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軍石
25-羥維生素D與小兒單純性肥胖的關系探討
李軍石
目的 探討不同程度小兒單純性肥胖與25-羥維生素D的關系。方法 526例體檢的學齡前兒童, 根據BMI指數分為肥胖組、過重組和正常組, 利用酶聯(lián)免疫法(ELISA)對兩組受試兒童體內的25-羥維生素D含量進行檢測。結果 肥胖組患兒平均25-(OH)-D含量和充足率均顯著低于過重組和正常組, 過重組兒童平均25-(OH)-D含量和充足率均顯著低于正常組, 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所有受試者BMI指數值與維生素D含量成負相關, 相關系數r=-0.241, P<0.05。結論 肥胖兒童體內25-羥維生素D含量較低, 且與肥胖程度成反比, 建議補充適量維生素D。
25-羥維生素D; 肥胖; 小兒; 酶聯(lián)免疫法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 小兒肥胖問題也日益凸顯,有流行病學報道, 我國學齡前兒童體重超標率接近20%, 這其中, 有約1/3的兒童符合肥胖的診斷標準?,F今兒童飲食豐富, 但家長缺乏健康意識, 且兒童參加體育活動的時間較短, 這些均可以導致肥胖。肥胖是引起高血壓、高血脂和心腦血管疾病的獨立危險因素, 因此也逐漸受到學者們的關注,新近研究表明, 肥胖與體內維生素D的含量減少有關[1]。本次研究著重探討不同程度小兒單純性肥胖與25-羥維生素D的關系, 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2013年6月~2014年5月期間,于本院體檢的526例學齡前兒童, 其中男293例, 女233例, 年齡5~7歲, 平均年齡(6.4±0.6)歲。根據受試者的身體質量指數[BMI=體重(kg)/身高2(m2)], 參考2009年推出的《中國0~18歲兒童青少年體塊指數的生長曲線》中對超重和肥胖的定義[2], 將526例兒童分為肥胖組、過重組和正常組。其中肥胖組59例, 平均BMI(25.6±0.4)kg/m2, 過重組107例, 平均BMI(19.8±0.6)kg/m2, 正常組360例, 平均BMI(15.2±0.5)kg/m2。排除標準:①近1年內系統(tǒng)服用過維生素D或近2周內連續(xù)服用過維生素D者;②遺傳性、代謝性、內分泌性肥胖者;③有重要器官功能障礙, 如肝衰竭、腎衰竭者;④腫瘤患者。
1.2 研究方法 所有受試者于清晨空腹采肘正中靜脈血3 ml, 3000 r/min離心5 min, 取上層血清1 ml作為檢測標本, 利用ELISA檢測標本中25-(OH)-維生素D的含量, 試劑盒由北京冬歌博業(y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
判定標準:根據標本中25-羥維生素D含量分為:①缺乏:≤20 ng/ml;②不足:21~30 ng/ml;③:充足:≥31 ng/ml。充足率=充足例數/該組總例數×100%。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軟件對所有實驗所得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組間比較用F檢驗, 對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 相關性檢驗采用Spearman相關分析, 取α=0.05作為檢驗水準。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三組受試者血清中25-羥維生素D含量結果 肥胖組患兒平均25-(OH)-D含量顯著低于過重組和正常組(P<0.05),且25-羥維生素D的充足率也僅為18.64%, 顯著低于另外兩組(P<0.05);過重組兒童平均25-(OH)-D含量和充足率均顯著低于正常組(P<0.05)。見表1。
2.2 維生素D含量與身體質量指數(BMI)之間的聯(lián)系 利用Spearman相關性分析對所有受試者BMI和維生素D含量進行分析發(fā)現, BMI值與維生素D含量成負相關, 相關系數r=-0.241, P<0.05。
表1 三組受試者血清中25-羥維生素D含量結果[ x-±s, n(%)]
兒童維生素D缺乏近年來逐漸受到國內外學者的重視,目前對于維生素D的認識, 已經不僅僅是一種維生素, 而是可以調節(jié)體內鈣代謝和骨生長的一種激素類物質, 而新近研究表明維生素D缺乏會導致體內代謝過程發(fā)生紊亂, 對于兒童還會導致肥胖。而英國的一項研究表明, 肥胖也會導致體內維生素D含量不足, 兩者之間互成因果[3]。
本次研究旨在探討不同程度的肥胖是否與體內維生素D的含量有關, 本次研究選取2013年6月~2014年5月期間,于本院體檢的526例學齡前兒童作為研究對象, 各個月份體檢的受試者例數較為均衡, 故不存在季節(jié)性偏倚和選擇性偏倚。從研究結果中可以看出, 隨著體重的增加, 兒童體內維生素D的含量也隨之減少, 這一趨勢與Miriam[4]的研究結果相似。在59例肥胖組兒童中有28例維生素D缺乏, 占到了47.46%, 而360例正常組兒童中, 只有34例維生素D缺乏,占9.44%, 兩者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于正常組中維生素D缺乏的兒童和肥胖組中維生素D正常的兒童, 在對其家長的隨訪中發(fā)現, 參加戶外活動較少、進食乳制品較多是兒童維生素D缺乏的最可能的原因。
維生素D缺乏導致兒童肥胖可能是因為維生素D可以對前脂肪細胞向成熟脂肪細胞轉化的過程進行抑制, 脂肪細胞表面有維生素D受體, 現有研究已經證實, 這種受體在脂肪細胞的代謝過程中起到一定作用, 但具體作用尚不明了。而Rodríguez[5]的研究則認為, 維生素D含量降低后, 體內甲狀旁腺激素(PTH)分泌增加, PTH使大量的鈣離子涌入脂肪細胞內, 刺激了脂肪細胞的生長, 所以導致肥胖。身體質量指數(BMI)是判斷是否肥胖最簡單易行的指標之一, 本次研究分析了所有受試者BMI指數與維生素D含量的關系, 結果發(fā)現, BMI與維生素D含量成負相關, 這說明可以利用BMI指數初步估測兒童的維生素D含量, 但仍需大樣本支持結論。
綜上所述, 肥胖兒童體內25-羥維生素D含量較低, 且與肥胖程度成反比, 建議補充適量維生素D。
[1] 楊蓉, 包玉倩.維生素D與肥胖的研究進展.上海醫(yī)學, 2011(11): 893-896.
[2] 李輝, 季成葉, 宗向南, 等.中國0~18歲兒童青少年體塊指數的生長曲線.中華兒科雜志, 2009, 47(7):493-498.
[3] Vimaleswaran KS, Berry DJ, Lu C, et al.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obesity and vitamin D status: bi-directional Mendelian randomization analysis of multiple cohorts.PLoS Med, 2013, 10(2):e1001383.
[4] Miriam Blum, Gregory Dolnikowski, Elias Seyoum, et al.Vitamin D 3 in fat tissue.Endocrine, 2008, 33(1):1288-1291.
[5] Rodríguez-Rodríguez E, Navia-Lombán B, López-Sobaler A M, et al.Associations between abdominal fat and body mass index on vitamin D status in a group of Spanish sch00lchildren.Europe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2010, 64(5):2003-2006.
10.14163/j.cnki.11-5547/r.2015.05.089
2014-11-12]
154000 黑龍江省佳木斯婦幼保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