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宇明
有人說:民國時代,中國有兩個最好的大學校長,一個是北京大學的蔡元培,一個是浙江大學的竺可楨。這兩個人都有民主作風,都能做到珍視人才。竺可楨甚至因此被稱為“浙大保姆”。
抗戰(zhàn)爆發(fā)后,浙江大學被迫內(nèi)遷,學校先到建德后來又遷到廣西宜山。任教于這所大學的著名數(shù)學家蘇步青因擔心家屬拖累,將妻兒從建德送回老家溫州。當浙大再遷到貴州遵義終于穩(wěn)定下來時,校長竺可楨建議蘇步青將家眷接去。蘇步青擔心費用不菲,竺可楨當即給了他兩千元,并找到當時的浙江省主席朱家驊,請他寫一份手諭:“沿途軍警不得盤查,一律放行?!碧K步青的妻子是日本人,竺可楨擔心萬一在途中被人發(fā)現(xiàn),很可能被中國老百姓打死。有了竺可楨的細心關(guān)照,蘇步青的妻兒終于平安到達貴州。
竺可楨對國學大師馬一浮的禮遇更被傳為佳話。馬一浮為人孤傲耿介,蔡元培做北京大學校長時,曾多次禮聘他都被其拒絕 。后來由于日寇不斷內(nèi)侵,馬一浮生存環(huán)境急劇惡化,他于1938年寫信給當時在江西的浙大校長竺可楨,委婉表達了想來浙江大學任教的心愿。竺可楨不計前嫌,將其聘為“國學講座”。浙大給他安排了當?shù)刈詈玫姆孔?,而且不要求他跟其他教授一樣講課,只需每周給全校師生開兩三次講座,另外,單獨給一些資質(zhì)很高的學生指導一兩次就行。當時浙江大學只有兩輛黃包車,卻為馬一浮隨時待命,假若路途遠一點,校長的汽車可隨時為之服務。
竺可楨不僅能做到無微不至地關(guān)心、尊重教師,還能充分包容那些反對自己的人。政治學教授費鞏很有才華,某段時間對竺可楨非常不滿,開教務會時,冷嘲熱諷:“我們的竺校長是學氣象的,只會看天,不會看人?!斌每蓸E微笑不語。后來,學校需要提拔一名訓導長,竺可楨不顧民國政府“只有黨員才能擔任訓導長”的規(guī)定,認為費鞏“資格極好,于學問、道德、才能為學生欽仰而能教課”,堅持讓其做訓導長。
竺可楨如此善待學者,原因很多,比如當時正是抗戰(zhàn)最艱苦的時候,為國家培育人才,是竺可楨的重要信念,而要培養(yǎng)出杰出的人才,首先就必須要有優(yōu)秀的師資;再比如,竺可楨自己是杰出的氣象學家,他懂得知識對于社會的重要性,而知識往往是杰出學者創(chuàng)造的。不過,最根本的還在于竺可楨有一種做人的大格局。正是這種大格局,使他做出了一般人不想做、不敢做的事。
一個人有沒有格局,為人處事大不一樣。沒有格局,做事就只想個人或小團體的利益。有了格局,會意識到自己對社會、對國家擔負的責任,為人處事就會經(jīng)常想一想:自己的所作所為是否對得起社會的囑托,是否違背自己內(nèi)心的良知。就像竺可楨,他當年那么禮遇蘇步青、馬一浮、費鞏,人們并不會認為這個人無能,而會認為他像高山、海洋一樣大氣,值得后人深切懷念。
做人的格局,許多時候決定了一個人生命的格局。
【原載2014年12月23日《聯(lián)誼報·錢塘聽潮》】
題圖 ? 人生在于選擇 ? 張硯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