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悅春
遠遠地,看到綠樹掩映中,一個古老的小鎮(zhèn)出現在眼前——文山市平壩鎮(zhèn),老房子、老水井、古橋梁……構成了小鎮(zhèn)濃郁的鄉(xiāng)村特色,寺院、紅燭、晚鐘……散發(fā)著傳統文化的芳香。清風吹過,記憶深處的往事便悠然浮現。
踏著條石鋪筑的古驛道,我們一行10多人漫步在這個三七古鎮(zhèn),一條古老的街道延伸到遠方,兩邊是風貌獨特的傳統四合院。兩百多年前的平壩街就是一條繁華的鬧市。
曾經,在數百年前,在平壩、小街的官房附近,儲存過一個有著極大規(guī)模的銀礦,興盛時,曾經有兩萬多人集中到這里同時開采。當時,開礦者下井必須攜帶救命神草三七,凡遇到氣喘或胸悶的時候,就會嚼幾片野三七,而在他們不幸受傷時,野三七更是他們的救命神草。一年下來,礦區(qū)最少需要幾萬斤三七才能滿足龐大的需求,三七,當然成了人人追求的人間至寶。這樣完美的商機,吸引了來自南京的精明人士,他們選定平壩這塊山清水秀的寶地,開始了大規(guī)模的三七人工種植,賣給開銀礦的工人。當時,賣給礦工的平均價一斤三七等于一千斤大米,名副其實的“金不換”,讓商家換回了白花花的銀子。十幾年后,一次巨大的礦難,銀礦受挫折,三七失去了買方市場,平壩鎮(zhèn)上的三七囤積如山,商人不得不另辟蹊徑,尋找新市場。于是,三條古代商道承載著三七,走出大山,走遍全國。每年幾十萬斤的三七經過蒙自、昆明進入全國各地;或從平壩經過西疇、百色進入兩廣,最后賣到中原;或經過馬關通過越南河內進入東南亞各國,甚至遠銷歐美。三七成了文山最早的外貿商品。
一直以來,文山三七在官方民間皆被視為珍品。這種起源于2億5千萬年前第三紀古熱帶時期的殘存植物,一直是中醫(yī)治療各種血癥及血淤的“圣藥”,《本草綱目》中說它“能治一切血癥”,《本草綱目拾遺》又記:“人參補氣第一,三七補血第一,味同而功亦等,故稱人參三七?!币驗楠毺氐牡乩砗蜌夂颍纳匠闪巳咛貏e秉性的必然居住地。隨著人們需求的不斷擴展,文山三七種植面積也逐年增加,產量位居全國之首,達95%以上,而且品質最好,可以說,全世界的三七主要產自中國,而中國的三七主要產自文山。
走在老街上,想象著當年人聲鼎沸的氣息,現今的平壩鎮(zhèn),仍然保持著古老的風采,木質的老房子前,有的人家掛著金黃的包谷,有的晾曬著腌肉,臨街的鋪面在出售平壩鎮(zhèn)特色食品。蕎酥、臭豆腐、豌豆粉,我們走進一家做蕎酥的鋪面,老板娘抬出了現烤的蕎酥,請大家品嘗,并指著房子里面石頭砌成的烤箱讓我們參觀,嘗一口,香噴噴的蕎酥又酥又糯,潤進心口。此時正值中午時分,看到老大媽老大爹正在家門前忙活,嗅到家家窗戶里飄出的飯香……
街腳,立著一塊石碑,碑上刻著“飲水思源井”幾個字,記載了平壩街腳南水井現已有三百多年歷史,哺育了多少子孫后代,也孕育了多少有識之士、人才精英,可謂是母親泉。在2006年時由于年久失修,造成嚴重漏水,于是,通過平壩街村民小組的努力,重新修復了母親泉,因此,立碑以示紀念。當我們站在母親泉前,眼前白色的石砌圍欄里,泉水緩緩地流淌,這是為平壩鎮(zhèn)子民帶來幸福的源泉。
在古鎮(zhèn)旁,坐落著平壩觀音閣,這里環(huán)境優(yōu)美,古木成林,樓臺水榭,鮮花盛開,成了旅游觀光的“人間仙境”。始建于清朝嘉慶二年的觀音閣,是集儒家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三教合一”的寺廟,1986年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觀音閣建筑具有清代典型的建筑風格,外沿柱上雕刻獅像、花卉圖案,飛檐翹角,四角掛4個風鈴,其聲全街可聞。殿右方廊下懸銅鐘一口,口徑1米有余,聲傳十里開外。院內有桂樹兩株,如傘蓋把廟宇籠罩在綠蔭之中。站在古樹下,感受著寧靜空靈的氣息,心靈得到全所未有的放松。院門前的山坡下有兩個水塘(俗稱雙胞塘),泉水從兩個塘底翻涌而出,波光粼粼,似雙龍吐水,如兩朵銀蓮。閣塘相映成趣,成為獨特的景觀,讓我們流連忘返。
據介紹,作為省級歷史文化名鎮(zhèn),平壩歷史悠久,文化內涵豐富。有傳統四合院30多合,古民居380余幢,古橋梁2座、土司古墓1冢。而且,平壩鎮(zhèn)是人工種植、加工、交易三七的發(fā)源地。這里氣候適宜,森林覆蓋面大,早晚有霧,水豐草美,非常適宜種植三七。因此,從古至今,這一帶的老百姓擅長種植三七,三七成了他們的主要經濟來源。
這里曾經是三七交易地,一到集市,當地老百姓以及周邊的七農就到街上擺攤進行三七交易。如今,往日的喧囂已不再,取而代之的是在文山市建成了全國絕無僅有的現代化的三七產業(yè)園區(qū),該園區(qū)也是云南省生物資源開發(fā)的重點園區(qū)之一,一期建設面積1680畝,引進了一批國內外企業(yè)進入園區(qū)投資,建成了國際型的三七原料加工基地。社會的發(fā)展,科技的進步,三七的藥用價值已從簡單的生打熟補、止血等到目前的藥食同源,并開發(fā)研制了數種治療心腦血管病癥的藥品及保健品和化妝品,產值數以億計。三七的種植及綜合開發(fā)利用,已進入平穩(wěn)、良性循環(huán)的發(fā)展階段,產品銷往日本、新加坡、韓國、馬來西亞等國,并進入歐美市場。
如今,文山著力建設“文山·中國中藥生物谷”,打造“中國三七之都”。2013年,文山市三七產業(yè)實現現價總產值36.74億元,成立了專門從事三七種植、產品開發(fā)技術研究的科研機構——三七研究院,成功實現三七種植從無公害到GAP,再到有機種植的技術升級,實現了飛躍發(fā)展。
從遠古走來的三七,從三七古鎮(zhèn)走向世界的三七,穿越了時間的隧道,已走過幾百年。在今天的盛世,將載著文山人的夢想,更加璀璨地綻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