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樹斌
微創(chuàng)介入頸椎間盤消融術治療椎間盤突出源性眩暈的臨床療效觀察
張樹斌
目的對微創(chuàng)介入頸椎間盤消融術治療椎間盤突出源性眩暈的臨床療效進行分析。方法56例椎間盤突出源性眩暈患者, 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 各28例, 對照組給予頸椎牽引、正骨及小針刀松解術治療, 觀察組給予微創(chuàng)介入頸椎間盤消融術治療, 對比兩組臨床療效。結果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2周和治療后6個月時視覺模擬評分法(VAS)均有顯著下降, 且觀察組患者治療后2周和治療后6個月時VAS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微創(chuàng)介入頸椎間盤消融術治療椎間盤突出源性眩暈效果顯著, 可盡快改善患者臨床癥狀, 且遠期療效頗佳, 值得在臨床中推廣。
椎間盤突出源性眩暈;微創(chuàng)介入頸椎間盤消融術;眩暈程度
眩暈是空間定位覺障礙所致運動幻覺, 是人體和周圍環(huán)境間的空間關系于大腦皮層感覺中樞中反映失真癥狀, 在臨床中十分常見[1]。眩暈發(fā)病原因較多, 其中頸椎間盤突出、椎動脈狹窄等是最為常見的致病因素[2]。為探討椎間盤突出源性眩暈有效治療方法, 作者選取56例椎間盤突出源性眩暈患者, 分別給予小針刀松解術與微創(chuàng)介入頸椎間盤消融術治療, 結果顯示后者療效顯著, 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在2012年4月~2013年2月收治椎間盤突出源性眩暈患者56例, 其中男18例, 女38例, 年齡26~68歲, 平均年齡(48.6±3.5)歲;病程3 d~37周, 平均病程(18.6±5.8)周;患者均有眩暈主訴, 經神經內科及五官科排查, 均有程度不同的眼脹、頭暈及旋轉感;經頸椎CT與MRI檢查, 患者均有頸椎退行性病變和頸椎間盤突出表現(xiàn)。將56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 各28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與病情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展開頸椎牽引與推拿, 行手法正骨治療及小針刀松解術并用藥物靜脈滴注治療。觀察組行微創(chuàng)介入頸椎間盤消融術:術前做好常規(guī)準備, 行激光加臭氧髓核消融術治療, 術后常規(guī)使用地塞米松、甘露醇、抗生素,之后換用七葉皂苷鈉與賴氨匹林等對靜脈回流予以改善。利用消炎鎮(zhèn)痛藥物進行治療, 術后2周利用頸托制動。
1.3 療效判定標準 治愈:患者眩暈癥狀徹底消失, 正常生活及工作均不受影響;好轉:患者眩暈癥狀有顯著緩解,對正常生活及工作無影響;無效:患者眩暈癥狀無明顯改善,正常生活及工作有顯著影響。治療總有效率=(治愈+好轉)/總例數(shù)×100%。利用VAS評分對兩組患者治療前、治療2周、治療6個月后的眩暈程度進行評價, 由患者根據(jù)自身癥狀自評, 其中0分表示無癥狀, 10分表示癥狀嚴重難耐, 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眩暈癥狀越嚴重。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17.0分析研究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愈15例, 好轉10例,無效3例, 治療總有效率為89.3%;對照組治愈12例, 好轉8例, 無效8例, 治療總有效率為71.4%;對比可知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眩暈程度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VAS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治療后2周和治療后6個月時VAS評分均有顯著下降, 且觀察組患者治療后2周和治療后6個月時VAS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 具體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VAS評分比較( x-±s, 分)
椎間盤突出癥指的是包含頸椎間盤突出、膨出、脫出引發(fā)的頸神經或頸脊髓受壓的癥候群, 其可引發(fā)諸多疼痛癥狀,常會給患者造成巨大痛苦[3]。椎間盤突出源性眩暈是在頸椎間盤退變突出基礎上, 對頸后縱韌帶上交感神經纖維予以直接刺激, 造成頸交感神經節(jié)興奮, 同時刺激椎間盤后緣竇性神經, 致使頸項部肌肉發(fā)生痙攣, 上頸項部身體平衡感受器興奮過度所致病癥。
小針刀松解術是利用針刀的松解作用將頸部肌肉痙攣及韌帶緊張等逐層接觸, 有效剝離粘連聚結軟組織, 對肌肉軟組織痙攣有一定效果。然而小針刀松解術常會給患者造成較大創(chuàng)傷[4]。近年來微創(chuàng)介入技術在外科治療中的應用日益廣泛, 對于脊柱外科領域而言, 所用最多的微創(chuàng)介入為椎間盤消融減壓。本次研究中對照組以常規(guī)的牽引、推拿及小針刀松解術進行治療, 觀察組采用微創(chuàng)介入頸椎間盤消融術治療,所用方法為激光加臭氧髓核消融。其中多數(shù)學者認為激光治療頸椎間盤突出癥是通過導入激光照射椎間盤內髓核組織使其汽化、凝固、碳化, 體積縮小 , 促使椎間盤突出部分順利回縮有效降低病損椎間盤內壓力 , 從而緩解對脊髓和神經根及周圍痛覺感受器的壓迫和刺激, 消除了對交感神經的激惹及其誘發(fā)的椎動脈痙攣達到治療目的。同時激光的熱輻射溫度對竇椎神經向后縱韌帶交感神經節(jié)傳導過程予以阻斷, 可對炎性物質予以有效滅活, 對交感神經興奮予以抑制。也是治療頸性眩暈的主要機制。臭氧的抗炎鎮(zhèn)痛劑氧化能力均較強, 可對髓核組織中蛋白多糖予以瞬時氧化, 對髓核細胞予以破壞, 可導致蛋白多糖功能喪失, 髓核組織內滲透壓無法維持, 可因水分喪失而發(fā)生萎縮, 從而促使椎間盤壓力大幅降低。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2周和治療后6個月時VAS評分均有顯著下降, 且觀察組患者治療后2周和治療后6個月時VAS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 微創(chuàng)介入頸椎間盤消融術治療椎間盤突出源性眩暈效果顯著, 可盡快改善患者臨床癥狀, 且遠期療效頗佳, 值得在臨床中推廣。
[1] 汪巍, 李廣松, 索令山, 等.頸椎間盤突出源性眩暈診斷及微創(chuàng)介入治療臨床研究.頸腰痛雜志, 2011, 32(5):363-364.
[2] 汪巍, 李廣松.針刀松解術治療頸椎間盤突出源性眩暈臨床觀察.中醫(yī)藥臨床雜志, 2012, 24(6):511-511.
[3] 王雷.頸性眩暈的診斷與治療分析.中華中西醫(yī)學雜志, 2009,7(2):25-26.
[4] 姚輝, 徐義春.髓核射頻消融術治療頸椎間盤突出源性眩暈.中國保健營養(yǎng), 2014, 16(7):3762-3763.
10.14163/j.cnki.11-5547/r.2015.07.135
2014-11-04]
472501 河南省靈寶市城南醫(yī)院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