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馬克吐溫在《他究竟是已死或仍活著?》中,夸張地刻畫了畫家生存的艱難。然而,在這反諷下卻隱藏著豐富的內(nèi)涵。勞動者同自己的勞動相異化,勞動產(chǎn)品成為統(tǒng)治人的異己的力量,使勞動者在勞動過程中精神飽受摧殘。
關鍵詞:勞動異化;勞動者;勞動產(chǎn)品;否定
作者簡介:陳玲(1990.12.20-),女,漢族,籍貫:吉林省吉林市蛟河縣,云南師范大學2013級英語語言文學方向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學。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21-0-01
一、引言
美國批判現(xiàn)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馬克吐溫(Mark Twain)一生寫了大量作品,其作品批判了不合理現(xiàn)象和人性的丑惡之處。馬克吐溫的著名短篇小說《他究竟是已死或仍活著?》飽含苦澀,通過刻畫畫家生存的艱辛和痛苦,直指資本主義世界現(xiàn)實生活中人的勞動異化,揭露了在這個冷漠無情的社會中謀生的艱難。
二、勞動異化:勞動產(chǎn)品對勞動者的“奴役”
“異化”這個詞在德語中是疏遠、轉(zhuǎn)讓、神經(jīng)錯亂的意思。馬克思在前人對異化的研究基礎上,發(fā)現(xiàn)了現(xiàn)實生活的異化,批判地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即經(jīng)濟異化和勞動異化。馬克思認為,在現(xiàn)代資本主義社會中,生產(chǎn)者同自己的勞動相異化,勞動不再由勞動者的本質(zhì)力量所支配,而是被勞動產(chǎn)品無形地支配著,使人們做自己不愛做的事,肉體和精神都飽受折磨。
在馬克吐溫短篇小說《他究竟是已死或仍活著?》中,四個年輕畫家到處寫生,過著貧窮但快樂的日子。“要說我們有多么快活,我們也就有多么窮困;或者,要說我們有多么窮困,我們也就有多么快活,”[1](p.260)他們拼命地創(chuàng)作,“畫得和歐洲任何人畫得同樣地好”,[1](p.261)積累的畫作越來越多,可是卻一幅也賣不出去,后來到了走投無路的境地,整個村子里沒有人愿意再賒欠給他們,可以說是山窮水盡。
后來,他們發(fā)現(xiàn)了一個普遍的定律,即“每一位不出名和被忽視的偉大畫家,在他去世以后,他必然會得到公眾的賞識,他的畫必然會百倍地增值。”[1](p.263)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他們決定讓其中的一個即弗朗索瓦米勒假裝死去,其余三人為這位即將去世的畫家大肆宣揚,這樣,這位死去的紅得發(fā)紫的畫家的畫作就會價值連城,就不會再讓一位天才畫家餓死。
趁著宣傳期間,米勒大量地創(chuàng)作,創(chuàng)作出可供他們一生享用的財富,在這個虛榮、附庸風雅的資產(chǎn)階級社會中,他們成功了,代價卻是米勒一生的隱姓埋名,繪畫天賦的泯滅。在這個過程中,“他的勞動不是自愿的勞動,而是被迫強制的勞動?!盵2](p.55)勞動是異化的,勞動產(chǎn)品支配著勞動者,為了金錢為了生存,他出賣了自己,“他在自己的勞動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盵2](p.55)米勒以及其他三位畫家,并不是從自己的本質(zhì)動機出發(fā),自由發(fā)揮自己的才華和天賦,相反,為了生存所必須的物質(zhì),身心飽受摧殘。
“這樣的勞動生產(chǎn)出的產(chǎn)品無形中也就成為奴役和統(tǒng)治勞動者的異己的力量,這就是勞動者同自己勞動產(chǎn)品的異化?!盵3](p.12)為了生存,米勒身不由己地創(chuàng)作宣傳兜售的畫作,在這過程中,奴役和支配勞動者的,正是勞動產(chǎn)品本身,勞動者和勞動都被冷漠浮夸的資本主義社會所異化。在不斷地否定自己,隱姓埋名中度過一個天才的一生,“這一次總算人們沒讓一位天才餓死了,然后把他應得的報酬揣進另一些人的口袋。”[1](p.268)雖然他們最后成功了,過上了富足的上流社會生活,代價卻是慘痛的。小說在夸張和反諷的氛圍中,無情地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對勞動者和勞動的異化,以及在異化中生存的孤獨的個人。
三、結語
馬克吐溫在《他究竟是已死或仍活著?》中,通過描寫四位畫家在貧窮的生活條件下自我對象化,否定自己出賣自己以求得生存,直指資本主義世界現(xiàn)實生活中勞動者同自己的勞動相異化的現(xiàn)象。勞動產(chǎn)品成為統(tǒng)治人的異己的力量,使勞動者在勞動過程中精神飽受摧殘,作者表達了對人類偽善的憤怒,揭露了在這個冷漠無情的社會中謀生的艱難。
參考文獻:
[1] 馬克·吐溫. 馬克·吐溫中短篇小說選[M]. 葉冬心譯. 北京: 人們文學出版社, 2001.
[2] 馬克思. 1844年政治經(jīng)濟學手稿[M]. 人民出版社, 2000.
[3] 張學成. 論荒誕與荒誕性文學 [A]. 廣西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