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化療藥物外滲后的局部封閉的處理方法,減少外滲藥物對患者的損害。方法 對我科15例患者發(fā)生化療藥物外滲的患者進行局部封閉處理程序是:立即停止藥物輸人,保留針頭,回抽殘留的藥物。局部封閉用0.9%氯化鈉5ml+利多卡因5ml+地塞米松5mg環(huán)形封閉。每12h封閉一次,封閉3d后觀察局部情況,腫脹減輕,改為1次/d,直到腫脹消退,同時用金黃散或50%硫酸鎂外敷和抬高患肢。結果 經(jīng)上述處理,15例患者發(fā)生化療藥物外滲的患者14例治愈,1例處理失敗造口右手肌腱壞死,手部功能部分喪失。結論 化療藥物外滲后早期、正確、足量、多次局部的封閉和綜合性治療,能有效的預防外滲后的并發(fā)癥。
關鍵詞:化療藥物外滲;封閉;方法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從2000年至今,我科有15例患者發(fā)生化療藥物外滲,外滲藥物5-FU10例,阿霉素5例,其中直腸癌6例,乳腺癌9例,15例患者均化療6個療程,血管狀況欠佳,年齡在36~58歲,外滲藥面積0.5-2cm×0.5~3cm。
1.2處理方法 采用綜合性治療方法如回抽外滲藥液、局部冷敷、熱敷、封閉、50%硫酸鎂和或金黃散外敷、抬高患肢等。
1.3結果 15例患者有14例成功,其中1例患者行局部封閉7d后治愈。1例造成右手肌腱壞死,送上級醫(yī)院行VCD治愈,但手指伸屈功能喪失。
2 藥物外滲的處理程序
2.1立即停止輸液,原位保留針頭, 原靜脈通路回抽液體,用針筒盡量吸出局部外滲的殘液。
2.2通知醫(yī)生,指導進一步處理。
2.3局部封閉:利多卡因5~10ml加地塞米松5~10mg環(huán)形封閉。
2.4冷敷,溫度以4~6°為宜,每間隔15min冷敷15min??捎?0﹪硫酸鎂或金黃散濕敷;[2]。
2.5抬高肢體或注射部位超過心臟水平面48h,患者應注意休息, 避免外滲部位受壓。
2.6記錄外滲液量、輸注部位、藥物濃度、患者癥狀及累及范圍。
2.7密切觀察局部情況、作好交接班。必要時請外科醫(yī)生會診。
3 討論
3.1引起藥物外滲的主要原因
3.1.1患者因素 ①腫瘤患者經(jīng)常采集血標本、長期輸液、反復大劑量化療,對血管內膜有不同程度的損傷,使血管壁變薄、血管脆性增加、彈性下降,血管硬化。②患者不合作或在輸液期間沒有按正確的方法移動輸液的肢體,導致針尖穿破血管、針頭滑落,引起外滲。③腫瘤壓迫、血管栓塞、腋窩淋巴結清掃術、淋巴水腫、上腔靜脈壓迫癥等引起上游血管阻力增加,患者血小板減少。
3.1.2藥物因素 ①與藥物本身的刺激性、滲透壓、酸堿度、濃度及藥物對細胞代謝的營養(yǎng)有關。②當藥物在很短時間內大量或快速進入血管內,是血管通透性增加,致使藥液外滲。
3.1.3技術因素 ①靜脈穿刺時針尖刺破對側血管壁或針頭斜面未能完全進入血管腔,藥液經(jīng)破口和針尖斜面漏到皮下組織。②在同一部位反復穿刺,止血帶結扎過緊、時間過長,都可能造成對血管的損傷。③選用局部血管有病變的肢體,由于血管收縮,導致血管內壁壓力增加,而發(fā)生外滲。
3.2化療藥物外滲封閉的方法和處理失敗的原因
3.2.1方法 封閉時要嚴格無菌操作,封閉的時間越早越好,方法要正確,環(huán)形封閉,足量,用4?肌肉針頭,用0.9%氯化鈉5ml+利多卡因5ml+地塞米松5mg在紅腫皮膚的邊緣呈點狀或扇狀封閉。封閉的范圍要超過滲出的范圍,注射量以紅腫范圍明顯突出皮膚,進針長度以針尖在紅腫部位的正中處,使藥物均勻的向四周擴散,進針深度以15°~20°為宜,邊封閉邊抽回血,不要注入血管內,進針深度不能過深或過淺。每12h封閉一次,封閉3d后觀察局部情況,腫脹減輕,改為1次/d,直到腫脹消退,同時用金黃散或50%硫酸鎂外敷和抬高患肢[1]。
3.2.2化療藥外滲處理失敗的原因 1例封閉失敗的原因,①封閉的量太少,沒有包裹滲出的范圍,封閉的方法不正確,離滲出的部位太遠,封閉藥液沒有達到滲出的藥物內,從而使化療藥繼續(xù)損傷局部組織。②封閉的次數(shù)太少,只第1d封閉了1次,第2d患者就出院了。③沒有嚴格交接班,沒有認真觀察局部情況。④沒有向患者交待化療藥外滲的嚴重性,沒有阻止患者出院。⑤沒有隨訪了解患者局部情況。
3.3預防化療藥物外滲的措施
3.3.1 合理選擇血管,計劃使用、有效保護靜脈 發(fā)皰性、刺激性化療藥物,不宜選手足背小血管,首先①動員患者行中心靜脈插管或皮下埋置靜脈泵給藥。②一般采用前臂靜脈給藥,其次為手背、手腕、肘窩。③盡可能不采用下肢靜脈注藥,因下肢靜脈易于栓塞,血流速度較慢,但上腔靜脈壓迫綜合癥的患者例外。④腋窩淋巴結清掃的患者應避免在患側上肢進行化療。⑤根據(jù)化療方案計算靜脈使用次數(shù),宜從遠端向近端,交替使用大靜脈,應使化療造成的損傷有一定修復時間。⑥盡量保留兩條靜脈留作它用,常規(guī)采血和非化療藥物的注射選用小靜脈。
3.3.2 提高專業(yè)技術,熟練掌握靜脈穿刺操作技巧 負責化療輸注的護士須經(jīng)專業(yè)訓練,掌握好化療藥物的特性,有高度的責任心,未取得護士執(zhí)照者不能進行操作;對發(fā)皰性、刺激性化療藥物首次使用時,必須詳細閱讀說明書。要熟練穿刺技術,力求一針見血,提高靜脈穿刺的一次成功率,避免反復穿刺,在注入發(fā)皰性、刺激性化療藥物前,要對使用血管進行正確判斷,如血管部位、回血情況、靜脈是否通暢等。注藥結束拔針后準確按壓針眼2~5min(有出血傾向增加按壓時間)。
3.3.3 正確掌握藥物的給藥方法、濃度、輸入速度,合理使用藥物 首先要熟練掌握化療藥物的性能、顏色、使用特點、對血管的刺激程度、及最佳給藥途徑,嚴格按醫(yī)囑給藥。正確給藥方法是不能用有化療藥液的針頭直接穿刺血管或拔針,應先注入生理鹽水確認有回血,無滲漏后再注入化療藥,輸注期間應密切觀察回血情況,局部有無疼痛等,注入后用等滲液沖洗,使輸液管中的殘余藥液全部注入。藥物濃度不宜過高,給藥速度不宜過快,20ml藥液至少需3min以上,或者用每分鐘5ml的速度注入,避免血管在短時間內受到強烈刺激從而出現(xiàn)損害。
3.4 加強患者配合 化療前對患者進行針對性的宣教,特別是初次應用該藥時,當班護理人員應做好解釋,消除恐懼感。注射化療藥時,要減少患者活動,并告知患者如有異常感覺,如局部疼痛腫脹等,應及時報告注藥護士。
4結論
臨床中使用化療藥物一旦發(fā)生外滲要積極采取有效的措施,要早期、足量、正確的局部封閉,還要采取綜合的治療措施,如立即停藥,回吸,盡可能將針頭、皮管內及皮下水皰液吸出。局部冷敷,必要時也可局部用50%硫酸鎂或金黃散濕敷,靜脈輸注化療藥時,盡量要求患者行中心靜脈插管或皮下埋置靜脈泵給藥,減少外滲的機率。
參考文獻:
[1] 孫燕.內科腫瘤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122-135.
[2] 王素梅.局部封閉療法治療化療藥物外滲的效果觀察[J].中國臨床保健雜志, 2006(5): 491-492.
編輯/葉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