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昕
摘 要:20世紀中后期,一批來自前歐洲殖民地,后來移居西方中心的作家漸漸嶄露頭角,以他們的作品,重述或逆寫帝國與殖民地的關系,標志著世界文學中后殖民時代的來臨。這些作家對于殖民地文化和宗主國文化均有疏離感,因為他們的身份也是多重、含混和游移不定的。被譽為“英國文壇移民三雄”的V.S奈保爾、薩爾曼·拉什迪和石黑一雄就是這一類跨文化作家的典型代表。本文中要探討的是石黑一雄及其代表作《長日留痕》。
關鍵詞:石黑一雄;跨文化交際;文化沖突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35-0-01
《西方文學中的跨文化交流》的作者潘一禾指出:“跨文化生活和工作的經(jīng)歷,使得一些文學家的作品充滿異國情調和奇思新見,也使得這些有著跨文化身份的作家受到不同時代讀者的更為極端化的摯愛和痛恨?!?/p>
一、夾縫中的漂泊旅人
石黑一雄(1954—)是與拉什迪齊名的后殖民作家,他的作品風格細膩入微、簡樸淡雅、引人入勝。作家生于日本長崎,5歲隨父母遷居英國,先后在英國肯特大學和東英吉利大學深造,1980年獲碩士學位,之后開始走上英國文壇。石黑一雄個人經(jīng)歷帶有“無根性”和“兩棲性”使,因此他可以被納入跨文化交流學中“邊緣人”和“旅居人”的范疇,他也曾自嘲是“一個不知家在何處的作家”。德國學者馬勒茨克在《跨文化交流:不同文化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中評價這類“邊緣人”或“兩棲人”時說,他們一方面感到自己是屬于本國的人民和文化的,另一方面他們又是與民眾疏遠的。他們大都接受了西方的教育,因此他們的觀念、價值觀和生活方式是“西式的”;而同時他們又受著自身文化的習俗和規(guī)范的根深蒂固的影響。石黑一雄將自己的多重文化身份融入創(chuàng)作中,例如在他的小說《得不到安慰的人》中,主人公在一個陌生城市的所見所聞、所作所為宛如夢中一般,其心靈與自我陷入現(xiàn)實的困境中,身份和意義顯得模糊而不確定。他的作品也常常充滿著異域風情,如小說《上海孤兒》中,故事場景在東方風情的上海與頗具紳士風度的倫敦之間自如切換。
二、文化適應之路多舛
石黑一雄說:“我認為我就是一個無根作家。我既不是真正的英國人,也不是真正的日本人。在我身上沒有明顯的文化身份。”作家無論是同日本文化還是英國文化都有一種疏離感,這一點也映射在他筆下的主人公身上。
霍爾的“文化休克”理論,是指一個人進入到不熟悉的文化環(huán)境時,因失去自己熟悉的社會交流的符號與手段而產(chǎn)生的一種迷失、疑惑、排斥甚至恐懼的感覺。史蒂文斯先生是一位恪盡職守的英國老管家,他受教育程度不高,終身未婚,年齡較長,極端保守和固執(zhí),所以他對新文化的適應能力是比較差的。史蒂文斯具有典型的集體主義傾向,他堅持認為被上司認可是維護自尊的關鍵,所以文化適應性差導致他無法在與美國雇主相處的過程中如魚得水,這又導致了他覺得自己丟了面子,失去了作為管家的尊嚴,更加難以適應新文化,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huán)。
1)懷舊情結
旅行一開始史蒂文斯就沉湎在對于過去的懷念中,去西部旅行穿的是一位爵士于1930年送給他的西裝,所查看的道路交通圖也是20多年之前繪制的,卻不認為這有何不妥,這是文化休克中的“自我傷感”或者是“鄉(xiāng)愁”現(xiàn)象;面對休假旅行的建議,他卻沒能領會雇主的一番美意,反而在心里嗔怪雇主不了解英格蘭習俗。這是文化休克中“氣惱”、“怨恨他人不理解”現(xiàn)象,還有隱隱的文化優(yōu)越感作祟。
2)對調侃和打趣的不適應
比較典型的一個例子是,當史蒂文斯詢問是否允許客人攜眷出席,法拉戴先生回應道:“史蒂文斯,也許你可以盡量別讓她打擾我們:也許你可以將她帶出去,到摩根農(nóng)場四周隨便哪一間牛棚那兒去。你就在那些干草堆里招待她吧!她或許與你恰好可以配對呢!”這里他只是用逗趣的方式試圖拉近與雇員的距離,史蒂文斯卻會錯了意:“這是極為令人難堪的場面,達林頓勛爵是從沒有置任何一位雇員于這樣的境地的……你肯定也理解這樣的場面對我來說又是多么的不自在?!边@是文化休克中的“情緒沮喪”、“心情沉悶”現(xiàn)象。究其原因,可以歸結到不同語境文化下的圈內圈外劃分中。英國人屬于相對的高語境文化,認為“圈內圈外”有別,不愿同陌生人交往,對不熟悉的人漠不關心;美國人則屬于低語境文化,他們“圈內外靈活”,善于交際,性格外向。
小結:
作為后殖民文學的代表作,《長日留痕》中體現(xiàn)了20世紀50年代英國文化與美國文化的沖突,傾注了作者對于這兩種文化的理解。本文重點分析了全書中的英美跨文化交流片段,以文化休克、高低語境等理論分析了背后的成因,沖突與融合是跨文化交流中的兩大主題,石黑一雄以生花妙筆再現(xiàn)了文化沖突,也試圖達成兩種文化的融合。小說結尾處史蒂文斯終于意識到過度懷舊是不對的,要以積極的姿態(tài)投入生活,并嘗試著以美國人的方式與陌生人溝通,跨文化交流同樣需要這樣的認知與姿態(tài)。
參考文獻:
[1]潘一禾.《西方文學中的跨文化交流》.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
[2]張德明.《世界文學史》.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
[3]張隆溪.《走出文化的封閉圈》.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4.
[4]劉元俠.《從陌生誤解走向互相認同》.《山東外語教學》.2006.
[5]丁紓寒.《帝國遺民的悲愴與救贖》.《浙江社會科學》.2013.12.
[6]馮玉堯.《論長日留痕中英日文化并存現(xiàn)象》.
[7]金萬峰.《論石黑一雄長日留痕的時代互文性》.《日本研究》.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