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梅 薛潤澤
(河北工程大學建筑學院,河北 邯鄲 056038)
談史蒂芬·霍爾的中國青島文化藝術中心設計
白 梅 薛潤澤
(河北工程大學建筑學院,河北 邯鄲 056038)
對美國建筑師史蒂芬·霍爾在中國青島贏得競標的青島文化藝術中心進行了分析,對其作品在建筑的誕生、功能劃分、材料、光的形式以及中國元素的應用等方面進行了詳細的研究,為現(xiàn)代建筑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新思路。
文化藝術中心,建筑分析,中國元素
霍爾的建筑被認為是建筑現(xiàn)象學理論在當代建筑上的最充分反映?;魻枏娬{(diào)的是“場所”在建筑設計中的決定作用,這與他近期中標的中國青島藝術中心有著必然的聯(lián)系,他在此項目中充分的考慮到了場所對于此建筑的重要意義,完美的將建筑形態(tài)與人們的意識觀念結(jié)合在了一起。
1.1 項目綜述
項目位于青島市的新中心,占地面積將達到200萬m2。建筑延續(xù)了霍爾線性建筑的特點,以一條“光影長廊”串聯(lián)起四座藝術博物館?;魻柺冀K強調(diào)場所與建筑之間相互影響的重要性,因此他在場所中設計了水池和花園,讓人們在游覽建筑的同時可以感受到周圍場所景觀帶來的那份愜意。
1.2 建筑設計分析
作者的建筑形式靈感來源于青島膠州灣大橋(全世界最長的水上橋梁)的線形形態(tài),啟發(fā)整座建筑成為連接膠州灣大橋的“光影長廊”(見圖1)。
“光影長廊”的誕生正符合了霍爾所強調(diào)的建筑設計本質(zhì)在于建立觀念與形態(tài)間的有機聯(lián)系。通過分析場所所處的地理位置以及人文環(huán)境,選擇與人們?nèi)粘I钕⑾⑾嚓P的膠州灣大橋的線形形態(tài)為串聯(lián)博物館的空間形態(tài)。匯聚了特定場所的各種意義,使得建筑得以超越物質(zhì)和功能的需要,達到精神上的共鳴?;魻栍绕淦珢凼褂镁€性的空間體量來尋求意識形態(tài)與建筑形態(tài)間的關系。另一個設計概念則是和中國古典園林有關,霍爾在來到中國之后深深地被中國園林的精美所感動,他認為中國的園林完美的把建筑與場所景觀融合在了一起,這正是他在此建筑設計中所需要的。“藝術島”的設計則是對中國園林中的亭臺樓閣的現(xiàn)代主義建筑形式的詮釋,其被“光影長廊”串聯(lián)起來形成了整個建筑群體(見圖2)。
利用線形空間的可塑性,結(jié)合場所景觀,運用中國造園手法將整個建筑空間錨固在場所的同時,圍合分割出了大大小小的庭院空間,強調(diào)了平淡之中包含著精巧的形式和內(nèi)容,從而達到多空間的庭院組合以及空間的分割滲透(見圖3)。
1.2.1 概念性功能劃分
霍爾提取了兩個意向來組織整個建筑的空間形態(tài),一個是以與當?shù)厝松钕⑾⑾嚓P的膠州灣大橋為意向設計的“光影長廊”,另一個則是喚醒人們對于中國古典園林記憶的亭臺樓閣為意向的“藝術島”,兩者穿插交織形成的空間滿足了項目所要實現(xiàn)的所有功能。“光影長廊”大部分浮于景觀之上,使整個場所成為連續(xù)滲透的花園。通過建筑的升起,開創(chuàng)了一個開放的可公共進出的新的社交空間。“光影長廊”寬22 m,可以劃分為兩列展廳,形成環(huán)形連續(xù)流線。展覽性建筑對于觀展者流線的要求是單一而不重復,線性空間的選擇很好的解決了這個問題,使得觀展者不會重復選擇觀展路線(見圖4)?!八囆g島”有兩種形式,一種是方形建筑之島嶼,漂浮于自身倒影之上,另一種是景觀島,作為水院中的雕塑花園。藝術島將為劇場、表演、展覽、酒店、辦公等提供所需空間。園區(qū)內(nèi)有四座展覽館(現(xiàn)代藝術中心、美術館、群眾藝術館、視覺藝術館)。群眾藝術館位于南側(cè),起于南門,連接著群眾藝術館的則是位于項目東側(cè)的美術館。穿過美術館,則是一個可以容納2 000人的露天藝術廣場——現(xiàn)代藝術中心。視覺藝術中心與其他數(shù)字影像展覽形成了南藝術島。由于展覽空間分布在“光影長廊”上,因此各個展覽館對于所需要的展覽空間有著很高的再造性,可以隨時調(diào)整各館面積分區(qū),布局靈活(如圖5所示)。
1.2.2 建筑細節(jié)
光是建筑中最神秘最具精神性的元素?;魻栠@種對光的崇拜可以追溯到他早年在羅馬研習時每天早晨去參觀萬神廟,觀察光線如何透過彎頂照射進室內(nèi)而得來的感悟,在那里他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了來自建筑的鼓舞。在他的著作《錨》的前言中闡述了光的神奇性“沒有光,空間將有如被遺忘了般……光使空間產(chǎn)生了一種不可確定的性格,形成了人們在空間中運動時短暫的實時性體驗”。 在“光影長廊” 內(nèi),所有的畫廊都從屋頂獲得自然光線,光影長廊足夠的寬度保證了從屋頂側(cè)方投射下來的光線可以照射到畫廊的底層,避免形成光線的盲區(qū)?;魻栐诖私ㄖ袊L試了不同種光線的投射方式,群眾藝術館、美術館和現(xiàn)代藝術中心的光的形式各不相同,美輪美奐(見圖6)。
建筑材料是形成建筑語言的關鍵元素,建筑中的材料不僅可以帶給我們視覺上的感受,同時也會在觸覺上、聽覺上、嗅覺上給予我們身體的體驗。相對于現(xiàn)代建筑中大量生產(chǎn)的工業(yè)制品,霍爾則注重利用材料本身特有的觸感和質(zhì)感,善于創(chuàng)造性的使用各種材料,讓材料本身來表達自己的本質(zhì)。建筑的基本結(jié)構(gòu)采用了經(jīng)過噴砂處理的、簡單的單色船舶鋁材和著色混凝土,從而使整座建筑看上去干凈輕盈的浮在水面上。同時可以將光線截獲在材料中,使得建筑空間中獲得充足的漫反射光線。
2.1 中國元素的運用
霍爾認為此設計最終追求的是景觀與建筑的融合,這也是那些美妙的蘇州園林背后的玄機。在整體構(gòu)思上霍爾先是抓住了青島地域的標志膠州灣大橋,產(chǎn)生了線性建筑空間體量來呼應當?shù)氐奈幕厣H缓筇崛≈袊ㄖ械耐づ_樓閣為觀演建筑空間的意向,結(jié)合中國園林所獨有的場所精髓——滲透,將代表地域特色的長廊與中國元素的亭臺糅合在了一起,形成了能夠激發(fā)使用者對于地域文化以及傳統(tǒng)場所精神的“容器”。在細節(jié)處理上霍爾的設計靈感來源于傳統(tǒng)中國建筑的豐富色彩,屋檐下多彩的天花、斗拱、梁架彩繪,就像在北京頤和園中,沿長廊行走可體驗到多彩的重檐斗拱與彩繪。抬頭看去,繽紛色彩映入眼簾,因此,我們將“光影長廊”漂浮于水景之上,底部裝飾有七彩顏色,賦予中國建筑傳統(tǒng)“彩檐”以現(xiàn)代建筑語言,這也成為了一種照明方式。夜晚從下方投射的燈光會點亮這些底面,將七彩倒影映射在水中(見圖7)。
2.2 借鑒與啟發(fā)
人們對于建筑的需求不單單是對其物質(zhì)空間的需求而是更高層面的精神需求,在設計中國本土建筑時中國元素的運用,尤其在精神方面的共鳴更值得我們考慮。對于在現(xiàn)代建筑中重現(xiàn)中國元素不僅僅是中國建筑師所在探尋的道路,境外建筑師也對此樂此不疲。而史蒂芬·霍爾在此建筑中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借鑒,對于現(xiàn)代建筑來說具象的使用中國元素讓人感覺過于形式化,可以通過分析中國傳統(tǒng)建筑以及園林在更深層次方面給人們的精神感受入手,以此為整個建筑的骨架,支撐建筑的發(fā)展走向。然后再提取中國傳統(tǒng)建筑文化的細部元素運用于“骨架”之上,從而豐富完善整座建筑以及建筑場所空間。
整個建筑設計的構(gòu)思方法、構(gòu)思流程、概念起源都極具建筑師史蒂芬·霍爾的代表性。他挖掘地域環(huán)境特色,從文脈里面尋找靈感,同時融入了大量的中國傳統(tǒng)建筑元素,完美的闡釋了場所精神下的現(xiàn)代建筑的創(chuàng)作。
[1] 馮 琳.蘇州園林與斯蒂文·霍爾現(xiàn)象學建筑的聯(lián)系與啟示[D].天津:天津大學,2008.
[2] 孔亞暐,邱 明.建筑空間的知覺體驗——現(xiàn)象學與史蒂文·霍爾的建筑思想[J].山東建筑大學學報,2011(3):209-214.
[3] 劉 全.斯蒂文·霍爾與建筑現(xiàn)象學[J].中外建筑,2007(6):38-41.
[4] 梁 雪,趙春梅.斯蒂文·霍爾的建筑觀及其作品分析[J].新建筑,2006(1):102-105.
Discussion on the design of Stephen Hall’s Chinese Qingdao culture and arts center
Bai Mei Xue Runze
(CollegeofBuilding,HebeiUniversityofEngineering,Handan056038,China)
The paper analyzes Qingdao culture and arts center of American architecture Stephen Hall who wins Chinese Qingdao bidding, and studies his building works birth, functional division, materials, lights forms and Chinese elements application and so on, which has provided some new concept for modern architectural creation.
culture and arts center, architectural analysis, Chinese element
2015-06-25
白 梅(1969- ),女,教授; 薛潤澤(1989- ),男,在讀碩士
1009-6825(2015)25-0005-03
TU242.4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