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對下肢骨折術后并發(fā)急性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觀察與護理進行討論。方法 選取我院自2014年6月~2015年6月下肢骨折術后并發(fā)急性深靜脈血患者20例,在尿激酶的治療的同時,配合人工護理,對患者臨床效果進行觀察。結果 在20例下肢骨折術后并發(fā)急性深靜脈血栓患者中,治療前均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應,其中有下肢顏色變化、水腫以及疼痛感等不良癥狀,在經過尿激酶治療以及人工護理后,其中有有4例患者出現不同程度的不良反應,14例患者痊愈,且有2例患者出現好轉。結論 對于下肢骨折術后并發(fā)急性深靜脈血栓患者的早起觀察后,通過不同的方式進行護理,提高了患者的恢復效果,減低死亡率。
關鍵詞:下肢骨折;急性深靜脈血栓;護理
骨折手術治療后常出現并發(fā)癥,急性深靜脈血栓的并發(fā)率超過百分之十,較為常見,如果不對其進行觀察護理,則對患者有著不同程度的不良反應,嚴重者,會危機其生命。所以討論更為有效的護理方法極為重要。筆者選取我院自2014年6月~2015年6月下肢骨折術后并發(fā)急性深靜脈血患者20例,在尿激酶的治療的同時,配合人工護理,對患者臨床效果進行觀察,對資料進行回顧分析,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取我院自2014年6月~2015年6月下肢骨折術后并發(fā)急性深靜脈血患者20例作為研究對象,20例患者中有12例男性患者,8例女性患者,年齡在33~82歲,其平均年齡為(41.6±6.3)歲,20例患者中,左下肢骨折手術患者10例,右下肢骨折手術患者8例,雙下肢骨折手術患者2例。
1.2早期觀察 20例患者在下肢骨折手術后的10~15d內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疼痛感,在15d內,下肢皮膚顏色由淺變深,最后呈現青紫色,有血栓,且下肢表皮問題明顯升高,可升至40℃左右,下肢血液流動收到嚴重阻礙。甚至還有患者出現水腫或出血水泡的情況,表現癥狀有胸悶。呼吸急促等常規(guī)血栓常見現象[1]。
1.3方法 下肢骨折術后出現急性深靜脈血栓并發(fā)癥,應對其進行藥物治療,首先將100000U尿激酶注入標準規(guī)格的生理鹽水,對患者進行靜脈注射,根據患者自身情況在1.5h左右滴完,為了促進血液循環(huán),防止血液凝固,在尿激酶輸注過程中,添加5000U的肝素鈉,藥物治療持續(xù)10d,然后對患者的臨床效果進行觀察,如果患者膚色由深變淺,皮表溫度有下降,且水腫水泡等癥狀消失,癥狀出現明顯改善,若3個月后患者可以正常下地走路則為痊愈[2]。
2 護理干預
2.1一般護理 下肢骨折術后并發(fā)急性深靜脈血栓患者需要靜養(yǎng)15d,利用紗布對患者下肢進行包裹,但是為了不阻礙患者血液的正常循環(huán),不可以過緊包扎。為了保證下肢表面皮膚溫度上升,包扎紗布需要透氣性好,在患者靜養(yǎng)期間,要保持室內陽光充足,通過陽光消毒,由于下肢骨折術后,患者下肢無法活動,長時間會產生麻木,所以護理人員要定時間對患者下肢位置進行調整[3]。
2.2溫度控制 室溫穩(wěn)定控制在22℃左右,對患者下肢進行濕熱敷法,控制下肢皮表溫度在39℃左右,維持15d,患者下肢疼痛感逐漸消失[4]。
2.3溶栓治療 下肢骨折術后并發(fā)急性深靜脈血栓患者均會出現不同的疼痛感,通常是患者膝下10~12cm處出現脹痛、劇痛等不同痛感。溶栓治療是在此處進行尿激酶配合生理鹽水治療,在治療1d內定期觀察患者的牙齦、鼻腔以及尿液是否有出血傾向,如果出現上述情況,則應減少或停止用量。
2.4穿刺護理 穿刺時,不可選在手術處,為了避免患者的下肢疼痛,穿刺應選取在靜脈分支,穿刺力度應適中,針應與靜脈分支成30°角,穿刺時,手要穩(wěn),保持力度,抽針要快,拔出針后,需要用酒精棉球進行輕壓,以避免患者靜脈出血,但時間不宜過長,并且在后續(xù)的穿刺時,應該換不同的位置[5]。
3 結果
在20例下肢骨折術后并發(fā)急性深靜脈血栓患者中,治療前均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應,其中有下肢顏色變化、水腫以及疼痛感等不良癥狀,在經過尿激酶治療以及人工護理后,其中有有4例患者出現不同程度的不良反應,14例患者痊愈,且有2例患者出現好轉。
4 討論
通過本研究,筆者發(fā)現經過藥物治療與人工護理下的下肢骨折術后并發(fā)急性深靜脈血栓患者的不良反應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且本次實驗并無死亡案例。所以筆者認為,患者的治療效果并非僅由治療決定,也離不開護理人員的悉心護理,且臨床護理對下肢骨折術后并發(fā)急性深靜脈血栓患者的治療效果有實際臨床意義,護理人員的悉心觀察以及護理可以有效的避免急性深靜脈血栓的發(fā)生[6]。
醫(yī)護人員方面:醫(yī)護人員對患者應進行鼓勵,鼓勵患者在術后進行功能鍛煉,在術后麻醉過后,鼓勵患者進行主動或被動的肌肉收縮鍛煉,最好鍛煉5~15min/h;對臥床期間的患者進行定期位置調整,促進患者血液循環(huán);避免墊枕過高導致身體過度屈曲,造成血液循環(huán)不流暢;保持患者大便通暢;對患者的一些不良習慣進行勸誡,如:吸煙、飲酒等;在病情允許情況下,積極鼓勵患者早下床活動[7]。
在患者方面:雖然術后下肢有疼痛感,但是患者應盡量忍住,盡早進行肌肉拉伸鍛煉,每天應分次多次按照醫(yī)囑練習;不可一直臥床,應積極配合醫(yī)護人員定時變換體位,配合護理人員,及時告知身體情況,盡早下床進行少量活動,一方面進行肌肉鍛煉,促進血液循環(huán),另一方面在活動通知控制好量,避免組織損傷;每天應攝取大量水分及流動液體,從而保持體內水分的充足,還可以清胃清腸,促進排尿通暢,且應自身及時觀察尿色,如果尿中有血色,應及時通知醫(yī)生;積極配合醫(yī)生的建議,不吸煙,始終保持自己的良好心態(tài)。
綜述所述,通過對下肢骨折術后并發(fā)急性深靜脈血栓患者的早期觀察,根據患者不同情況采取適量的護理,對降低死亡率以及患者下肢健康恢復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ClarkeMT,GreenJS,HarperWm.Screeningfor deep-venousthrombosisafter hip and knee replacement without prophylaxis[J].Bone Joint Surg,1997,79(15):787.
[2]李家增,賀石林,王鴻利,等.血栓病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357-361.
[3]范玉霞.下肢骨折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原因及預防性護理[J].甘肅中醫(yī),2009,22(10):48-49.
[4]楊叢俊,李傳蘭,胡蘭,車善瓊.下肢骨折患者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及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06,06.
[5]應香云.股骨骨折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預防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06,07.
[6]吳逸炯,沈明.14例介入治療下肢深靜脈血栓術后并發(fā)癥的觀察與護理[J].中華護理雜志, 2006,11.
[7]唐泓源,張黎明.關節(jié)置換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護理進展[J].中華護理雜志,2005,8.
編輯/倪冰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