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劍波 胡俊波 余紹師 諶紅英
血漿纖維蛋白原(Fibrinogen,FBG)是血漿中含量最高的凝血因子,同時也是血漿中主要的急性時相反應蛋白,因此在感染、炎癥、創(chuàng)傷、手術、組織壞死、惡性腫瘤等多種情況下血漿FBG均呈現出不同程度的升高[1-3]。近年來,血漿FBG與惡性腫瘤之間的關系成為腫瘤學的研究熱點,本研究旨在探討血漿FBG對胃癌診斷及預后評估價值,現報告如下。
研究對象包括104例胃癌患者、75例胃良性腫瘤患者、83例健康體檢者,其中胃癌與胃良性腫瘤均經病理檢查確診,均為首次入院接受治療,并排除合并導致血漿FBG升高的其他情況如組織壞死、炎癥、糖尿病、雌激素治療、妊娠等。104例胃癌患者:男性57例,女性47例;年齡42~69歲,平均(53±5)歲;TNM分期包括Ⅲ期73例、Ⅳ期31例;腫瘤細胞分化程度包括低分化45例、中分化39例、高分化20例。75例胃良性腫瘤患者:胃平滑肌瘤32例、胃腺肌瘤24例、其他19例;男性43例,女性32例;年齡40~69歲,平均(52±5)歲。83例健康體檢者:男性46例、女性37例,年齡44~71歲、平均(55±6)歲。三組研究對象性別、年齡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血漿FBG檢測
抽取研究對象靜脈血1.8 mL,置于含0.2 mL 109 mmol/L枸櫞酸鈉的抗凝管中,3 000 rpm離心10 min分離血漿,取血漿在Sysmex CA1500全自動凝血分析儀上進行血漿FBG檢測,其方法為克勞斯法,試劑由德國SIMENS公司生產。不同組研究對象檢測血漿FBG的時機要求不同,胃癌組研究對象在兩個時間點進行血漿FBG檢測,一個時間點是首次化療前第1 d,另外一個時間點是末次化療結束后次日。胃良性腫瘤組患者在治療前進行血漿FBG檢測即可,健康體檢組研究對象則在體檢當日進行血漿FBG檢測。
2.胃癌患者的化療方案及分組標準
本研究104例胃癌患者接受的化療方案有DCF方案(多西紫杉醇+順鉑+氟尿嘧啶)、ILF方案 (伊立替康+醛氫葉酸+氟尿嘧啶)、EOF方案(表柔比星+奧沙利鉑+氟尿嘧啶)等。
根據化療前后血漿FBG下降幅度將胃癌組研究對象分為3個亞組:A組患者25例,血漿FBG下降幅度<0.5 g/L;B組患者49例,血漿FBG下降幅度為0.5~1.0 g/L;C組患者30例,血漿FBG下降幅度>1.0 g/L。
采用《實體瘤的療效評價標準》1.1版[4-5]進行化療近期療效評價,將其分為完全緩解、部分緩解、腫瘤穩(wěn)定、腫瘤進展。
胃癌組、胃良性腫瘤組、健康體檢組血漿FBG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H=6.5357,P=0.0344),胃癌組血漿FBG顯著高于胃良性腫瘤組、健康體檢組(q分別為5.3059、5.6930,P分別為0.0429、0.0395),胃良性腫瘤組與健康體檢組血漿FBG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q=1.3477,P=0.6792),見表1。
表1 三組研究對象血漿FBG水平的比較 (±s)
表1 三組研究對象血漿FBG水平的比較 (±s)
組別 患者數(例) 血漿FBG(g/L)胃癌組 104 4.42±1.05胃良性腫瘤組 75 2.57±0.84健康體檢組 83 2.49±0.80
血漿FBG診斷胃癌的ROC曲線下面積(AUC)為0.759(95%CI 0.627-0.830)、最佳 cut-off值為 4.17 g/L,得到血漿FBG診斷胃癌的靈敏度、特異度、陽性似然比、陰性似然比、診斷準確度分別為 72.12%、80.38%、70.75%、81.41%、77.10%。見圖1、表2。
圖1 血漿FBG診斷胃癌的ROC曲線分析
表2 血漿FBG診斷胃癌的臨床價值分析 (n)
A組、B組、C組間化療近期療效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10.1031,P=0.0068),C組患者化療近期療效顯著優(yōu)于B組(t=1.7467,P=0.0403),B組患者化療近期療效顯著優(yōu)于A組(t=2.0311,P=0.0211),見表 3。
表3 胃癌患者三個亞組化療近期療效的比較 [n(%)]
胃癌是目前臨床上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在我國的發(fā)生率僅次于肺癌居第2位[5]。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社會老齡化發(fā)展形勢更加明顯,胃癌發(fā)病率逐漸提高,成為目前我國較嚴重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在這種情況下,探索既可以診斷胃癌,又可以評估其預后的標志物成為胃癌研究的重要方向[6]。
FBG,又稱為凝血因子Ⅰ,在血液凝固過程中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既往臨床上血漿FBG主要用于血栓形成性疾病、出血性疾病的診斷,并用于溶栓治療的監(jiān)測。隨著研究的深入,血漿FBG與惡性腫瘤之間的關系成為當前的研究熱點。諸多研究認為惡性腫瘤患者血漿含有高濃度的FBG,但是其機制尚未完全明確,可能與惡性腫瘤細胞進入血液循環(huán)后激活血小板,而血小板內A顆粒含有高濃度FBG釋放入血等因素密切相關[7-8]。
在本研究中,我們先分析胃癌患者、胃良性腫瘤患者、健康體檢者等三組研究對象的血漿FBG水平,結果顯示胃癌患者血漿FBG水平顯著高于胃良性腫瘤患者與健康體檢者(P<0.05),這說明血漿FBG對鑒別胃癌與胃良性腫瘤有一定的價值。進一步ROC曲線分析顯示,血漿FBG診斷胃癌的AUC為0.759(95%CI 0.627-0.830),最佳cut-off值為4.17 g/L,其靈敏度、特異度分別為72.12%、80.38%,該結果與趙錦華等[9]報道有一定的區(qū)別。分析其原因,由于我科為腫瘤內科,臨床工作中多采用化療對胃癌患者進行治療,因此收治的多為TNM分期較晚且喪失手術機會的胃癌患者。而另一方面,惡性腫瘤患者血漿FBG水平與其TNM分期呈正相關[10],由于本研究胃癌組患者TNM分期為Ⅲ~Ⅳ期,即說明本研究胃癌組患者血漿FBG水平不能代表胃癌患者的整體平均水平,這應該就是兩個研究結論存在差別的原因所在。
在進一步研究中,我們將胃癌組分為3個亞組,A組、B組、C組患者化療前后血漿FBG下降幅度分別為<0.5 g/L、0.5~1.0 g/L、>1.0 g/L,在化療結束后采用《實體瘤的療效評價標準》1.1版進行療效評價,結果顯示C組患者的化療近期療效最佳,B組次之,A組最差。由此可見,化療前后血漿FBG檢測有助于預測胃癌的化療近期療效,但是其具體機制還有待我們進一步研究。
1 喻曉潔,張一清,竺鵬飛.宮頸癌手術前后血漿纖維蛋白原和D-二聚體水平變化.中國婦幼保健,2013,28(3):418-420.
2 劉彥潔,楊慧君,蔡世潔,等.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纖維蛋白原狀態(tài)與預后的相關性探討.臨床肺科雜志,2014,19(2):326-328.
3 汪曉東,劉丹,呂東昊,等.結直腸癌血清纖維蛋白原和炎性介質、腫瘤標志物的術前診斷價值.腫瘤防治研究,2010,37(5):566-569.
4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wèi)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胃癌規(guī)范化診療指南(試行).中國醫(yī)學前沿雜志(電子版),2013,6(8):56-63.
5 賴少清,鞠鳳環(huán),賀舜,等.902例胃癌臨床流行病學特征分析.中國腫瘤,2011,20(7):506-508.
6 高鳳云,陶永明,鄭嫦娟.腫瘤標志物聯(lián)合檢測在胃癌診斷及預后評估中的價值.腫瘤研究與臨床,2014,26(3):183-186.
7 劉瑜,林曉銘,池闖.食管癌患者纖維蛋白原與D-二聚體檢測的臨床意義.醫(yī)學研究雜志,2012,41(12):92-95.
8 楊芳,嚴芝強,祝麗麗,等.纖維蛋白原β-455G/A基因多態(tài)性與大腸癌的相關性研究.醫(yī)學研究生學報,2013,26(10):1064-1067.
9 趙錦華,郭長青.血漿纖維蛋白原水平在胃癌診斷中的臨床意義.醫(yī)學與哲學,2014,35(4):68-70.
10 嚴芝強,楊芳,王黔,等.纖維蛋白原β鏈啟動子區(qū)域-455單核甘酸多態(tài)性與胃癌的相關性.貴陽醫(yī)學院學報,2014,39(3):328-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