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梅
摘 要:瑪喬瑞·帕洛夫是美國當代著名詩歌評論家。其作品以先鋒詩學為研究對象,打破西方正典束縛,探討語言詩學,現(xiàn)代主義詩歌與后現(xiàn)代主義詩歌,大眾媒體與詩歌的關系。通過全新視角,使得小眾詩人為讀者所知。
關鍵詞:瑪喬瑞·帕洛夫;詩歌評論;先鋒詩學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35-0-01
瑪喬瑞·帕洛夫(Marjorie Perloff, 1931-)是當今美國最重要的現(xiàn)當代詩歌評論家之一。帕洛夫長期致力于現(xiàn)當代詩歌藝術研究,推出專注于詩學研究的專著15部、論文400余篇。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后,帕洛夫逐漸成為美國當代詩歌的守衛(wèi)者。憑借著獨樹一幟的批評理念引導著當代詩歌發(fā)展方向。帕洛夫對重建西方正典和發(fā)掘小眾詩人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其作品成為國內外學者熱議話題,引起廣泛關注。本文就帕洛夫不同時期主要代表作品《維特根斯坦的梯子》(Wittgensteins Ladder),《激進的藝術:媒體時代的詩歌創(chuàng)作》(Radical Artifice: Writing Poetry in the Age of Media),《21世紀現(xiàn)代主義:新詩學和非原創(chuàng)天才》(21st-Century Modernism: the New Poetics and Unoriginal Genius)做如下文獻綜述:
正如威廉·伯恩(Willard Bohn)所說,“帕洛夫使20世紀詩歌語言為大多數(shù)讀者理解,這方面她作出突出貢獻”。語言哲學作為貫穿帕洛夫學術生涯重要線索便起源于《維特根斯坦的梯子》一書。《維特根斯坦的梯子》與以往作品不同,此書以語言哲學為基礎,具有劃時代意義。帕洛夫高度評價維氏語言詩學的同時,突出強調語言的日常性以及陌生化效果產生的距離美,提倡日常語言反對語言霸權。帕洛夫以意象梯子為題是對維氏語言詩學的高度認同。在大衛(wèi)·克林格(David Clippinger)看來,維氏文學研究的核心便是“審美集中”。而審美之于帕洛夫和維氏是接近思想、形式的方式,或者不同事件并置之后產生的疑惑。琳達·芒克(Linda Munk)則在愛默生和維氏之間找到相關性。他認為此二人皆“鼓勵人們接近日常的,卑微的和下層的事物”。
《21世紀現(xiàn)代主義》中帕洛夫對現(xiàn)代主義和后現(xiàn)代主義做了重新界定。先鋒詩歌作為勇于革新的先驅成為帕洛夫終生詩歌研究課題。帕洛夫重讀艾略特經(jīng)典作品,并以全新視角將關注的焦點從《荒原》轉移到《普魯克的情歌》,將先鋒詩學追溯到艾略特的《普魯克的情歌》,從而向讀者展示先鋒詩派譜系關系。在《21世紀現(xiàn)代主義》中,帕洛夫聲稱當代實驗詩歌已經(jīng)被先鋒詩人如Charles Berstain, Susan Howe 和Lyn Hejinian代替?,F(xiàn)代詩歌的最佳欣賞方式是從外往內看,而非從內往外看。任何時代,詩歌都只是具有豐富內涵的語言。后現(xiàn)代主義詩歌其實是對現(xiàn)代主義詩歌的重建,是詩歌自身的重生。
《激進的藝術:媒體時代的詩歌創(chuàng)作》是另一部廣受歡迎的著作,國內已有聶珍釗主編的中譯版。這本書主要講述詩歌與現(xiàn)代媒體的相互作用。通過大量列舉圖片,廣告語,從而例證大眾媒體是一種詩意語言,大眾媒體與經(jīng)典詩歌之間呈互文關系?,F(xiàn)代科技改變了人們表達方式,引用、轉錄和復制日益增多。詩歌采用自發(fā)創(chuàng)作方式,關注本文形式而非內容,強調感覺和直覺。具象詩和視覺詩歌以前置詩歌語言物質性引起帕洛夫的注意,最終被引入讀者視線并成為廣受歡迎的詩歌形式。除了媒體和科技對詩歌形式的影響外,還有數(shù)字。帕洛夫指出現(xiàn)代詩歌關注數(shù)字的回歸。
此外,拼貼作為帕洛夫研究的另一大主題,也成為學術界關注的焦點。后現(xiàn)代主義使用元語言,主語消失,讓讀者直接感受詩歌,文本自由拼貼等技巧。帕洛夫指出這些看似不可讀、毫無邏輯的并置,事實上極有深遠含意,拼貼已成為當代詩歌發(fā)展的主流。Vaclav Paris和Alan Golding分別從文學蒙太奇的角度闡釋了帕洛夫對蘇珊·豪、龐德、艾略特等詩歌的文本細讀。Vaclav Paris在《數(shù)字時代的詩歌》(Poetry in the Age of Digital Reproduction)中指出“帕洛夫刷新了我們文學創(chuàng)作和文學批評觀念,同時為我們跳出傳統(tǒng)思維模式提供了有效途徑”。Alan Golding總結說帕洛夫的目的是探索創(chuàng)新和重復之間的關系,從而顛覆了原創(chuàng)和天才的原有概念。
帕洛夫從小說研究到詩歌評論并最終成為美國最重要的詩歌評論家之一。這期間,自我反省起到很大的作用。正如她借用的梯子意象,總是不斷前進,每次前進后總會拋棄前人的“梯子”,突破既有思維限制,最終成為獨領風騷的人物。
參考文獻:
[1]張鑫. 瑪喬瑞·帕洛夫詩學批評述評 [J]. 外國文學研究2014 (5): 58-63.
[2]聶珍釗. 瑪喬瑞·帕洛夫及其詩學研究 [J]. 當代外國文學2013 (2): 106-111.
[3]羅良功. 發(fā)現(xiàn)另一個傳統(tǒng):瑪喬瑞·帕洛夫的《詩學新解》及其他 [J]. 世界文學研究論壇 2014 (1):159-164.
[4]王卓. 帕洛夫的梯子—瑪喬瑞·帕洛夫和他的詩學譜系研究 [J]. 世界文學研究論壇2014 (1): 165-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