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靜
摘要:一篇相對淺顯的散文,如何確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nèi)容呢?是讓學生自行閱讀,總結人物形象的特點?是“淺文深教”,引導學生探究作者的寫作意圖?還是引導學生在這個基礎上學習本文寫人的方法?本文以《我的一位國文老師》為例,試圖從文本本身特點、教材編寫意圖和學生學習特定階段三個維度確定散文閱讀的教學目標。
關鍵詞:散文閱讀教學;三個維度
中圖分類號:G42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5)05-090-1
【課堂實錄】
(一)知人論世、了解作者
(幻燈簡介“梁實秋”)
(二)整體感知、疏通文本
(此環(huán)節(jié)重在對文本的梳理,讓學生對徐老師作為“一位”獨特的、有水平的“老師”留下印象。同時對散文寫法加以指導。)
(三)合作探究、重點賞析
梁實秋(1903~1987),曾以一人之力歷時40載翻譯了莎士比亞作品全集,晚年完成百萬言著作《英國文學史》。梁實秋一生給中國文壇留下了兩千多萬字的著作,其散文集創(chuàng)造了中國現(xiàn)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紀錄。(此處著重在情感價值觀上給予學生正確的引導)
(四)拓展寫作、學生練習
師:作者把徐老師寫得活靈活現(xiàn),這其中,寫作技巧非常重要,但如果沒有發(fā)自內(nèi)心的情感,少了一個“我的”(板書),此文便不會具有觸動我們內(nèi)心最柔軟的那個地方的魔力。我們寫作時,也是一樣。
用一雙慧眼,擁一顆真心,寫一個有趣的人物的片斷,寫出感情,四五百字左右。
板書:
印象最深一位外表落魄率真
我的國文態(tài)度捍衛(wèi)母語
受益最多老師能力才華出眾
【案例反思】
1.根據(jù)文本的獨特性確定教學目標。
王榮生教授認為,散文閱讀教學,要建立學生與“這一篇”課文的鏈接。散文閱讀教學始終都在“這一篇”里。作者的人生經(jīng)驗、思想情感都熔鑄在“這一篇”里。每一篇散文都有其個性化的言說對象,有其“獨特的情感認知”。散文閱讀就是要體會其獨特的思想情感,體悟其獨抒心機的章法、個性化的表達方式、流露心扉的語句。
通過分析文本,我們發(fā)現(xiàn)作者開篇便說:“我在十八九歲的時候,遇見一位國文先生,他給我的印象最深,使我受益也最多,我至今不能忘記他?!痹诤芏喑踝x此文的人看來,“難忘”大概首先是體現(xiàn)在徐老師的相貌兇丑、習慣邋遢、喝酒罵人上,尤其是他曾狠狠罵過作者。而更多則是表現(xiàn)在徐老師對作者在語文學習上的指導,特別是在作文寫作方面,這確實是獨特的“這一個”,但這樣的理解畢竟還是膚淺了。從文本入手,以“正當防衛(wèi)”為突破,深入挖掘徐老師的性格特點,會發(fā)現(xiàn),在“邋遢”背后,隱藏著一個落魄失意的靈魂。雖然借“喝酒”澆愁,但他依然不忘作為一個老師的責任,竭盡“才華”教授學生國文,而他的“正當防衛(wèi)”,恰恰體現(xiàn)了一個“國文”老師在面對西方文化入侵時的憂心如焚的責任感。這樣,作者對于老師的情感,由恨的產(chǎn)生到恨的淡化再到愛的深化,轉換自然,水到渠成。
這種寫作模式,完全符合散文寫人作文中“轉情式”的套路。這種模式是學生寫作路上的必修式,因為用這一方式寫出的文章就是復雜的記敘,而且又是記事、抒情、記人三種文章的通用式??梢哉f,這種模式不僅在記人套路中,甚至在整個記敘、抒情套路中都屬于當家套路。在教學中,這個方面的知識和能力是需要著重強調和掌握的。
再回到文本。梁實秋先生是在年逾古稀時寫作此文的。此時回憶年少時的恩師,為什么還難以忘懷?恩師本人的性格魅力固然令他“印象最深”。但“受益最多”的,除了授業(yè),恐怕更多的還是老師面對生活不如意時體現(xiàn)出的率真與堅守的品質所給予作者的正面影響。這也是本文學習中,希望學生可以仔細揣摩與體會的“活生生的‘這一個”的個性之美;同時在“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角度上,可以給予當代高中生的正確導向。
2.根據(jù)教材的編寫意圖確定教學目標。
蘇教版選修教材《現(xiàn)代散文選讀》是按照寫人、敘事、抒情、寫景、狀物、說理六個專題編寫的。在教學中,我們往往忽視這個特點,仍然著力于思想內(nèi)容,就閱讀教閱讀。一方面高中作文教學缺少操作序列和具體內(nèi)容,另一方面,大量的閱讀文本只是作為閱讀材料使用。此文是寫人的名篇,從教學角度說,當然是寫人的不二范文。鑒于此,在設計這節(jié)課時,除了圍繞“作者為什么難以忘懷自己的老師?”這個主問題疏通課文內(nèi)容之外,筆者扣住了兩個點來作深入探討。第一是“正當防衛(wèi)”。老師上課喝醉酒罵人,怎么會成為“正當”的?還是“防衛(wèi)”?從中體味人物的性格之美。由此引入人物描寫方法的學習。作者使用了什么手法?對學生作文有怎樣的借鑒意義?在引導學生和板書設計方面,也做了一些特別的設計。為此,確定本專題的讀寫目標是:如何“識”得人物,走進記敘對象的精神視野,深度融進自我情感,抓住特征寫人,寫人的方法。
早在上一世紀四十年,葉圣陶先生在《國文教學的兩個基本觀念》一文中,就已經(jīng)明確強調的“方法”,既是從閱讀中學獲得“讀”法,也是從閱讀中學習“寫”法,不能一味著力于文章內(nèi)容的分析,而應著力于讀寫方法的獲得,這應是語文教學獨當其任的“任”。
3.從學生的學情出發(fā)確定教學目標。
梁實秋在臺灣被尊為散文一代宗師。他的文字,幽默典雅,舒徐自在,初讀淺顯,余韻卻深長,本文亦是如此。對于大部分學生而言,他們只會覺得作者對于徐老師的相貌描寫、外貌描摹十分有趣,其他方面,草草讀過,不會過多留意,更不會細細揣摩。如何引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引領他們體會人物的性格之美?從中學習作文寫法?這是我們確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nèi)容必須要考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