除腫瘤最大徑3.5~17.0 cm,其中≥8 cm的41例,<8 cm的30例;術前行放化療9例,術后放療37例。
1.6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軟件進行分析,全組患者隨訪率100%,相關數據均通過電話隨訪獲得,隨訪時間至死亡或本研究結束,評價指標為總生存。單因素預后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計算,組間生存率差異采用Log-rank法檢驗,采用Cox回歸比例風險模型進行多因素預后分析。
2.1 生存結果 本研究共入組71例患者,生存時間從手術時間開始計算,中位生存期57.2個月,總體5年生存率47.9%。根據Masaoka分期Ⅱ、Ⅲ、Ⅳ期5年生存率分別為57.1%、69.7%、29.0%;完整切除的5年生存率為68%,部分手術的5年生存率為36.9%;腫塊最大徑≥8 cm的5年生存率為53.6%,腫塊最大徑<8的5年生存率為40%。
2.2 生存期與手術方式的關系 本研究中,25例患者接受完整切除手術,46例患者接受部分切除,完整切除的5年生存率為68%,部分切除的5年生存率為36.9%,兩組生存期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23),提示可接受根治性手術的患者預后較好。兩組間生存曲線見圖1A。
2.3 腫瘤最大徑與生存期的關系 71例患者均行手術治療,術中切除腫瘤最大徑3.5~17 cm,其中≥8 cm的41例,<8 cm的30例,腫塊最大徑≥8 cm的5年生存率為53.6%,腫塊最大徑<8 cm的5年生存率為40%,兩組數據之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31),提示腫瘤大小為預后影響因素,生存曲線見圖1B。
2.4 Masaoka分期與生存期的關系 71例患者中,按Masaoka分期標準進行分期,其中Ⅱ期7例,Ⅲ期32例,Ⅳ期32例,5年生存率分別為57.1%、69.7%、29.0%,各期別生存期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生存曲線見圖1C。
2.5 WHO分型與生存期的關系 將兩種分類分別做單因素分析,提示分化好壞不是預后影響因素,但具體病理類型之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47),提示患者的病理類型是影響預后的因素之一。生存曲線見圖1D。
2.6 多因素分析分析影響胸腺癌預后的因素 將單因素分析具有顯著性差異的變量:手術方式、Mssaoka分型、WHO分型、腫瘤大小等因素建立COX回歸模型,進行多因素分析,顯示完整切除和腫塊最大徑是否>8 cm是胸腺癌患者的預后影響因素。見表1。
表1 71例胸腺癌患者多變量Cox回歸分析結果
原發(fā)性胸腺癌是侵襲性較高的胸腺上皮惡性腫瘤,臨床少見,國外文獻[4]報道胸腺癌發(fā)病率占胸腺上皮腫瘤的18%;胸腺癌臨床表現(xiàn)不典型,診斷時多為晚期,總體預后差。Ogawa et al[5]報道40例胸腺癌的治療結果,5、10年總生存率分別為38%、28%。姬巍 等[6]發(fā)現(xiàn),初診時胸腺癌Ⅲ、Ⅳ期占99%,Ⅲ期5年生存率45%,而Ⅳ期僅為17%。而本研究中總的5年生存率為47.9%,原因可能與入組病例數較少有關。
關于胸腺癌病理類型對預后的影響國內外并無大宗臨床研究,本研究中單因素分析提示分化程度對預后影響不大,但病理類型之間的生存存在顯著性差異,提示鱗癌及類癌預后好于其他分型。但本研究鱗癌數據較多,病理類型偏少且集中,數據分析結果意義不明確;胸腺癌臨床分期采用的是Masaoka 分期系統(tǒng),Kondo et al[7]認為 Masaoka 分期無論對胸腺瘤還是胸腺癌都是明確的預后因素。本研究中Ⅱ、Ⅲ、Ⅳ期5年生存率分別為57.1%、69.7%、29.0%,各期別生存期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研究[8]表明Masaoka分期與胸腺癌的預后無關,而與腫瘤大小及淋巴結轉移情況有關。本研究中對腫瘤大小進行分析,其中≥8 cm 41例,<8 cm 30例,單因素分析顯示腫瘤大小對預后有影響,兩組之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提示腫瘤直徑小的患者預后較好。
胸腺癌標準的治療模式尚未建立,新成立的國際胸腺惡性腫瘤小組(ITMIG)及相關學者推薦胸腺癌按照Masaoka分期的分期治療[9]:Ⅰ、Ⅱ期首選手術完全切除,Ⅲ、ⅣA期行完全切除或擴大切除,術后給予輔助治療;ⅣB期行全身系統(tǒng)性化療。吳開良等[10]回顧性總結30年間胸腺癌治療的經驗和治療結果,認為綜合治療,特別是完全切除加術后放療,是其治療模式。
手術切除是根治性手段,早期發(fā)現(xiàn)和完全切除是提高胸腺癌生存率的可行途徑。但由于胸腺癌的惡性度高,侵襲性明顯,易侵犯心包、大血管及重要器官,切除率低,故對手術方式爭議較多,完全切除不能改善胸腺癌的生存,甚至更有研究[7]表明,不完全切除的胸腺癌患者對比不行手術只給予放化療的患者,5年生存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但本研究中,25例患者接受了根治性手術,46例患者接受姑息性手術,兩組生存期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提示能夠完整切除的患者生存期較長。但本研究入組對象均為接受手術的患者,因而未能對非手術治療的胸腺癌患者的治療機預后做進一步分析,此思路可在以后的工作中加以補充和完善。
胸腺癌初診時晚期比例較大,完整切除機會不多,因此放化療成為其重要治療手段。對于胸腺癌,關于根治術后放療的必要性分歧較多,研究[5]表明對于根治術后的放療可以減少胸腺癌局部復發(fā)和轉移。2014年胸腺瘤的NCCN指南中明確指出:無法手術切除(或是腫瘤在誘導化療后進展)或未完整切除的侵襲性胸腺瘤或胸腺癌患者應當給予放療,而對根治術后的放療未做規(guī)定。本組研究中71例全部接受手術治療,對術后放療的37例患者的分析得出是否行術后放療并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上述爭議還需要前瞻性隨機對照臨床實驗進一步加以研究及證實。
胸腺癌對藥物治療不敏感。多項研究[11-12]顯示,紫杉醇+卡鉑方案在胸腺癌的藥物治療中相對有效率高。ADOC方案因毒副反應過大,因此盡管有接近的療效,臨床使用仍不作為推薦。近年NCCN指南推薦紫杉醇+卡鉑方案為胸腺癌化療的一線方案。
[1]Girard N,Mornex F,Van Houtte P,et al.Thymoma:a focus on current therapeutic management[J].J Thorac Oncol,2009,4(1):119-26.
[2]Masaoka A,Monden Y,Nakahara K,et al.Follow-up study of thy-moma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ir clinical stages[J].Cancer,1981,48(11):2485 -92.
[3]Travis W D,Brambilla E,Muller-Hermelink H K,et al.WHO classification of tumours.Pathology and genetics of tumours of the lung,pleura,thymus and heart[M].Lyon:IARC Press,2004:46.
[4]Chen G,Marx A,Chen W H,et al.New WHO histologic classification predicts prognosis of thymic epithelial tumors:a clinicopathologic study of 200 thymoma cases from China[J].Cancer,2002,95(2):420-9.
[5]Ogawa K,Toita T,Uno T,et al.Treatment and prognosis of thymic carcinoma: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40 cases[J].Cancer,2002,94(12):3115-9.
[6]姬 巍,馮勤富,周宗玫,等.73例胸腺癌的治療與預后分析[J].中華放射腫瘤學雜志,2006,15(2):98 -9.
[7]Kondo K,Monden Y.Therapy for thymic epithelial tumors:a clinical study of 1 320 patients from Japan[J].Ann Thorac Surg,2003,76(3):878 -84.
[8]Weissferdt A,Moran C A.Thymic carcinoma,part 1:a clinicopathologic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study of 65 cases[J].Am J Clin Pathol,2012,138(1):103 -14.
[9]Lamarca A,Moreno V,F(xiàn)eliu J.Thymoma and thymic carcinoma in the target therapies era[J].Cancer Treat Rev,2013,39(5):413 -20.
[10]吳開良,蔣國梁,茅靜芳,等.51例胸腺癌治療結果及影響預后因素分析[J].中華放射腫瘤學雜志,2006,15(1):19 -22.
[11]Lemma G L,Lee J W,Aisner S C,et al.Phase II study of carboplatin and paclitaxel in advanced thymoma and thymic carcinoma[J].J Clin Oncol,2011,29(15):2060 -5.
[12]Furugen M,Sekine I,Tsuta K,et al.Combination chemotherapy with carboplatin and paclitaxel for advanced thymic cancer[J].Jpn J Clin Oncol,2011,41(8):1013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