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仁高娃
摘 要:隨著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師的教學觀念、教學方式都在發(fā)生著變化。大家欣喜地看到教師的觀念在逐漸更新,教師的角色在悄悄變化,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慢慢凸顯。以培養(yǎng)學生“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三個維度為目標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正逐步走向教學前臺。但是,目前高中政治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真正得到凸顯。本文就此問題,談了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閱讀課文;質疑
1 引導學生閱讀課文
1.1 學會理書,掌握教材基本內容
所謂理書,就是理清課本的內容、結構層次。要抓住學生對新書的好奇心理,充分利用現(xiàn)行教材可讀性強的特點,引導學生通讀全冊書。一冊書,從目錄讀起,分析章節(jié)結構,包括每一課分幾節(jié)、每節(jié)有幾框、全書內容可分幾個部分、重點內容大致有哪些等等。完成這些任務,可使學生明確本學期的任務,做到心中有數(shù),并對教材內容有所了解。要學生精讀課題,可以說,絕大多數(shù)課題就是論點,其教材內容就是論述這個論點的。因此,政治教師在講授教材內容時應該像語文老師講解作文題目那樣有意識地分析標題本身的含義,使學生形成完整的印象,掌握其內在聯(lián)系,也有助于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識記。
1.2 咬文嚼字,讀準課本
第一,要準確地理解知識點。俗話說“一字值千金”,所以“讀書須仔細”。這些年高考的選擇題和辨析題,有些題目就是在某些易混詞上做文章,用來檢查學生是否對知識準確地掌握了。例如,我國解決民族問題的基本政策是:在少數(shù)民族聚居地方實行民族區(qū)域自治。處理民族關系的基本“原則”是: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各民族共同繁榮?!皼Q定”與“影響”、“根據(jù)”與“條件”、“主要”與“全部”、“原則”與“政策”等,都屬于易混詞。在教學中,我們應該時常注意課本上的這些易混詞,從而幫助學生區(qū)分易混詞、準確地把握知識點。第二,要抓住知識重點。抓住重點就要抓住關鍵詞,教材中的關鍵詞是很多的,它們在課文中能起到畫龍點睛的重要作用。在教學中,我們可以采用重讀關鍵詞的方法,暗示學生要抓住這些知識的重點,或要求學生在課本上對關鍵詞畫上點、線、圈、勾等著重號,或用彩色筆把關鍵詞加以突出。
1.3 前后聯(lián)想,讀透課本
首先,吃透知識點?,F(xiàn)行政治課教材,在編寫體例上,基本分為四部分:正文、專家點評、探究材料、相關鏈接。正文是重點;專家點評是對正文中的觀點和概念的解釋評說;探究材料是利用生活中的實例引入正文或是較淺顯地解釋正文中的重要觀點;相關鏈接是為了拓展課本中的知識,豐富學生的知識。這幾部分相輔相成,閱讀時,我們既要區(qū)別它們不同的作用,又要把它們聯(lián)系起來進行思考。這樣,既能使學生熟悉教材,又能激活學生的思維,從而幫助學生把知識點吃透。
2 讓學生學會質疑
目的在于引導學生找難點,找疑點,找關節(jié)點,交流信息,敞開思想。學生能不能提問,會不會提問,是檢驗學生學習深度和思維廣度的重要標志,是達到懂、信、用的必經階段,也是培養(yǎng)學生能力的重要途徑。引導學生自己質疑的途徑有:①在預習中質疑,即初讀時學生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記號,或作為自己的攻關目標,或在討論中提出,作為集體研究的問題;②在討論中質疑,即同學們在討論某個問題時相互質疑,以追求問題的真諦;③在教師講課中質疑,即聽了老師講解,還有哪些不理解,哪些還不能服人;④在練習中質疑,即讓學生在練習中碰釘子,對解題思路甚至答案質疑。
學生自己質疑,往往出現(xiàn)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學生提不出問題,有待教師引導學生向深度、廣度去思考。通常的方法有:①拋磚引玉,即由老師提出一個挑戰(zhàn)性問題,引發(fā)學生深層次的思考與質疑。比如抓住關鍵性的話或者關鍵性結論追問“為什么”,進而引發(fā)學生質疑。我在講“勞動力商品的價值和使用價值”時,一開始先讓學生讀書,學生似乎一目了然,提不出問題。但當我提問“如何理解勞動力商品的價值是由生產和再生產勞動力商品所需要的生活資料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時,學生茅塞頓開,討論時立即提出:“生產和再生產勞動力是什么含義?”“為什么要轉化為生活資料來決定?”同時,對后面的內容,如“勞動力的使用價值是價值的源泉”、“勞動力成為商品是資本主義的特有現(xiàn)象”等都提出了質疑。②旁敲側擊,把學生的思路引向廣度質疑。如學習了“資本主義工資的本質”后,引導學生聯(lián)系現(xiàn)實,談談有什么疑惑,或者想不通的地方。
學生很容易聯(lián)想到社會主義工資也不是工人全部勞動的報酬,那它與資本主義工資有什么區(qū)別?既然資本主義工資本質上體現(xiàn)了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關系,為什么人們還要競相進入工廠、企業(yè)?③借題發(fā)揮,即通過一些具體的事例,或者通過迷惑度較高的多向思維練習,讓學生在碰釘子中質疑。④巧布迷陣,即由老師或學生針對某一知識,聯(lián)系實際,列舉若干似是而非的事例,形成一個迷陣,讓學生質疑、甄別;或以析錯設疑的方式,以觀點或材料辨析,布下迷陣,誘使學生質疑,等等。總之,當學生提不出問題時,老師要想方設法引導學生深入鉆研教材,抓住教學中可能出現(xiàn)的難點、疑點,啟迪他們的思路。學生自己質疑的另一種情況是往往“跟著感覺走”。他們喜歡抓住許多日常生活問題,對課文質疑。此時,老師要善于聚焦集思、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把分散的、現(xiàn)象的、感性的問題上升到理性并納入到所要達到的教學目標的軌道上來,從而形成集體求索的態(tài)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