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中學時,家里人口多,每年的大白菜少說也有八九百斤。所以每到秋天,天氣涼了,家中買大白菜之前父親便帶著我和大哥挖菜窖。
上世紀60年代北京的樓房很少,周圍也不綠化,找塊空地即可。菜窖挖半人多深,用挖出的土在周圍再培高一些,上邊用樹枝或舊木料加蓋培土,人在里邊能直起身子。
菜窖挖好,大白菜不能急著往里放。買來白菜后先得晾曬幾天,外邊的老幫子蔫軟了才能人窖。我最不愿意干的就是每周去清理菜窖,窖里很悶,還有一股爛菜味。每棵白菜都得整理一遍,開始有掉幫爛葉的情況,我們把窖口開大一些,情況有所好轉(zhuǎn)。后來才知道這是窖里溫度高又不通風造成的。
大白菜過了春節(jié)漲開心兒就不好吃了,但這時候也基本吃完了。我最愛吃母親炒的醋熘白菜,再放點肉,百吃不厭。自己成家后,總也做不出那種味道,請教母親,得到真?zhèn)鳎撼创嘴职撞艘没ㄉ?,不能用豆油或大油(豬的板油或肥肉熬出來的油)。
后來我下鄉(xiāng)插隊,到了冬天,白菜、蘿卜就是看家菜。我們集體戶分的大白菜更多,因為我是“當家的”,儲存大白菜的任務(wù)就義不容辭地落在我身上。鄉(xiāng)親們教了我一個好方法:在房前向陽背風的地方挖一淺坑,深度高于大白菜,碼放時每棵白菜的根朝下,立著緊密排列整齊。挖出的土直接蓋在大白菜上,坑的四邊要蓋嚴,隨吃隨挖十分方便。一冬下來,大白菜一點都沒有浪費,由于接地氣,也不干癟,白菜清脆可口。
白菜可以做餡兒。插隊生活艱苦,缺肉少油,但我們用黃醬代替醬油(黃醬便宜),放上五香粉調(diào)餡兒,再用當年的玉米磨成的玉米面包成菜團子,別有一番風味。
后來我入伍到東北參軍,那里白菜、土豆成了當家菜。東北的白菜葉少幫兒多,上部成尖形,北京人稱“錐子菜”。部隊的菜窖很大,也很正規(guī),里面存儲的大部分是白菜,被炊事班的人收拾得干凈、整齊。由于溫度控制得好、濕度適中,白菜不掉幫兒、不爛葉。
我們是空軍地勤大隊,伙食很好,每頓正餐菜里都有肉。我最愛吃肉片炒辣白菜,用干辣椒熗鍋,那味道讓人回味無窮!
改革開放經(jīng)濟發(fā)展,現(xiàn)在冬天各種蔬菜應有盡有,再也不用儲存大白菜了,而且夏天想吃白菜也有,還有娃娃菜、小白菜等,品種多樣。時代在發(fā)展,人民的生活也在提高。以上這些是時代的印記,人生的美好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