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明容
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合并心力衰竭的護理效果觀察
黃明容
目的觀察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合并心力衰竭的臨床護理效果。方法 120例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 根據1:1的比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各60例, 對照組予以常規(guī)護理, 觀察組則從疾病的早期評估、心理護理和飲食指導等各方面予以綜合護理干預, 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護理效果。結果 兩組患者經過護理干預后心肺功能和生活質量均得到了改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但觀察組患者改善的情況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 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進行綜合護理干預的臨床效果顯著, 值得推廣應用。
慢性肺源性心臟?。恍牧λソ?;常規(guī)護理;綜合護理
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在臨床上簡稱肺心病, 還可稱為慢性阻塞性肺氣腫性心臟病, 是老年群體中較為常見的一種慢性疾病。該病病情復雜多變、易復發(fā), 且病程較長、臨床癥狀比較嚴重。慢性肺源性心臟病面對特殊的老年群體, 患者們由于自身抵抗力低下、營養(yǎng)缺乏, 容易合并感染, 嚴重者可能合并心力衰竭, 從而導致病情進一步惡化, 如果不及時搶救將直接造成患者死亡[1]。本文通過對本院120例肺源性心臟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分別進行常規(guī)和綜合護理的效果比較, 旨在進一步探討該疾病的最佳護理方案, 從而為臨床和護理所用?,F將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心內科在2012年7月~2013年12月期間收治的120例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 所有患者均符合該病的臨床診斷標準。按照1:1比例隨機分為觀察組60例, 其中男38例、女22例, 年齡45~82歲, 平均年齡(61.45±4.62)歲;病程3~10年, 平均病程(6.21±1.12)年;對照組60例, 其中男35例、女25例, 年齡48~85歲, 平均年齡(64.28±3.01)歲;病程4~12年, 平均病程(7.09±1.34)年;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干預方法
1.2.1 對照組按心內科常規(guī)護理方法進行干預:協(xié)助患者辦理入院手續(xù)、安排床位和安置舒適體位, 心力衰竭患者多取半臥位或端坐位休息, 測量血壓、脈搏、呼吸等生命體征,患者病情較重者予以24 h心電監(jiān)護及低流量給氧, 同時嚴密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 如出現異常及時通知醫(yī)生并協(xié)助處理。
1.2.2 觀察組患者予以綜合護理干預, 具體的干預方法包括:①預防心力衰竭:在患者確診有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時應嚴密評估其心臟功能, 早期發(fā)現心力衰竭預兆。護理人員應熟練掌握臨床上發(fā)生心力衰竭的前期癥狀, 尤其當患者突發(fā)胸悶、心悸、嚴重呼吸困難, 呼吸過速>38次/min、心率加快>100次/min時, 應高度警惕, 同時通知醫(yī)生配合處理[2]。②心力衰竭的護理:當發(fā)生心力衰竭時, 立即協(xié)助患者取端坐位, 保持病室安靜、給予24 h心電監(jiān)護及氧療, 做好夜間巡視和護理記錄, 同時嚴格按照醫(yī)囑予以靜脈輸液、給氧、抗感染等對癥處理, 期間應特別注意控制心力衰竭患者的輸液速度, 以防輸液過快發(fā)生肺水腫的情況[2];嚴格遵循臨床上見尿補鉀的治療原則。③并發(fā)癥護理:肺源性心臟病患者抵抗力低下, 除了易合并心力衰竭外, 還有呼吸道和消化道系統(tǒng)方面的合并癥, 護理人員須隨時保持患者呼吸道的清潔和暢通, 注意其有無惡心、嘔吐等異常表現, 最重要的是保持患者臥床期間病室環(huán)境和患者自身的清潔衛(wèi)生, 預防感染。④心理護理:肺源性心臟病患者因病程較長, 病情復雜多變,尤其合并心力衰竭發(fā)作時, 常感覺恐懼、無助甚至絕望, 護理人員應做好其心理疏導工作, 鼓勵患者保持樂觀心態(tài), 積極配合治療。⑤飲食指導:肺源性心臟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由于長期呼吸困難, 一般均沒有良好的食欲, 護理人員應為患者安排科學合理的高熱量流食或半流食, 鼓勵其多進食蔬菜水果, 保持大便通暢。
1.3 觀察指標 ①對比兩組患者干預前后心肺功能的改善情況。②按照明尼蘇達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標準統(tǒng)一進行評分, 觀察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改善情況[3]。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對兩組患者進行護理干預后, 其一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左室射血分數及6 min步行距離(6MWD)三項心肺功能指標均有所改善(P<0.05), 但觀察組患者改善的程度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 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心肺功能改善情況的對比
表1 兩組患者心肺功能改善情況的對比
注:與入院時比較,aP<0.05;與對照組比較,bP<0.05
觀察指標對照組(n=60)觀察組(n=60)入院時干預后入院時干預后FEV1(%) 43.9±5.2 51.4±5.1a 44.2±5.7 57.8±4.8ab左室射血分數(%) 40.9±7.4 50.7±6.8a 41.4±7.1 62.4±5.8ab6MWD(m)187.9±9.2194.3±8.9a188.3±8.8205.9±9.3ab
2.2 觀察組患者經綜合護理干預后, 其生活質量評分明顯
低于對照組, 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改善情況的對
表2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改善情況的對
注:兩組比較, P<0.05
組別例數明尼蘇達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入院時干預后對照組6060.3±9.447.5±7.9觀察組6059.8±8.937.2±5.2
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常由老年慢性支氣管炎、慢性阻塞性肺氣腫發(fā)展而來。近年來, 隨著經濟的日益發(fā)展, 我國各大城市的環(huán)境污染問題愈演愈烈, 加之吸煙群體的增加, 尤其低齡吸煙者的出現, 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的發(fā)病率呈現直線上升的趨勢。作為一種復雜多變的病種, 且主要面對較為特殊的老年群體, 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的臨床治療主要以綜合治療為主。除了臨床常規(guī)的藥物及輸液治療外, 護理人員這類群體也可以發(fā)揮重要作用。護理人員可以通過護理干預的形式在對肺源性心臟病患者的病情評估、配合心力衰竭搶救、并發(fā)癥護理、心理護理及飲食指導方面給予加強, 降低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合并心力衰竭的發(fā)生率, 改變疾病的轉歸, 提高患者的生活和生存質量。
本研究通過對本院120例肺源性心臟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分別進行常規(guī)和綜合護理干預的效果顯示, 在慢性肺源性
心臟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治療中輔以綜合護理干預措施可以獲得良好的臨床效果, 患者的心肺功能和生活質量均能得到很好的改善。同時, 投入更好更全面的綜合護理干預對于改善目前緊張的醫(yī)療環(huán)境和醫(yī)患關系同樣大有幫助, 值得臨床廣泛推廣和應用。
[1] 鐘劍峰.加強護理在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合并心衰患者中的應用分析.中國處方藥, 2014, 12(6):129-130.
[2] 蔡麗娟.慢性肺炎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護理干預措施.醫(yī)學信息, 2013, 26(11):81-82.
[3] 薛文莉, 張承賢.綜合護理干預在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合并心力衰竭治療中的應用效果觀察.現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 2013, 22(27):3074-3075.
10.14163/j.cnki.11-5547/r.2015.13.179
2014-12-18]
402560 重慶市銅梁區(qū)人民醫(y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