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方杰
【考點剖析】
對古代詩詞鑒賞之思想感情的考查,往往在試題中占有很大比重,并且對形象、語言、表達技巧的考查,都可以牽涉到或落腳到對思想感情的考查,從這個意義上說,如把握好一首詩或詞的思想感情(主旨),那么在古代詩詞鑒賞這個專題中,可以獲得一個不錯的分數(shù)。
同一題材的詩歌往往有著相同或類似的感情表達,因此掌握了這些規(guī)律就更容易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1.山水田園詩
人們以山水田園為審美對象,把細膩的筆觸投向靜謐的山林,悠閑的田野,創(chuàng)造出一種田園牧歌式的生活,或借以表達對現(xiàn)實的不滿,厭惡官場,遠離濁世,對寧靜平和的田園生活的向往;或描寫美麗的自然風光,表達對壯麗山河的熱愛;或表現(xiàn)歸耕隱居之樂,多抒發(fā)質(zhì)樸、清新、恬淡、閑適、物我兩忘的感情,表現(xiàn)不同流俗的清高,追求隱逸,有消極避世的思想。
2.詠史懷古詩
詠史懷古詩是詩人在閱讀史書或游覽古跡時以吟詠或評論歷史故事、歷史人物為題材,融進了詩人獨到的見識,以史詠懷,以史誦人,以史治史,以史喻今。多以簡潔的文字、精選的意象,融合對自然、社會、歷史的感觸,或喟嘆朝代興亡變化,或感慨歲月瞬息變幻,或諷刺當政者荒淫無恥,或表達像古代英雄那樣的建功立業(yè)之志,或抒發(fā)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對現(xiàn)實的不滿,從而表現(xiàn)作者閱盡滄桑之后的沉思,蘊含了深沉的懷古傷今的憂患意識,多借古諷今。
3.詠物詩
詠物詩的特點是詠物言志,借所詠之物表達自己的志向或品質(zhì)。因此,對詠物詩的分析要注意物我合一的分析和理解,比較出物和我的相同點。
4.送別詩
一般會借助對景物或情境的描寫,或抒發(fā)黯然銷魂的依戀與傷感,基調(diào)多低沉哀婉;或寄托誠摯的安慰與祝愿,感情多曠達剛健。把握這類詩作者的情感要注意情與景的關(guān)系。
5.邊塞詩
這類詩歌多表達建功立業(yè)的豪情或壯志未酬的郁悶;也有的抒發(fā)征人遠戍的感慨。
6.羈旅詩
這類詩主要表現(xiàn)行旅之人旅途的寂寞艱辛以及對家鄉(xiāng)或親人的思念之情。這些情感的表達離不開對行旅中所見景物和生活情境的描繪。
【技巧點撥】
1.理解和挖掘“注釋”信息,把握思想感情
作為考試題中的注釋,我們認為這絕不是“無意點綴”,而是出題人“有意而為”,注釋的信息是出題人留給解題人(考生)解答問題的“蛛絲馬跡”,我們找到這些“蛛絲馬跡”并“順藤摸瓜”,在考試中可能會有更好的收獲。
2.利用詩詞中的意象,把握思想感情
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而意象則是感情化了的景或物,例如:孤雁、寒鴉、冷風、凄雨等,由此可得知,詩人所抒發(fā)的思想感情或要表達的主旨,與其在詩中所選取的意象有密切聯(lián)系,從這兒出發(fā),“順藤摸瓜”,詩人的思想感情,便可“略知一二”。
3.知人論世,感同身受,發(fā)揮想象,把握思想感情
一首詩或詞,在題材選取上,因人而異,在形式技巧上,也千變?nèi)f化,還有古今語言有別,這使得我們在理解上,客觀的增加一些難度,但是有一點是共同的,或者說是相通的、普遍的,那就是思想感情,無論古人和今人,在情感上是相通的,這就為我們的感同身受、發(fā)揮想象,提供了依據(jù),由此去把握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
【真題解析】
黑龍江綏化卷 賞析《雁門太守行》,回答問題。
雁門太守行
李 賀
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①全詩采用了 的手法,把戰(zhàn)斗的氣氛渲染得凝重而慘烈。
②這是一首以邊塞戰(zhàn)爭為題材的詩,突出了將士的高昂士氣和 。
[解析]第一題,根據(jù)“把戰(zhàn)斗的氣氛渲染得凝重而慘烈”此句找到相關(guān)詩句即“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從修辭手法方面判斷,“城欲摧”為夸張。第二題,根據(jù)“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一句中的“報君”“為君死”即可理解詩中所表達的“愛國”之情。
[答案]① 夸張 ② 愛國熱情
湖南衡陽卷 閱讀《過零丁洋》,完成問題。
過零丁洋
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經(jīng),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尾聯(lián)“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解析]詩歌是以抒情為主的文學樣式,即使是敘事詩,也是把抒發(fā)感情放在一個極其重要的位置。情感抒發(fā)是詩歌最主要的美學特征。鑒賞詩歌的情感是中考考查的重點內(nèi)容之一,有客觀選擇題,也有主觀表述題。同學們應(yīng)全面了解背景,把握形象內(nèi)涵,體會意境特點,明確抒情方式。這里作者通過描繪國家和個人遭遇,來抒發(fā)一種愛國大義情感。
[答案]示例:表達了作者舍生取義、慷慨赴死的民族氣節(jié)和愛國精神。
河南卷 閱讀下面一首詩,完成問題。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 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解析]本題考查考生評價詩歌的思想內(nèi)容或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的能力。分析詩人的思想感情,同學們可以根據(jù)詩歌的題目、背景、詩眼、意象等著手。通過本文的題目“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可知,這是一首送別詩,再根據(jù)詩歌的“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笨芍髡卟]有因為送別而悲傷,而是一種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因此,這首詩表達了詩人與友人的惜別之情,也表達了詩人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endprint
[答案]①與友人的惜別之情
②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
新疆烏魯木齊卷 對下面這首詞的賞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
水調(diào)歌頭
蘇 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yīng)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A.這首詞是吟詠中秋的名作,詞的上片極寫作者在“天上”“人間”的徘徊和矛盾,下片寫中秋對月思人,懷念手足兄弟,因而心情極為抑郁不平。
B.開篇寫中秋之夜蘇軾把酒問天,流露出作者對宇宙人生的疑惑,而且詞人對明月的贊美和向往之情也更加深了一層,竟產(chǎn)生乘風歸去的念頭。
C.下片起筆的月色描寫緊承上片最后兩句的入世情懷,由“不應(yīng)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一問轉(zhuǎn)入抒發(fā)懷人之情,表面上對月有怨,實際寫與親人不得團圓的惆悵。
D.全詞寫景、敘事、議論、抒情融為一體,虛實并述,將抽象的人生哲理具體化、形象化,語言如行云流水,想象生動豐富,意境曠遠美妙。
[解析]主要考查把握詩歌感情基調(diào)、品析具體語言,學生能初步把握,激發(fā)聯(lián)想,抓住關(guān)鍵,涵詠品析。教學時對所選詩歌進行自主感受、品味,注重整體把握;然后引導(dǎo)學生通過想象、聯(lián)想感受詩歌所提供的意境;抓住一些鮮明的富有表現(xiàn)力的詞語作一些品析和表述。A項中“下片寫中秋對月思人,懷念手足兄弟,因而心情極為抑郁不平”表達不準確,應(yīng)是“下片寫中秋對月思人,懷念手足兄弟,也表達了作者豁達樂觀的一種感情”。
[答案]A
湖北黃岡卷 閱讀下面這首古詩,回答問題。
不見
杜 甫
不見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①皆欲殺,吾意獨憐才。
敏捷詩千首,飄零酒一杯。
匡山②讀書處,頭白好歸來。
[注釋]這首詩寫于客居成都初期,杜甫此時輾轉(zhuǎn)得悉李白已在流放夜郎途中獲釋,遂有感而作。
①世人:指統(tǒng)治集團的人。
②匡山:李白少時讀書的大匡山,在今四川北部。
閱讀全詩,品析作者在詩歌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解析]本題出題思想:考查學生對詩歌表達藝術(shù)的理解。方法:聯(lián)系詩句中詩人抒發(fā)的情感具體分析即可?!安灰娎钌谩北憩F(xiàn)出思念好友?!蔼殤z才”“詩千首”贊美李白的才華?!笆廊私杂麣ⅰ蓖槔畎椎膽巡挪挥?,同時也表達出自己也有同樣的遭遇。
[答案]抒發(fā)了對好友李白的掛念;對李白才情的贊賞;對李白懷才不遇的境況的同情;同時也抒寫了自己與李白同樣遭遇的感慨。(答出兩點印可)
四川資陽卷
淮上與友人別
鄭 谷
揚子江頭楊柳春,楊花愁殺渡江人。
數(shù)聲風笛離亭晚,君向瀟湘我向秦。
詩歌的第三句,寫“風笛”和“離亭”有何作用?
[解析]這句詩詩筆從江頭景色收轉(zhuǎn)到離亭別宴,直寫分別情景。驛亭餞別,酒酣情濃,江風吹送凄清幽怨的笛曲。賓主耳接神馳,寂然相對,愁思縈繞,隨風飄蕩。賓主沉浸在這離笛聲中,意猶未盡之時,天色不知不覺地暗了下來,雙方不由自主地倒抽了一口涼氣,一股難言的離愁滾涌心頭。通過對這句詩的分析可知,“離亭”“風笛”是象征離別的意象,詩人借此意象表達別離的愁情。這樣的題聯(lián)系全詩的內(nèi)容來思考。
[答案]“風笛”與“離亭”具有特殊的意蘊(或“是象征別離的意象”) ,能烘托詩人別離的愁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