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瑤
摘 ?要:演講中奧巴馬經(jīng)常運用比喻、夸張、雙關等修辭手段。本文選擇重復進行研究,以2012年美國總統(tǒng)競選電視辯論為例,探究動態(tài)順應理論視角下,奧巴馬使用重復是刻意還是無意;他運用了哪些重復;以及其功能和效果。
關鍵詞:重復;動態(tài)適應理論;功能和效果
[中圖分類號]:H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21--02
1.動態(tài)順應理論
動態(tài)順應理論是順應論的核心概念,指語言使用中“意義的動態(tài)生成”(Verschueren,2000)。從三方面體現(xiàn):一,時間順應。二,不同語境對語言選擇的制約。三,語言線性結構的靈活變化。(宋志平,2004)
政治演講為一種特殊的文體形式,形式上兼?zhèn)淇谡Z和書面語的雙重特點;內(nèi)容上與時代緊密相連,借助修辭手段等語言技巧煽動情感,獲取贊成。本文基于動態(tài)順應理論,分析運用重復的效果。競選發(fā)生在2012年,時間順應的原則促使奧巴馬在辯論中對語言做出適當?shù)恼{(diào)整。社會關系,交際場合及目的更制約著語言的選擇和運用,將在下文中逐一論證。
2.重復使用的分析
2.1刻意重復與無意重復
下表體現(xiàn)在三場辯論中,奧巴馬對重復的使用是刻意還是無意。這里無意的重復是指出現(xiàn)口頭語(en,em...)或現(xiàn)場嘈雜等影響下不自覺重復某些虛詞的情況;其他情況視為刻意重復。
Scene1 ?刻意使用 無意使用
次 ?數(shù) ? ?73 ? ? 25
百分比 ? ?74.5% ? ?25.5%
Scene2 ?刻意使用 ?無意使用
次 ?數(shù) ? ? 57 ? ? 14
百分比 ? ? ?80% ? ? 20%
Scene3 ?刻意使用 ?無意使用
次 ?數(shù) 90 18
百分比 83% 27%
從上表得出三場辯論中奧巴馬刻意使用重復百分比均在80%左右。因此得出結論,多數(shù)情況下、奧巴馬刻意選擇使用重復以達到其演講效果。后文分析語料均選自此種情況。
2.2三種重復的使用
從三方面探究辯論中重復的使用。分別是(1)詞語選擇,(以人稱指示語為例)(2)小句選擇(3)話題選擇。選擇人稱指示語作為探究對象的原因是符合動態(tài)適應理論的第二方面。在辯論中辯論雙方及與觀眾的關系尤為重要,選擇言語時,縮短與觀眾的心理距離是獲得認可的重要技巧。小句和話題的選擇與語言線性結構有關,根據(jù)不同的交際目的,安排話語的信息結構。話題選擇又與時間順應有關,根據(jù)不同背景,選擇不同話題。以下數(shù)據(jù)通過軟件AntConc整理得出。
2.2.1詞語的重復
Scene 1 第一人稱
單數(shù) 第一人稱 ? ? 復數(shù) 第二人稱 第三人稱
單數(shù) 第三人稱
復數(shù)
重復次數(shù) ? 466 ? 455 ? 287 ? 259 ? 233
百分比 ? 27% ? 26% ? 17% ? 17% ? 13%
Scene 2 第一人稱
單數(shù) 第一人稱 ? ? 復數(shù) 第二人稱 第三人稱
單數(shù) 第三人稱
復數(shù)
重復次數(shù) ? 649 ? 431 ? 312 ? ?380 ? ?180
百分比 ? 33% ? 22% ? 16% ? ?19% ? ?9%
Scene 3 第一人稱
單數(shù) 第一人稱 ? ? 復數(shù) 第二人稱 第三人稱
單數(shù) 第三人稱
復數(shù)
重復次數(shù) ? ?370 ? 805 ? 233 ? 185 ? ?204
百分比 ? ?21% ? 45% ? 13% ? 10% ? ?11%
由數(shù)據(jù)得出,奧巴馬傾向使用第一人稱復數(shù),即“we”。此時有兩種含義:“we-inclusive-of-addressee”和“we-exclusive-of addressee”(Levinson,2001)。前者能使聽者在演講者的立場上思考問題,繼而縮短距離。在后面小句的重復中,這種煽動聽眾的方式也常出現(xiàn)。后者指奧巴馬的團隊,此時有兩種表達效果。
第一種表現(xiàn)他的不自私,將成功榮譽歸于自己的智囊團。例如 “Well, my first job as commander in chief, Bob, is to keep the American people safe, and thats what weve done over the last four years.” (scene3) 奧巴馬在句子開頭使用第一人稱單數(shù),然后用“we”代替“I”,將取得的成績歸于自己的團隊,同時增加講演的權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