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耀梅
摘 要:眾所周知?!耙饩场笔俏覀冎腥A民族傳統(tǒng)藝術的共同追求,舞蹈藝術也不例外,本文旨在對如何在創(chuàng)編中國舞時對意境的營造進簡要的分析。
關鍵詞:意境;舞蹈;營造
[中圖分類號]:J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26-145-02
“意境”一詞由唐代詩人王昌齡提出。他在《詩格》中說道:“詩有三境”。提出了意境、物境、情境三境說。首次把意境作為品詩的標準,明確其重要性。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意境”逐漸被文學家、詩人、畫家所認可。到了清朝,著名文學家王夫之深入探討了情與景關系問題。最終王國維總其成,并留有《人間詞話》一書,此書可謂是我國“意境”意境研究的集大成者。他指出:“詞境界為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睆亩驳於恕耙饩场边@一審美標準在中國傳統(tǒng)藝術與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至關重要的地位。無論是書法還是繪畫抑或是音樂舞蹈等藝術等追求對意境的呈現(xiàn)。如漢代文學家傅毅的《觀舞賦》中描寫到:“在山峨峨,在水湯湯,與志遷化,容不虛生?!币环矫姹憩F(xiàn)了舞者的“意在象先,象隨意生”,另一方面又顯示出舞者以挺拔昂揚的舞姿顯出高山之勢,以柔婉流暢的動作表現(xiàn)了湯湯江水,從而成功地營造出高山流水的意境。我們可以看出早在古時候,舞蹈藝術已經對意境的營造與呈現(xiàn)十分重視與成熟了。而我們在創(chuàng)編舞蹈時要注意舞蹈意境的營造,從而創(chuàng)作出具有品位、意味的和有中華民族特色的舞蹈作品。
那我們該如何營造舞蹈中的意境呢?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一、注重形式的導引
如何在中國舞蹈作品中營造好的意境,第一步我認為就是要解決“形式美”的問題。舞蹈的形式主要有兩部分構成,一是內在形式,二是外在形式。內在形式是指作品的結構安排方面,如果想很好地表達作品意境,作品的結構首先要合理,開端、發(fā)展、高潮、結尾要安排得當,并符合中國人的傳統(tǒng)審美觀。如東北師范大學創(chuàng)作并表演的當代舞《中國媽媽》,開始時便呈現(xiàn)了一幅揪心憤懣的畫面,媽媽們眼里充滿仇恨,憤怒地指著一群正在作惡的日本兵,我們仿佛了殘看到了殘忍的畫面。從而簡明清晰地交代了故事發(fā)生的背景。接著小女孩出現(xiàn)了,這個時候媽媽們的內心活動便成了主要刻畫的對象,有的憤怒,有的不忍,有的唾棄,但最終她們還是收留了他,這一段才是故事真正的開始,大概占了整個作品五分之一的時間。接著便是故事的發(fā)展階段,編導主要描繪了小女孩和媽媽們一起勞作到慢慢長大的過程,刻畫的比較細致,有媽媽們背著小女孩哄她睡覺,小女孩和媽媽們的嬉戲,有白天媽媽們在玉米地里的勞作,夜晚在燭光下的縫縫補補等典型的生活場景,交織出一幅溫馨的生活畫卷。接著高潮部分,小女孩長大了,媽媽們也老了,媽媽把小女孩的身世告訴了她,并讓她去尋親,這時小女孩邁著著沉重的腳步往前走,但最終積壓在內心的對中國媽媽們的養(yǎng)育之情還是爆發(fā)出來,她回頭跑向媽媽,并普通跪地大哭,把整個舞蹈推向高潮,這樣的場景把我們的感情也帶向了高潮。最終的結尾小女孩還是回到了自己的故鄉(xiāng),留下白發(fā)斑斑的母親駐足遠望,伴著東北民歌《搖籃曲》,天上飄起了白雪,天氣依然寒冷,母親的眼神里充滿了思念、期待、祝福等不同的感情。同時也給觀眾留下一聲嘆息??偟膩碚f《中國媽媽》的結構形式主次很分明,相應的它所要表達的意念與思想我們也很清晰地感覺到了。
外在形式則主要體現(xiàn)在肢體動作、服裝、道具、燈光等方面,毫無疑問這時營造舞蹈作品意境不可或缺的方面。如第九屆桃李杯女子獨舞金獎作品《羅敷行》,主要表現(xiàn)了漢代一個名叫羅敷的年輕美麗的女子,到城南采桑,她在采桑路上的倩影以及采桑時的美麗姿態(tài)?!读_敷行》中,羅敷的裝扮,高高的發(fā)髻,飄逸的衣衫,加上修長的形體,宛然一個美麗的妙齡女子形象出現(xiàn)在大家面前,道具手提小花籃則交代了她是去采桑的,作品當中編導用了多種表現(xiàn)其姿態(tài)的走的動作,有大步卻不失瀟灑地走,有碎步細膩的走等等,還有種種采桑的動作,很好地刻畫了羅敷采桑東南隅的綽約風姿。
二、情景交融,虛實相生
我們知道景是舞蹈作品的特定時空,所謂“感悟而動,觸景生情”便是指舞蹈作品抒發(fā)感情離不開作品中的特定情境。有了景,演員和觀眾才能見景生情、情隨景遷。如何才能做到了在舞蹈作品中情境交融呢?首先,應該設置或創(chuàng)造一些利于表達的感情的景,當然這些景,大多是虛擬的,要靠演員用動作過程來描繪、模擬和表現(xiàn),抑或是用音樂燈光等營造。雖然這些景都是虛擬的,但其可以幫助人們聯(lián)想到人物所處的真實的環(huán)境?!翱展瘸鲇奶m 獨秀天地間溫馨清且雅 嫻靜不爭妍”,由佟蓉蓉編導,唐詩逸表演的舞蹈《碧雨幽蘭》則隱約地闡釋了這首詩的意境。舞蹈自始至終都是用清冷的藍色燈光,演員也穿著水藍色的衣服和撐著藍色的傘,整個藍色的基調貫穿始終,音樂也是以吉他聲為主的藍調音樂,綜合燈光、音樂、服裝、道具等多種因素而營造了一種清冷空遠的環(huán)境,將人的思緒也帶到了遠離喧鬧塵世的地方。雨中的幽蘭自在地開著,與世無爭,從演員的嫻靜愜意的表情上我們可以體會到一種清雅與悠游自在。手中的傘不停地變幻打開的姿勢,猶如盛開的蘭花,加上雨聲的襯托讓人聯(lián)想到,遙遠的山谷里,迎著雨水盛開的花朵。我們在創(chuàng)作舞蹈和欣賞舞蹈的過程要善于營造有利于抒發(fā)感情和引起豐富聯(lián)想的景。
三、心造境、肢體和眼神傳之
舞蹈作品中的意境除了上述的一些外在的方法之外,最重要的一點我認為是內心的活動。一個作品最能動人之處,便是演員、觀眾、舞蹈之間能產生共鳴,何為共鳴,那就是精神上能得到相應的認同和感受。外在的景當然不能引起觀眾很好的共鳴,內在的情才感染觀眾。舞蹈所要表達的意念,要靠演員先在內心里營造出來,再由肢體和眼神傳遞出來,這樣觀眾才能切實地體會到作者想要表達的內容。如我國著名的少數(shù)民族舞蹈蒙族舞,則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因為蒙族是馬背上和草原上的民族,在一眼望不到的大草原上馳騁,增加了蒙族人民心中的豪邁和昂揚的氣質,所以在蒙族舞蹈語言中,對于開闊大草原的在現(xiàn)于豪邁之情的表達則少不了靠開闊的雙臂和眺望的眼神來營。隨著這樣豪邁的步伐,開闊的雙臂,眺望的眼神,我們便很容易聯(lián)想到一望無際的大草原和萬里無云的晴空。再如別具特色的中國古典舞蹈則更是要求,內心的意念要靠肢體和眼神很好的傳達。眼睛是心靈的窗口,肢體語言是更為直接的語言,所以我們要多關注內心的活動,多體會想要表達的意念,多研究如何能更好地地用肢體和眼神表達。以便能創(chuàng)造出令人回味悠長的舞蹈意境。
四、向書法、國畫、園林等藝術學習
眾所周知,中國的書法、國畫、園林藝術這三種藝術都是極其講求意境的,著名國畫大師潘天濤終其一生的藝術創(chuàng)作經驗得出:“藝術當以境界美為極致”“藝術之高終在意境”繪畫講求“境生象外,意發(fā)其中”。國畫營造意境講求直可意會不可言傳,“意”是不可目睹只可神會的,但是其有產生于畫家所營造的畫面中。我們營造舞蹈的意境也應將求此種“境生象外,意發(fā)其中”,只可意會,難于言表的境界。如舞蹈《水墨游》、《扇舞丹青》等佳作出現(xiàn)則吸取了其精華,水墨游汲取了寫意山水畫和書法藝術的雙重養(yǎng)分,男女演員猶如兩只毛筆,在畫卷上恣意地揮灑著,或抑或揚,或頓或挫,把書法的剛柔并濟,起承轉合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扇舞丹青則也是在《高山流水》的音樂襯托下,手中的扇子猶如一直毛筆,舞者用其灑脫地表現(xiàn)了自由馳騁的意境。中國古典園林設計中的情景交融,虛實相生和舞蹈其實頗為相似,都是通過情景的設置引起人豐富的聯(lián)想的。園林設計也多如山水畫一樣,大多以寫意的手法造景。
五、熱愛大自然、體驗生活、整合生命
除了上述方法外,營造好的舞蹈意境還應該像大自然學習。大自然是最美麗和動人的詩篇,德國詩人蘭德曾說:“我愛大自然,其次是藝術”。大自然是其作詩的靈感源泉,同時它也是我們創(chuàng)作藝術永不枯竭的源泉,我們要多親近大自然向大自然學習。大自然的風曾經給了我們多少思緒,大自然的雨又給了我們多少想象。營造意境不是最終目的,最終目的是更好更巧妙地抒發(fā)感情,眾所周知藝術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所以我們要多體會生活的酸甜苦辣,體驗生命的熾熱與高貴,以便創(chuàng)作出更有意境,更高格的舞蹈作品。
結語:
意境是中國傳統(tǒng)藝術的精華,是中國傳統(tǒng)藝術的特色,我們在創(chuàng)編屬于我們本民族的舞蹈時,要善于營造別具一番風味的舞蹈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