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虎
茶之路
《生活月刊》茶小隱 主筆 馬嶺 攝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978-7-5495-5298-6
2014-09
72.00元
跟隨著者的筆觸和鏡頭,讓我們探訪中國茶文化的核心區(qū),與中國茶文化的繼承者面對面,體會真正的“茶里乾坤大,壺中日月長”。
關于茶的書籍、故事源遠流長,有這樣的一個傳說:鴉片戰(zhàn)爭期間,林則徐認為英國人離不開茶葉和大黃,只要禁止茶葉和大黃出口,就可以導致英國人死亡。雖然有些夸張,不過茶葉在清代就已經(jīng)成為英國乃至世界的重要飲料這一點是不爭的事實。
茶葉究竟是如何從山間一片小芽變成我們滿口清香的呢?本書的編者們歷時近一年的時間,遍訪蒙頂、峨眉、余杭、西湖、皖南、潮州、云南、福建、臺灣等茶葉原產(chǎn)地,深入茶葉主產(chǎn)區(qū),與真正的茶人面對面、朝夕相處,與他們一起采茶、做茶、品茶,為我們揭開蒙頂甘露、峨眉綠茶、陽羨茶、顧渚紫筍、徑山茶、龍井、徽綠、祁紅、安茶、鳳凰單樅、普洱、景谷大白茶、滇紅、福鼎政和白茶、福州茉莉、巖茶、正山小種、烏龍、臺灣茶的種植、采摘、制作的精要,在一篇篇優(yōu)美的文字、一幅幅精美的圖片、一個個鮮活的人物背后,讓我們真正的了解了背負中國傳統(tǒng)文化繼承者的茶文化的精髓,這也是一次探訪茶源的旅程,留給我們一抹心香。
茶,被尊為上品,由于幾乎所有品種的茶類都曾被當作貢品特供皇親國戚享用,而茶的命運也必然與不同朝代帝王的喜好相關聯(lián)。比如從唐玄宗天寶元年就被列為貢品的蒙山茶,一直到清朝覆滅都曾經(jīng)是皇室特供。及至民國軍閥混戰(zhàn),蒙山茶式微,甚至無人問津。新中國最高統(tǒng)帥的一句話使得隨著清帝國沒落的蒙山茶的命運再一次發(fā)生了逆轉。1958年,毛澤東到成都視察工作,說到:“中國有個揚子江,四川有座蒙頂山,揚子江心水,蒙頂山上茶嘛。”陪同的當?shù)仡I導立即安排人馬上趕制蒙山茶,領袖品嘗完茶后說:“蒙山茶要發(fā)展,要與群眾見面?!彪S后一切聞風而動。
同樣命運多桀的還有峨眉綠茶。不管是否國師寶曇禪師親自將峨眉綠茶送到朱元璋面前,反正從明朝開始,普興鄉(xiāng)黑苞山的茶就成為了貢茶。隨著朝代更迭,衰落后的峨眉綠茶本有中興之勢,然而由于家喻戶曉的“峨眉竹葉青”在多年前被一家企業(yè)注冊成專有的商標,同一產(chǎn)區(qū)、同一制造工藝、同一品種的其他茶葉卻無法使用竹葉青這個名字,川茶終于自己放棄了重整旗鼓的機會,想來令人唏噓。
400年來,在中國最富盛名的茶葉當屬西湖龍井。而西湖龍井也是唯一一款出身鬧市的名茶。其實“獅”、“龍”、“云”、“虎”、“梅”這五個產(chǎn)區(qū)的龍井茶才是真正的西湖龍井,其他地區(qū)的只能稱為浙江龍井。龍井茶產(chǎn)區(qū)山勢不高,無凍頂之高冷,但是由于大部分一級核心產(chǎn)區(qū)都是“白砂地”,即石英巖風化形成的碎石土壤,這種以砂石為主的地貌孕育出的茶樹會吸收更多的礦物質。其實只要是以巖石、砂塊、瓦礫等為主要地貌的茶園都會生產(chǎn)出非常好的茶葉,因此,《茶經(jīng)》上這樣記述:茶“上者生爛石,中者生礫壤,下者生黃土。”另外就是西湖龍井制作耗費巨大的精力和人工,火候等極難把握,因此西湖龍井成為眾多名人雅士所孜孜追求的雅物。
西方人與東方人的思維有明顯的不同。東方很多東西都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而西方講究文字記載和在工具幫助下精確化、數(shù)字化的生產(chǎn)和管理,在種茶上也是如此。英國人在印度種茶,用的是典型的西方的思維:標準化、可復制。而中國的茶葉根據(jù)不同的產(chǎn)地、不同的工藝過程、不同的采摘時間和制作過程,甚至制茶師傅的手法的些許差異,我們的茶葉味道就會千差萬別,很難統(tǒng)一衡量。而正因為英國人“采用了不同原料的拼配混搭,把茶葉香氣、滋味、耐泡程度都提升到了新的層次?!币舱且驗檫@樣標準化的流程和大眾化的口感、批量化的生產(chǎn),才誕生了立頓這樣的大公司和始終如一的口感。
武夷巖茶由于獨特的生長環(huán)境與風味,早早就成為外銷的重要貨物之一,在清代中期達到頂峰。鴉片戰(zhàn)爭的爆發(fā),使英國人意識到如果清政府真正禁止鴉片與茶葉的交換貿(mào)易的話,英國對于茶葉的大量需求就會得不到滿足。因此英國人羅伯特·福特尼(Robert Fortune)在英國政府和東印度公司委托下,來到武夷,偷取了茶種,搜集產(chǎn)業(yè)種植方法,甚至還帶走了幾名熟練的產(chǎn)業(yè)制造的師傅,來到印度,使這一幾乎只有中國出產(chǎn)、并且必須有中國特有制造工藝才能得以成品的茶葉迅速在英國的殖民地——印度流傳開,從此中國的對外貿(mào)易一落千丈,而羅伯特也被稱為“史上最大的商業(yè)間諜”。
跟隨著者的腳步,我們發(fā)現(xiàn)無論在哪個產(chǎn)區(qū),更多的執(zhí)著于茶的人都在不約而同的走向同一條路,那就是回歸自然,放棄那種速成、莽撞的心態(tài),對茶采用放任的態(tài)度,甚至連有機肥也不用,完全讓茶園恢復自然生態(tài),當然這樣的堅持是辛苦的、也是有風險的,但是我們看到了越來越多的這樣的人,他們真的把茶看作大自然的恩賜,把人看作自然界草木間的普通一員,而不是高高在上的造物主。相信有這樣的堅持和心態(tài),不但會種植和制作出極品的好茶,也會造就我們一顆淡泊名利的心,讓我們真的能夠體會禪茶一味,真的能夠品茶悟道。
閑茶人生,不亦樂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