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先秦思想家對于理想社會的建構(gòu)體現(xiàn)著他們對社會現(xiàn)實的反思和政治思想的訴求。老子的“小國寡民”思想是在春秋末年階級改革帶來巨大社會落差的背景之下提出的政治愿景。雖然老子的這一社會構(gòu)想歷來被認為帶有一定的理想主義色彩,但是其基于道家思想而對社會現(xiàn)實進行的理性否定,以及其對社會建構(gòu)進行的反思和批判都體現(xiàn)出了其思想本身所具有的預見性,這些內(nèi)容是值得我們研究和思考的。
關(guān)鍵詞:老子;小國寡民;社會;思想
作者簡介:王淏(1990-),女,漢族,河南鄭州人,鄭州大學文學院2013級中國古典文獻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先秦兩漢文獻文化。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21-0-01
一、老子“無為而治”的思想主張
老子政治哲學中最重要的主張便是“清靜無為”,以期達到“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的理想境界。清靜安穩(wěn),與民休息,是穩(wěn)定民心不亂的前提;順應規(guī)律,不以煩政擾民,是富民養(yǎng)民的基礎;無所妄欲,儉嗇去私,是民性樸素自然的保障。好靜、無事、無欲都是“無為”執(zhí)政理念下對統(tǒng)治者自身所提出的要求。
在其清靜無為的思想指導下,老子總結(jié)出四種執(zhí)政模式:“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最理想的模式是執(zhí)政者作為人民不易察覺的存在,統(tǒng)治秩序井然,人民生活有序;其次,是執(zhí)政者得到人民的親近和贊譽,廟堂與江湖存在溝通的管道;再次,人民畏懼執(zhí)政者,而這必是君主妄為,人民心生怨念,已離亡國不遠;最末,人民輕侮執(zhí)政者,揭竿而起,政權(quán)覆滅猶未可知?!疤稀钡膱?zhí)政模式是執(zhí)政者“希言自然”的結(jié)果,減少施加繁苛的政令,順應自然之道,以道養(yǎng)身,行不言之教,最后做到“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二、老子的“理想國”
老子不僅提出了他認為最具效果的無為而治的統(tǒng)治模式,而且還白描出了根植于其無為思想之中的理想國的設計圖。
老子的“理想國”是根植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禮崩樂壞的時代背景之下的。有學者認為“‘世衰道微本來就是春秋戰(zhàn)國時代思想家們的共識??鬃邮沁@樣,墨子是這樣,老莊學派更是這樣,他們批判現(xiàn)狀更為尖銳”。在老子學派的視域中, “社會的發(fā)展呈現(xiàn)下滑的趨勢,當今社會的禮儀制度,不過是道德淪喪之后的產(chǎn)物,目前的世道正處于衰亂之中”。因此,老子“一方面批評禮對于人性的拘束,另一方面向往于道的境地”,而符合于“道”的理想國超乎于“禮”之外,印證了老子返樸歸真的要求。
老子設計的“國”雖小,但卻具備了五臟俱全的社會功能。在理想國的建構(gòu)上處處流露出其合于“道”、追求清靜淳樸的思想特征,面對爾虞我詐、紛亂造作的社會現(xiàn)實,“小國寡民”體現(xiàn)出一種田園牧歌式的精神境界。
三、老子的淳淳之民
老子的“寡民”小國是先秦對人口控制問題看法的一個代表性意見。在一定的社會生產(chǎn)力水平下,保持一個相對數(shù)量和一定質(zhì)量的人口,是社會的生產(chǎn)和生活賴以持續(xù)進行和發(fā)展的重要條件。在“寡民”之國,執(zhí)政者將會有更多的精力、物力來關(guān)注民生和社會保障。老子認為“世道交喪”問題的癥結(jié)存在于個人和社會兩個方面,其中“個人在道德淪喪的變亂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而老子認為變亂的原因正是由上而下“智慧的侵蝕和欲望的騷動”。因此,想要引導整個社會的道德回歸,必須倡導民性的回歸。老子理想中的民性是懷有一顆赤子之心,兼有柔弱處下智慧的自然之人,可謂“淳淳之民”。
第一,返樸歸真的赤子之心。老子崇尚“復歸于嬰兒”的原始心態(tài),認為“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只有具備深厚修養(yǎng)境界之人才能如同嬰兒般天真渾然,無害物之心,達到“專氣致柔”的狀態(tài)。正因“精之至”使其精神奕奕,“和之至”使其心靈聚和。老子希望由上而下都是淳樸的厚德之人,能保持人初生之時柔弱純凈的狀態(tài),懷抱赤子之心返樸歸真。
第二,無知無欲的自然之人。老子理想的“圣人之治”下的百姓,“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人民心靈純凈,生活富足,心志柔韌,體魄強健。此處“無知”依王弼注“守其真也”,也即保持心靈的純真質(zhì)樸。莊子《馬蹄》篇中也云:無知無欲,“是為樸素。樸素而民性得已。
第三,柔弱處下的生存之慧。老子認為“柔弱勝剛強”,進而補充道:“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老子在人類和草木的生消存亡的類比中,得出柔弱之物易存,而剛強之物易亡的結(jié)論。若論世間至柔之物莫過于水,水在老子的心中可謂將柔弱智慧發(fā)揮到極致之物?!疤煜履崛跤谒?,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八在呄戮颖啊?,具有處下不爭的特點,處下的智慧能夠消解無謂的爭端,教人善于容人,于是更易兼人。由此可見,老子勸人采取柔和趨弱的修為思想,懷有“上善若水”處下不爭的生存智慧。
參考文獻:
[1] 陳鼓應.老子今注今譯[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2] 姜建設.周秦時代理想國探索[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3] 張松輝.老子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 侯外廬.中國思想通史(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5] 王先慎.韓非子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