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本文系西南民族大學中央高校青年基金項目“寒山詩歌翻譯的譯介學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13SZYQN05。
摘 ?要: “登陟寒山道”是 唐代詩人寒山在隱居寒山所作的最為優(yōu)秀的寒巖詩之一,也是在他創(chuàng)作的大量闡發(fā)佛理,表現(xiàn)禪境的詩作中寫得極為機趣橫生的一篇,在對寒山景物的描寫中,它表達了萬物皆有佛性,只有在靜觀中沖破現(xiàn)實萬象,甚至邏輯思維的束縛,才能尋找到空明本體,明心見性,從而超越人生的一切羈絆,獲得永恒自由和解放的深刻禪理。
關鍵詞:寒山之道; 禪; 意境
作者簡介:葉理(1975-),女,重慶榮昌人,西南民族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從事英美文學與翻譯方面的研究。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21-0-02
登陟寒山道,寒山路不通。溪長石磊磊,澗闊草濛濛。
苔滑非關雨,松鳴不假風。誰能超世累,共坐白云中。
一、引言
中國唐代詩僧寒山,自號寒山或寒山子,長期在天臺山的寒巖隱居, 喜歡在山間石巖上或樹木上題寫詩詞,據傳經唐閭丘胤收錄,共有300余首。寒山詩在內容方面主要可分為諷世勸俗的世俗詩和描述山林歸隱生活的寒巖詩。他將儒,道,佛三大哲學體系熔入詩中,從而使詩作具有了一種獨特的精神關照。在風格方面,寒山詩并不拘泥于格律,其詩雅俗兼之,但主要采用白描和議論諷喻勸世,借景抒情,多用俚語。因俚俗的風格,寒山詩一直游離于二十世紀前中國正統(tǒng)文學上的邊緣地位,并未受到中國精英知識圈層的重視。然而在國外,寒山及寒山詩卻頗具盛名。寒山在日本一直是備受推崇的詩人。在上世紀50,60年代, 美國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寒山熱。寒山詩歌的翻譯及研究至今不衰。國外的寒山熱引起了中國學者的關注,寒山詩所蘊含的內容價值及深遠意境得以中國文藝界的重新審視正名。寒山的這首《登陟寒山道》即是寒山在隱居寒山所作的最為優(yōu)秀的寒巖詩之一,也是在他創(chuàng)作的大量闡發(fā)佛理,表現(xiàn)禪境的詩作中寫得極為機趣橫生的一篇,非常值得學者細讀研究。
二、詩之禪境
意境是詩歌的靈魂。王昌齡在《詩格》一書中指出:“詩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1],清代王夫之曰:“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離。神于詩者,妙合無垠?!盵2]司空圖在詩品種說:“超以象外,得其環(huán)中,持之匪強,來之無窮”。[3]現(xiàn)代學者蒲震元說:“意境就是特定的藝術形象(符號)和它所表現(xiàn)的藝術情趣、藝術氣氛、以及他們可能觸發(fā)的豐富的藝術聯(lián)想與幻想的總合?!盵4]由此可見,好的詩歌是意、象、情、景的交融,蘊涵了詩人深刻的人生感悟并能觸發(fā)讀者的想象,激起讀者的精神共鳴,使讀者在移情體驗中體悟到詩中深刻的哲理內涵。在詩歌的意境中,闡發(fā)佛理的禪境詩是詩歌境界中最為優(yōu)秀的一類。如:杜甫的“水流心不競,云在意俱遲”;王維的“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常建的“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錢鐘書總結了這類禪境詩所表達的深層意境美的特點,在于“現(xiàn)心境于物態(tài)之中”,重“理趣,禪趣”,而不作“理語”“禪語”[5]蒲震元也說:“它具有由直覺頓悟造成的對宇宙人生作超距離園融觀照的審美取向,即在靜觀萬物中超越社會、自然乃至邏輯思維的束縛,破二執(zhí),斷二取,由空觀達于園覺,明心見性,實現(xiàn)主觀心靈為本體的超越,獲取一種剎那中見永恒的人生體悟?!盵6]
在寒山的300余首詩歌中,最為優(yōu)秀的仍是他的寒境詩,如“人問寒山道”“杳杳寒山道”“寒山多幽奇”“一向寒山住”“可笑寒山道”等,包括這首“登陟寒山道”,都是詩人在在對寒山景色的描寫中以詩寓禪,以禪入詩,以詩心會禪心,以詩境表禪境,締造出微妙空靈的寒山意境:“吾心似秋月,碧潭深皎潔”的澄澈高潔,“溪長石磊磊/澗闊草濛濛”的山高壑深;“旭日銜青嶂/晴云洗淥潭”的纖塵不染;“碧澗泉水清,寒山月華白”的澄明朗潤,無不是禪機玄生、禪境疊出。在此意義上,寒山不僅是人名、地名,更是一種禪的靜觀頓悟,以心為本,明心見性,從而獲得永恒精神解放的禪宗境界。
三、<<登陟寒山道>>的禪境之美
寒山的這首名詩“登陟寒山道”是寒山禪境詩中的代表作,在這首詩中,詩人以詩寓禪,以禪入詩,在對登山過程中借寒山景物的描寫喻道說法,表達了體悟禪宗佛理的方式,從而使整首詩禪機玄生、禪境疊出。
詩歌的首聯(lián)正面寫登山人從谷底攀登寒山,從谷底眺望希望看到通向山頂的路的盡頭,但道路一望無盡,實際映襯寒山的深藏幽邃,寒山道的崎嶇艱險。首聯(lián)中第一句的“登陟寒山道”中的“道”也具有隱藏在普通登山路下的深層宗教含義,即禪宗所宣揚的塵世中人所苦苦尋覓的通往安頓心靈的精神樂園之路。第二句中詩人通過另一選詞“寒山路”以示與“寒山道”的區(qū)別。據老子《道德經》載:“道可道,非常道”,道,不可言說,道中禪蘊,更是難以止于言筌?!奥贰狈恰暗馈?,“路”只是指通往寒山這座山的普通山路。通過“道”和“路”的區(qū)分,詩人闡發(fā)了詩歌的深層意境:要到達寒山的精神世外桃源,普通的道路或方法是永無盡頭。
第二聯(lián)描述登山人已人入茫茫山林中尋覓小徑,但所見卻是層巒疊嶂,亂石嶙峋,深溝大澗,溪水悠長回旋,草木云封霧罩,在這荒僻幽靜的深山密林之中尋覓小徑,豈非難上加難?這兩句也可看做是頭兩句登寒山之難的解釋:林深路僻無覓處。同時,由于首聯(lián)中所闡發(fā)的深層含義,這兩句中的“溪”“石”“草”“澗”均言外有意,暗指到達極樂世界的各種障礙。
第三聯(lián)看似描寫登山人山窮水盡之時所見的寒山的奇異景象:青苔和松濤似乎都有靈性,青苔潤濕卻無需借助雨,松濤陣陣卻無需借助風;實則是通過奇異山水的描寫以禪入詩闡發(fā)佛理,詩人希望讀者能通過對奇異景觀的想象而參禪悟道:禪宗主張萬物皆有佛性,恰似“苔滑”“松鳴”都非借助外力,本性使然;人人也有圓滿自足、澄澈清明的本心,因而佛就在每人心中,《 菩提心論》 說:照見本心,湛然清凈,猶如滿月,光遍虛空,無所分別。只是在現(xiàn)實社會中,受到了各種欲望的遮蔽,所以才見不到自己的本心本性。此聯(lián)指出山中迷途的最深刻原因。
尾聯(lián)緊接上聯(lián),表面寫登山人找到“寒山”之道,擺脫了塵世中的一切束縛,在寒山的山頂自由自在,悠然自得的坐看云卷云舒。其實也是借山水景物喻道說法:寒山境界就在心中。要尋求心中的佛,必須凈心自悟,“凈心即去蔽,即破執(zhí),即心絕妄念;自悟即一切皆空,無有煩惱。能靜能悟,頓時成佛。[7] 只有去除外界的一切欲望,深入本心體悟本性,尋求到如圓月不隨外物遷移的本真自我,才能達到清澈明朗的寒山境界。這就是寒山之道。
四、結語
縱觀全詩,它始于眾人山中尋道,受阻于山中迷途,直至空觀山中奇景而至圓融頓悟,山中無道,道在心中,明心見性,遠離世俗,返璞歸真,從而達至人生最高境界,永獲自由與解放。全詩意境空靈玄妙,超然曠達。全詩表達了禪宗的空觀本體論,即探尋自己的心靈深處,破執(zhí)斷取從而實現(xiàn)心靈及人生超越的內涵本義,但全詩不作“理語”,只作景語,以景入禪,不落言筌。這正是全詩禪境美的精髓所在。
參考文獻:
[1]王昌齡.詩格[M]. 轉引自張伯偉.全唐五代詩格匯考[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172-173.
[2]王夫之.夕堂永日緒論[M]. 百度電子書,2015:11.
[3]司空圖. 詩品集解[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16
[4]蒲震元.中國藝術意境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21
[5]錢鐘書.談藝錄[M].北京: 中華書局,1984:547
[6]蒲震元.中國藝術意境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184
[7]劉成紀.青山道場[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5: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