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青山
學生考試完畢后(無論是怎樣的考試),教師總是要利用相應的時間組織學生進行有效點評,以此累積經驗,吸取教訓。但這里所說的點評決不是講解試卷,也不是照題核對答案,更不是點評試卷,而是考后學業(yè)情況診斷,是引導學生對錯題的有效反思,是引領學生尋找杜絕錯誤的辦法……
一、命名“試后學生學業(yè)情況點評”的緣由
(1)為什么在學生的試后課上不說“試卷”點評?
因為試卷是測量工具,如果說對“試卷”點評,其實就是對出卷人所出試卷質量(設計測量工具質量)進行點評。對出卷人所出試卷質量(設計測量工具質量)進行點評,主要是看遵循課標所抽取樣本的信度(測量結果的穩(wěn)定程度)、效度(一個測驗或量表實際能測出其所要測量的特性程度)、難度與區(qū)分度(衡量測量題目的兩個重要指標)等……而在學生試后的課上,主要是通過學生對卷面回答的情況,來有效剖析學生對學業(yè)知識掌握、理解、運用的如何……所以,在學生的試后課上不說試卷點評,而說成學業(yè)情況點評較為恰當。
(2)為什么在學生試后課上用“點”而不用“講”?主要是突出教師在課上的指點、點撥、點化作用,即“場外”教練作用,而“場上”具體操作均由學生進行。一旦用“講”,就意味著教師的包攬與替代。像過去的每次試后,多數是老師拿試卷與學生核對一次答案或重講一番,此時的學生只能是聽客與看客了,學生根本沒形成對卷面出現問題的反思習慣……所以,在學生試后的課上用“點”而不用“講”,起碼能提醒教師在試后的課上應作為的方式是“點”而不是“講”。
二、點評的目的
要做到:點出智慧,評出希望,達到點石成金的目的。
1.“點”的具體目的
(1)對易混知識未弄清的學生要點透癥結;(2)對審題或動筆易馬虎的學生要點穿弱點;(3)對知識或形成相應能力累積不夠的學生要點到要害;(4)對基礎不佳且又懶于記憶的學生要點中痛處;(5)對因問題難度較高而束手無策的學生要點通思路; ? ? ?(6)對畏懼某類問題的學生要點燃自信; ? ?(7)對學科厭煩的學生要點擊情感點擊趣味;(8)對問題理解不透、知識掌握不牢的學生要點出關鍵;(9)對卷面混亂、字跡不清的學生要點醒陋習;(10)對不愿反思錯題原因的學生要點破危機……
所以,“點”是教師在試后課上對學生學業(yè)存在問題的針對性剖析。是水平的標志!是能力的體現!是大師所為!而“講”與此相比,何止是遜色,簡直是迂腐……
2.“評”的目的
評出希望,評出動力,評出上進。在評中讓差生感受到無限的鼓舞與鞭策;在評中讓中等生體驗到振奮與震撼;在評中讓優(yōu)等生領悟到榮耀與責任。
其實,“點”與“評”是分不開的,常常是點中帶評、評中有點。但點評的真正目的要達到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給人頓開茅塞、頓生靈性、頓悟其道、頓覺通透、頓感開化、頓顯奇效、頓有思路、頓然明了之感。
三、點評的前期準備
1.學生方面的準備
在考完所有學科后,學生就應開始回想做錯的題,讓學生相互之間進行回憶性的議論,這是形成反思習慣的好時機;當試卷下發(fā)到學生手中時,至少要沉淀兩天,讓學生做好如下工作:
(1)明確基礎問題出錯的學生通過自糾或對學、小組互助辦法解決,明確小先生責任制,每個人都有糾錯本或紙,對應著錯題進行解答(告知學生出錯的基本問題課上不列入具體點評內容,必須養(yǎng)成自行解決的好習慣;必須告知學生糾錯本或紙是要在點評課前嚴格檢查并兌現獎懲的)……
(2)給全班學生明確任務:每個人統計結對人員的進步、踏步、退步的具體成績(老師給出全校、各班的平均分、及格率、優(yōu)秀率、低分率),最后由班級指定人員把全班的進步、踏步、退步的具體成績匯總成表;小組進行錯題統計,上交學委或班長,由他們統計后再交到老師處。
(3)告訴學生復習錯題所涉及的知識點(知識漏洞)。
(4)追查錯題的主觀或客觀原因。
(5)尋找避免出現這類錯誤的類型題與辦法。
學生的準備過程,正是學生形成試后反思習慣的過程,是不允許老師替代的過程……
2.教師方面的準備
(1)瀏覽(班多時)或查看學生試后的各題回答情況,做到失分在二分之一以上的問題熟知在心。
(2)詳細研究試題涉及的知識點、考查的能力點、課標的要求點、知識或能力的覆蓋點……
(3)對失分嚴重問題反思原因:主觀上教師的“導”存在的問題,客觀上學生的“學”存在的問題;準備與此相關的針對性訓練類型題,思考解決這類問題的有效方法。
(4)發(fā)現學生的優(yōu)秀試卷或不良試卷及典型錯例(為點評展示作準備)。
(5)準備投影(實物投影或多媒體)內容或寫在小黑板上,決定點評時間。
在上述點評的準備中,必須做到“腦中有標”,點評時要使學生在不同的錯題上,達到什么標準;“心中有數”,準備充分,做到在哪些出錯題上、哪些知識點上、哪些學生能力形成上有突破;“目中有人”,必須考慮讓“上、中、下”不同層次的學生各有所得;“口中有德”,準備好激勵或鼓舞性語言,嚴禁試后課上發(fā)泄不滿;“指中有法”,要思考試后的課上指點或點撥的具體方法,做到學生漏洞的知識補救了,易混的知識澄清了,遺忘的知識恢復了,模糊的知識清晰了,困惑的知識明確了。
四、課上點評
首先要創(chuàng)造課上氛圍,點燃情緒,使學生達到洗腦的目的:令優(yōu)等生震撼,讓中等生振奮,使后進生振作。嚴查學生自行糾錯題完成情況,并按獎懲制度兌現……
1.對比性概述
橫向上:(1)呈現全校各班本學科優(yōu)秀率、及格率、平均分、低分率(本班用不同顏色標注);(2)呈現單獨與幾個成績相近的班(或追趕的班)對比;(3)此時應借機點出為班級做出貢獻爭得榮譽的學生名字,發(fā)自內心的恰當賞識,從而激起集體榮譽感,形成積極向上的團隊精神。
縱向上:(1)本班本學科與以前名次對比(進步、退步、踏步,采用差值計算法)的顯示;(2)個人與以前自己名次對比(進步、退步、踏步,采用差值計算法);(3)投影為班級做出貢獻的學生名單及優(yōu)秀學生的優(yōu)秀試卷,并進行恰當賞識。
2.投影出錯率高的各題統計表,依此進行原因概述……
3.分述試卷中的出錯率高的試題
(1)出錯率在三分之一以下的基礎問題,是由學生自糾、對學、小組互助去解決的,課上不點評。但必須要嚴格檢查糾錯本完成情況,并兌現獎懲,這是確保低分率下降的相應做法。
(2)確定歸類后的點評試題(知識上易混的、缺漏的,審題上難辨的,思考上不周的,思路上不通的……)。
(3)呈現原題。a.解決此題涉及知識(學生完成);b.說出(尋找)答錯的原因(學生完成);c.教師或學生進行歸因總結;d.由學生試著說出解決此問題的思路;e.給出解決此類問題的具體辦法;f.隨機呈現學生典型錯例。
(4)有針對性地訓練。使用已準備好的同種類型訓練題,在上述第(3)點完成基礎上,由學生思考并動手做題。以此訓練學生:一看,審清題意;二辨,辨清此題所涉及的相關知識;三判斷,理清解決此題的思路與方法。
運用上述的點評方式,最終讓學生達到:了解的知識順暢化,掌握的知識準確化,理解的知識通透化,應用或評價的知識熟練化,感受或體驗的知識深刻化,學過的知識系統化(網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