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慶明 黃福才 鮑明霞
經椎旁肌間隙入路結合傷椎置釘治療胸腰椎骨折的應用
羅慶明 黃福才 鮑明霞
目的探討經椎旁肌間隙入路結合傷椎置釘治療胸腰椎骨折的應用效果。方法 52例無神經損傷的胸腰椎骨折患者, 依據(jù)治療措施不同隨機分為對照組(22例, 傳統(tǒng)開放入路)和觀察組(30例,經椎旁肌間隙入路結合傷椎置釘), 觀察對比兩組治療效果。結果 觀察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均優(yōu)于對照組, 觀察組胸腰椎骨折患者傷椎Cobb角糾正率和腰背痛視覺模擬評分(VAS評分)均優(yōu)于對照組, 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經椎旁肌間隙入路結合傷椎置釘治療胸腰椎骨折的應用效果明顯, 并發(fā)癥少,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經椎旁肌間隙入路;傷椎置釘;胸腰椎骨折
胸腰椎骨折是骨外科常見的骨折類型, 手術治療是常用的治療方式[1]。傳統(tǒng)的入路是在雙側棘突和椎板上進行廣泛的剝離, 對椎旁肌進行顯露, 但是大范圍的椎旁肌剝離和牽拉會造成椎旁肌缺血性壞死和失去神經支配, 出現(xiàn)一系列的并發(fā)癥[2]。本研究通過對本院收治的無神經損傷的胸腰椎骨折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分析, 擬分析胸腰椎骨折患者治療方法,現(xiàn)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對本院2013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無神經損傷的胸腰椎骨折52例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 依據(jù)治療措施不同進行臨床分組, 隨機分為對照組22例, 其中男14例, 女8例, 年齡19~57歲, 平均年齡(42.3±8.5)歲,采用傳統(tǒng)開放入路治療, 骨折類型:壓縮型骨折12例, 爆裂型骨折10例。損傷部位:T116例, T128例, L14例, L24例。受傷原因:交通事故傷15例, 高空跌落5例, 重物擊打傷2例。觀察組30例, 其中男18例, 女12例, 年齡20~59歲,平均年齡(44.1±8.9)歲, 采用經椎旁肌間隙入路結合傷椎置釘治療, 骨折類型:壓縮型骨折15例, 爆裂型骨折15例。損傷部位:T1110例, T1211例, L14例, L25例。受傷原因:交通事故傷19例, 高空跌落7例, 重物擊打傷4例。兩組胸腰椎骨折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開放入路, 做長度為10 cm的后正中縱形切口, 沿著雙側骨性棘突和椎板旁進行椎旁肌的剝離, 橫向要達到關節(jié)突關節(jié), 放置螺釘和對殘腔進行評估,術后放置引流, 對肌間隙筋膜和皮膚進行縫合。
觀察組采用經椎旁肌間隙入路結合傷椎置釘治療, 患者采取后俯臥位, 通過C型臂X線機進行正側位透視, 對胸腰椎損傷節(jié)段進行確認, 觀察傷椎、相鄰上下椎、雙側椎弓根的位置。將椎弓根體表位置連成一條橫線, 對放置椎弓根螺釘?shù)奈恢眠M行確認。做長度約為10 cm后正中縱形切口。于皮膚和深筋膜之間向兩側方向分離, 探尋雙側的多裂肌和最長肌肌間隙。鈍性分離肌間隙, 充分對關節(jié)突關節(jié)進行暴露。進行椎弓根釘棒系統(tǒng)內固定并且撐開復位。釘棒系統(tǒng)固定完畢之后通過吸引器對滲血和滲出液進行吸收, 將牽開器撤除,促使椎旁肌肉恢復生理解剖位置。從創(chuàng)口的底部向術野殘腔內注入生理鹽水, 直到生理鹽水到達骶棘肌筋膜平面, 對注入生理鹽水量進行記錄, 從而對切口內殘腔大小進行評估。清創(chuàng)并且將生理鹽水吸出, 放置引流條, 對肌間隙筋膜和皮膚進行縫合。
1.3 觀察指標 ①觀察兩組胸腰椎骨折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情況。②觀察兩組胸腰椎骨折患者傷椎Cobb角糾正率和腰背痛VAS評分情況。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 標準差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胸腰椎骨折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情況 觀察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均低于對照組, 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胸腰椎骨折患者傷椎Cobb角糾正率和腰背痛VAS評分情況 觀察組胸腰椎骨折患者傷椎Cobb角糾正率和腰背痛VAS評分均優(yōu)于對照組, 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胸腰椎骨折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情況比較
表1 兩組胸腰椎骨折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情況比較
注:兩組比較, P<0.05
組別例數(shù)手術時間(min)術中出血量(ml)術后引流量(ml)對照組2276.9±10.9320.9±30.4208.4±40.2觀察組3058.6±11.2 70.8±16.8 79.6±25.2 t 5.8937.9314.18 P<0.05<0.05<0.05
表2 兩組胸腰椎骨折患者傷椎Cobb角糾正率和腰背痛VAS評分情況比較
表2 兩組胸腰椎骨折患者傷椎Cobb角糾正率和腰背痛VAS評分情況比較
注:兩組比較, P<0.05
組別例數(shù)傷椎Cobb角糾正率(%)腰背痛VAS評分(分)對照組2286.5±1.81.6±0.6觀察組3089.6±2.40.7±0.4 t 5.096.49 P<0.05<0.05
胸腰椎活動度大, 具有胸椎后曲和腰椎前曲兩個生理彎曲, 椎體基本排列呈現(xiàn)一條直線, 在受到外力作用時, 緩沖作用較小, 容易造成損傷。胸腰椎具有特殊的解剖和生物力學特點, 容易造成胸腰椎骨折, 屬于脊柱常見的骨折類型。傳統(tǒng)手術入路容易造成術后頑固性腰背部疼痛, 主要是由于術后椎旁肌肉軟組織廣泛的剝離和牽拉, 同時還可能造成椎旁肌神經源性改變和肌源性改變[3]。有資料顯示[4], 牽開器對于肌肉壓力過大和持續(xù)的作用造成椎旁肌肉缺血和緊張,從而對椎旁肌肉和軟組織造成炎性損傷, 導致術后腰背部肌肉萎縮、無力和疼痛。椎旁間隙入路可以避免對于椎旁肌的剝離, 對多裂肌在棘突上的起點進行保留, 最大程度的保護多裂肌深層面的神經支配, 減少了多裂肌去神經化改變, 充分的保留了棘突等大部分脊柱后柱結構的完整性, 有效的保護了椎旁肌正常的生理特性, 降低了術后腰背痛的發(fā)生率[5]。經過椎旁肌間隙入路可以直接到達進釘點, 不需要過大的牽拉力來維持術野, 避免了對肌肉的直接損傷和血管神經的壓迫[6]。傳統(tǒng)的后入路短節(jié)段內固定只是將4根椎弓根螺釘置入和傷椎相鄰的上下椎體進行固定, 而不是對傷椎置入椎弓根螺釘進行固定, 容易發(fā)生螺釘松動、斷裂和傷椎復位丟失等并發(fā)癥[7,8]。經椎旁肌間隙入路結合傷椎置釘固定時在傷椎置入椎弓根螺釘, 有效的加強了固定節(jié)段的穩(wěn)定性, 采用三椎體六螺釘內固定的方法, 在傳統(tǒng)4釘?shù)幕A上增加了2個椎弓根螺釘, 獲得更好的生物力學穩(wěn)定性。有資料顯示[9,10], 經椎旁肌間隙入路結合傷椎置釘固定治療可以有效的穩(wěn)定傷椎, 協(xié)助復位傷椎的高度, 糾正后凸畸形和椎管占位。另外避免了對于椎旁肌的剝離, 大大的增強了椎旁肌對于腰椎穩(wěn)定性的保護作用, 減少了椎旁軟組織機械性的壓迫, 不易損傷腰神經后支和腰動脈背側支, 防止骶棘肌失神經性萎縮, 減少了瘢痕的形成和腰背痛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本研究通過分析本院2013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無神經損傷的胸腰椎骨折52例患者的臨床資料, 依據(jù)治療措施不同進行臨床分組, 隨機分為對照組(22例)和觀察組(30例)。結果表明經椎旁肌間隙入路結合傷椎置釘治療胸腰椎骨折雖操作上要求較高, 但手術時間較短, 且觀察組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均優(yōu)于對照組, 觀察組胸腰椎骨折患者傷椎Cobb角糾正率和腰背痛VAS評分均優(yōu)于對照組, 提示經椎旁肌間隙入路結合傷椎置釘治療胸腰椎骨折的應用效果明顯, 并發(fā)癥少,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李玉茂, 王劍火, 林奇益.椎旁肌間隙入路與傳統(tǒng)后入路在胸腰椎骨折后路手術中的比較.頸腰痛雜志, 2012, 33(5):340-344.
[2] 楊洪宇, 歐云生, 權正學, 等.比較經椎旁肌間隙入路與傳統(tǒng)開放入路置入椎弓根螺釘治療胸腰椎骨折的療效.中國現(xiàn)代醫(yī)學雜志, 2011, 21(27):3421-3424.
[3] 董伊隆, 彭茂秀, 黃益獎, 等.經椎旁肌間隙入路短節(jié)段結合傷椎固定治療胸腰椎骨折.中國骨傷, 2012, 25(10):834-837.
[4] 張文捷, 張 亮, 趙春明.經椎旁肌間隙入路治療胸腰椎骨折.脊柱外科雜志, 2011, 9(2):98-101.
[5] 張建光, 賴必華, 潘俊暉, 等.經椎旁肌間隙入路椎弓根內固定不植骨治療胸腰椎骨折臨床療效分析.中國骨傷, 2012, 25(12):984-987.
[6] 何少奇, 戴鳴海, 黃益獎, 等.椎旁肌間隙人路經傷椎強化內固定治療老年胸腰椎骨折.中國骨傷, 2012, 25(12):997-1001.
[7] 韋盛, 李興艷, 程浩, 等.經椎旁肌間隙與后正中入路治療113例胸腰椎骨折的對比研究.骨科, 2014, 5(3):136-139.
[8] 鄭江, 李開南, 劉莉, 等.腰椎后路經皮微創(chuàng)與傳統(tǒng)開放手術影響豎脊肌形態(tài)學改變的比較.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 2010, 14(39):7307-7310.
[9] 黎慶初, 尹剛輝, 張忠民, 等.微創(chuàng)Wiltse入路與傳統(tǒng)后正中入路手術治療雙節(jié)段腰椎管狹窄癥的療效比較.中國脊柱脊髓雜志, 2012, 22(9):812-817.
[10] 徐希彥, 晏錚劍, 黃帆, 等.豎脊肌旁入路經椎間孔行椎管減壓的應用解剖學研究.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 2013, 27(4): 409-413.
Application of paravertebral intermuscular approach combined with injured vertebral nailing in the treatment of thoracolumbar vertebral fracture
LUO Qing-ming, HUANG Fu-cai, BAO Ming-xia.Longchuan County People’s Hospital, Heyuan 517300, China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paravertebral intermuscular approach combined with injured vertebral nailing in the treatment of thoracolumbar vertebral fracture.Methods A total of 52 thoracolumbar vertebral fracture patients were divided by different treatment measures into control group (22 cases, traditional open approach) and observation group (30 cases, paravertebral intermuscular approach combined with injured vertebral nailing).Curative effect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s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better operation time, intraoperative bleeding volume, and postoperative drainage volume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nd it also had better injured vertebral Cobb angle correct rate and lumbago and backache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score tha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Conclusion Combination of paravertebral intermuscular approach and injured vertebral nailing can provide obvious effect in treating thoracolumbar vertebral fracture with few complications.This method is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Paravertebral intermuscular approach; Injured vertebral nailing; Thoracolumbar vertebral fracture
10.14163/j.cnki.11-5547/r.2015.12.013
2014-12-04]
517300 龍川縣人民醫(y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