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東連,王成虎
(1.臨縣人民醫(yī)院,山西臨縣033200;2.山西省兒童醫(yī)院,山西太原030013)
72例妊娠合并梅毒患者產(chǎn)兒的臨床分析
曹東連1,王成虎2
(1.臨縣人民醫(yī)院,山西臨縣033200;2.山西省兒童醫(yī)院,山西太原030013)
目的:分析妊娠合并梅毒患者產(chǎn)兒的臨床特點與治療。方法:對72例妊娠合并梅毒患者及其產(chǎn)兒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將其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未進行梅毒干預),比較其小于胎齡兒、適于胎齡兒、大于胎齡兒、流產(chǎn)、死胎、死產(chǎn),以及活產(chǎn)先天梅毒兒的情況。結(jié)果:治療組小于胎齡兒和流產(chǎn)、死胎、死產(chǎn)的發(fā)生率及活產(chǎn)先天梅毒兒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先天梅毒兒經(jīng)青霉素治療,遠期隨訪無復發(fā),部分患兒經(jīng)預防用藥,未患先天梅毒。結(jié)論:對妊娠合并梅毒患者積極規(guī)范治療,并對先天梅毒兒積極治療,以及對新生兒預防用藥,可降低先天梅毒兒出生率,且預后相對較好。
妊娠;梅毒;先天梅毒兒
梅毒是由蒼白密螺旋體感染引起的慢性全身性性傳播疾病,近年來,孕婦感染梅毒發(fā)病率明顯上升。孕婦感染梅毒后,不僅可引起局部或/及全身多器官損害,而且孕婦可通過胎盤將梅毒螺旋體傳給胎兒,影響胎兒發(fā)育,甚至造成先天梅毒[1]。本研究就72例妊娠合并梅毒患者的產(chǎn)兒進行分析,現(xiàn)將結(jié)果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臨縣人民醫(yī)院2010~2014年收治的妊娠合并梅毒患者72例,年齡19~23歲共20例,23~30歲共42例,31~40歲共10例,平均(26.12±4.68)歲;初產(chǎn)婦41例,經(jīng)產(chǎn)婦31例;潛伏期梅毒59例,一期梅毒12例,二期梅毒1例;初中以下學歷44例,高中中專學歷18例,大專以上學歷10例;有多性伴11例,不安全性行為30例,性伴感染史23例,8例否認該類病史;孕婦接受梅毒檢查:孕早期13例,孕中晚期25例,臨產(chǎn)時檢查34例;規(guī)范治療2療程22例,1療程16例,告知病情但選擇不治療者34例。將未治療的34例作為對照組,余治療病例(38例)作為治療組。兩組一般資料相比,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診斷標準
1.2.1妊娠期梅毒的診斷標準[2]a)有多性伴、不安全性行為或性伴感染史;b)具有各期梅毒相應的臨床癥狀和體征;c)皮膚黏膜損害或淋巴結(jié)穿刺液可查見梅毒螺旋體;d)非梅毒螺旋體抗原血清學試驗,即快速血漿反應素環(huán)狀卡片試驗(RPR)陽性和梅毒螺旋體抗原血清學試驗即梅毒螺旋體明膠凝集試驗(TPPA)陽性。e)腦脊液檢查異常(包括腦脊液白細胞計數(shù)≥10×106/L、蛋白測定>500 mg/L)、性病研究實驗室玻片試驗(VDRL)陽性或熒光螺旋體抗體吸收試驗(FTA-ABS)陽性。符合第3項或1、2、4項可確診,合并第5項考慮神經(jīng)梅毒,同時除外RPR及TPPA生物學假陽性。
1.2.2新生兒先天梅毒的診斷標準[2]a)嬰幼兒母親為梅毒患者;b)有各期先天梅毒的臨床癥狀和體征;c)新生兒RPR滴度≥母親RPR滴度4倍以上; d)暗視野顯微鏡檢查:在早期先天梅毒兒的皮膚黏膜損害或胎盤中查到梅毒螺旋體。
1.3實驗試劑
梅毒螺旋體明膠顆粒凝集試驗(TPPA)(珠海麗珠試劑有限公司生產(chǎn)),快速血漿反應素環(huán)狀卡片試驗(RPR)(上海榮盛生物藥業(yè)公司生產(chǎn))。
1.4治療方法
芐星青霉素240萬u,分兩側(cè)臀部肌內(nèi)注射,每周1次,連續(xù)3周,青霉素過敏者選用頭孢曲松500 mg,肌內(nèi)注射,1次/d,共10 d,青霉素和頭孢曲松均過敏者,選用紅霉素500 mg,4次/d,口服,連續(xù)15 d。新生兒先天梅毒治療:靜滴青霉素5萬U/kg,出生7 d內(nèi)為q 12 h,出生7 d后為q 8 h,10 d為1療程,合并神經(jīng)梅毒者14 d為1療程。治療組,在妊娠早中期及妊娠晚期[1],上述方法各使用1療程,中間間隔至少2周。
1.5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18.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數(shù)資料用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兩組妊娠梅毒患者產(chǎn)兒情況比較
72例妊娠梅毒患者中,治療組死產(chǎn)1例,對照組自然流產(chǎn)2例、死胎3例、死產(chǎn)1例。兩組小于胎齡兒、適于胎齡兒及流產(chǎn)、死胎、死產(chǎn)比較,治療組的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兩組妊娠梅毒患者所生新生兒結(jié)局比較n(%)
2.2兩組先天梅毒兒出生率比較
72例妊娠梅毒患者共活產(chǎn)新生兒65例,其中治療組產(chǎn)37例,確診先天梅毒兒1例;對照組新生兒28例,其中先天梅毒兒12例。治療組的先天梅毒兒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兩組先天梅毒兒發(fā)生率比較n(%)
2.3新生兒隨訪
本研究活產(chǎn)新生兒共65例,確診新生兒梅毒13例:其中小于胎齡兒5例,適于胎齡兒6例,大于胎齡兒2例;合并皮膚損害2例,骨損害8例,肝腫大5例,脾腫大3例,神經(jīng)梅毒1例,血常規(guī)異常6例,臨床無表現(xiàn)3例;3例放棄治療,10例接受治療;9例治療出院后隨訪18個月無復發(fā),1例失訪;余52例新生兒中,30例給予預防用藥,52例新生兒出院后經(jīng)隨訪6~12個月,均排除先天梅毒感染。
人是梅毒的唯一傳染源,患者的皮損、血液、精液、乳汁和唾液中均有螺旋體存在,傳播途徑有性接觸傳播,垂直傳播,血液傳播等,成人約95%患者通過性接觸由皮膚黏膜微小破損傳播。本研究中72例妊娠梅毒患者,11例有位多性伴,30例曾有不安全性行為,23例有性伴侶感染史,僅8例否認該類病史,故其感染途徑主要為性接觸獲得。本研究入選患者,按其知識水平分類時發(fā)現(xiàn),知識水平越低,被感染者越多,其中初中以下學歷占61.1%,明顯高于高學歷人群,低學歷人群所占比例高,考慮可能與其缺乏對性病相關(guān)知識的認識,不懂得自身防護,社會地位低等多因素有關(guān)。
妊娠梅毒患者,在妊娠早、中、晚各期螺旋體均可穿越胎盤進入臍帶血感染胎兒,自妊娠2周起梅毒螺旋體即可感染胎兒,引起流產(chǎn)。妊娠16~20周后梅毒螺旋體可通過感染胎盤播散到胎兒所有器官,引起死胎、死產(chǎn)或早產(chǎn)[1,3]。Vasquez-Manzanilla[4]等報道:妊娠梅毒患者中后期感染可引起早產(chǎn)兒、低體重兒。侯存軍[5]等認為妊娠梅毒患者,由于胎盤螺旋體浸潤、炎癥反應使血流減少導致胎兒生長受限。該資料中,妊娠期梅毒患者對照組不僅流產(chǎn)、死胎、死產(chǎn)的發(fā)生率明顯高于治療組,而且對照組中小于胎齡兒的發(fā)生率較治療組亦明顯增高。
妊娠梅毒患者在孕齡18周前有效治療,可預防向胎兒的垂直傳播,胎兒可基本避免被感染[6]。如果錯過了這一最佳治療時機,螺旋體可能會感染胎兒,但對孕婦的用藥仍可對胎兒起到治療作用,特別是早于分娩前4周的治療[5]。本研究中治療組的所有患者,均在分娩前4周治療結(jié)束,和對照組相比較,其先天梅毒兒的發(fā)生率明顯減低,說明妊娠期在分娩前4周的治療,對先天梅毒兒的預防,起著關(guān)鍵作用。
新生兒梅毒一般在出生后2~3周才出現(xiàn)梅毒癥狀,該資料中65例活產(chǎn)新生兒,均是在生后1~2 d因母親有梅毒病史行TPPA檢查,發(fā)現(xiàn)TPPA陽性收住入院。在13例診斷為先天梅毒兒中,其中僅有2例有皮膚損害,有3例滴度和母親相比較增高4倍,有8例有骨損害,故臨床在診斷過程中,除需要詳細詢問妊娠期治療情況,還需完善相關(guān)輔助檢查,特別要注意四肢長骨檢查,尋找梅毒相關(guān)的臨床證據(jù),以免漏診。9例梅毒患兒經(jīng)治療及隨訪預后良好,52例未確診者,30例予以預防性用藥,52例經(jīng)隨訪6~12月,均除外先天梅毒兒。
[1]謝辛,茍文麗.婦產(chǎn)科學[M].8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3.
[2]王臨虹,王玲,王愛玲,等.先天梅毒防治指南(二)[J].中國婦幼衛(wèi)生雜志,2010,1(5):238-244.
[3]樊尚榮.妊娠合并梅毒的診斷和處理專家共識[J].中華婦產(chǎn)科雜志,2012,47(2):158-160.
[4]Vasquez-Manzanilla O,Dickson-Gonzalez SM,Salas JG,etal.Influence of Mother VDRL Titers on the Outcome of Newborns with Congenital Syphilis[J].Trop Biomed,2008,25(1):58-63.
[5]侯存軍,李中偉.妊娠梅毒與先天梅毒[J].國際流行病學傳染病學雜志,2013,40(2):136-138.
[6]Hawkes S,Matin N,Broutet N,et al.Effectiveness of Interventions to Improve Screening for Syphilis in Pregnancy: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Lancet Infect Dis,2011,1l(9):684-691.
本文編輯:周文超
R759.1
B
1671-0126(2015)04-0035-03
曹東連,女,副主任醫(yī)師,從事婦產(chǎn)科臨床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