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當前全球自殺率急劇上升的嚴峻環(huán)境下,自殺已成為全世界共同關注的問題,自殺不僅造成巨大經(jīng)濟損失,更嚴重影響人類的心身健康。本文在總結自殺相關危險因素的基礎上,探索自殺預防模式研究的新進展,為自殺預防提供有效的綜合措施。
關鍵詞:自殺;初級預防;自殺預防
據(jù)WHO的統(tǒng)計, 每年全球近100萬人死于自殺, 即每40s就有1人死亡[1]。自殺造成全球每年經(jīng)濟損失大約幾億美元[2]。據(jù)費立鵬先生的研究表明:在我國,自殺是人口死亡原因的第五位死因,也是15~34歲人群死亡的首位死因[3]。本文將在總結自殺相關危險因素的基礎上,探索自殺干預模式研究的新進展,為自殺提供可行的預防措施。
1自殺相關危險因素
據(jù)西方國家多年研究發(fā)現(xiàn)自殺相關的危險因素主要包括:精神疾病史、自殺未遂史、軀體疾病、慢性或急性人際關系問題、壓力生活事件等[4]。Heaton K[5]等人將自殺死亡的危險因素分為遠端因子(遺傳因素、性格特質、胎兒及圍產期因素等)和近端因子(精神疾病史、軀體疾病、社會心理危機等)。費立鵬等人在2000年進行的全國性自殺危險因素的心理解剖研究發(fā)現(xiàn),我國自殺相關危險因素的排序為(按相對重要性先后排序):死前2 w抑郁程度重、有自殺未遂既往史、死亡當時的急性應激強度大、死亡前1個月內生活質量低等[6]。
2篩查評估與初級干預
2.1篩查評估 通過有效的篩查可以發(fā)現(xiàn)具有自殺風險的個體,綜合評估其風險因素及保護性因素,為自殺傾向者提供個性化的自殺預防方案。據(jù)美國預防服務機構的系統(tǒng)性回顧表明,有效的篩查工具可能會降低成年人自殺風險[7]。但Melham L等學者指出臨床訪談是評估自殺風險的金標準[8]。
2.2初級預防 積極展開自殺相關知識教育,可以讓人們了解自殺、識別自殺危險信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預防自殺作用。據(jù)Barnes等人的研究發(fā)現(xiàn)有超過50%的自殺者在自殺前的7~10 d內會向家人和朋友表現(xiàn)出言語或行為上的自殺傾向[9]。對非專業(yè)人員及長期接觸自殺高危人群的專業(yè)人員進行自殺征兆識別及自殺預防等培訓,提升其識別自殺高危人群的能力,掌握預防自殺的原則,以利于參與突發(fā)自殺事件的危機干預救援。其次,近10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媒介宣傳對自殺有一定影響[10]。過度報道自殺細節(jié)等可能會增加自殺風險因此。通過報紙、網(wǎng)絡、公益講座等合理宣傳,提高公眾對自殺危險因素的識別和處理。同時,避免媒體或網(wǎng)絡等對自殺細節(jié)的報道和描述。再次,自殺者往往采取致死性的自殺方式,在中國主要以喝農藥自殺,而美國以使用武器自殺為主。據(jù)Mann[11]等人系統(tǒng)性回顧發(fā)現(xiàn)限制致命工具的使用可有效降低自殺率。
3干預治療
3.1藥物治療 據(jù)研究,至少90%的自殺死亡或自殺未遂者患有一種或幾種精神疾病[5-6]。近期的一項mate分析亦發(fā)現(xiàn)邊緣型人格障礙,神經(jīng)性厭食,抑郁癥和雙相性情感障礙者在精神疾病中自殺風險較高[12]。因此,積極治療精神疾病對預防自殺至關重要。有研究表明,鋰鹽和氯氮平能分別改善有自殺意念或行為的雙相情感障礙和精神分裂癥患者精神病理學癥狀[13],以達到間接控制自殺的目的。
3.2心理治療 目前國內外關于自殺的心理治療方法的研究較少。其中,認知行為治療和辨證行為治療對減少自殺有一定幫助[14-15]。另外,還有兩中具有代表性的自殺治療理論,主要包括SATIR治療理論和榮格分析式心理治療,但其治療效果并不理想[16]。
3.3綜合治療 自殺原因復雜,需要多方位綜合治療。特別是患有精神疾病的患者,自殺風險高,建議進行多學科治療包括精神病學家、心理學家、社會工作者、職業(yè)治療師等的綜合治療。中國人口基數(shù)較大,建立以社區(qū)為基礎的自殺干預模式,力求政府引導,社區(qū)參與,逐步形成小規(guī)模的自殺防御模式。同時,呼吁親屬對家庭成員進行良好溝通、積極引導,并鼓勵家庭成員積極參與戶外運動等,促進親屬間和諧相處,構建特定的自殺的保護性因素。這將是未來自殺預防的重要模式。
參考文獻:
[1]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orld Suicide Prevention Day[R].Asia: WHO,20119-10.
[2]Goldsmith S K,et al. A Metal. Reducing suicide: a national imperative [M].National academies Press,2002.
[3]Philips MR.et al. Suicide rates in China 1995-1999[J]. Lancet,2002,395(9309):835-840.
[4]Yang,j.et al.The NEO-PI-R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J].Psychological Assessment,1999.11(3):359-368.
[5]Haw ton K,et al. suicide[J].Lancet,2009,373:1372-1381.
[6]Phillips MR.All-risk factor for suicide in china: a national case-control psychological autopsy study [J].Lancet,2002,360:1728-1736.
[7]Malish RG,Czech RL,Cole DW.Screening for and treatment of suicide risk relevant to primary care [J].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2013,159(4).
[8]Wasserman C,editors. Oxford textbook of sociology and suicide prevention .2009,471-476.
[9]Barnes,L.Help-seeking behavior prior to nearly lethal suicide[J].Suicide Life Threat Behav. ,2001,32(1 Suppl):68-75.
[10]Paul S F Yip.Means restriction for suicide prevention[J].Lancet,2012,379(9834):2393-2399.
[11]Mann JJ .Suicide Prevention Strategies[J].2005,294,2064-2075.
[12]Meltzer HY. Suicidality in schizophrenia: a review of the evidence for risk factors and treatment options[J].2002,4:279-283.
[13]Stanley B, Brown G, Brent DA,et al.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 for suicide prevention[J].2009,48:1005-1013.
[14]Stanley B,et al.Dialectical behavioral therapy for suicidal individual[J].2009,421-425.
[15]王求是,劉建新.國外自殺心理學研究與理論評介[J].心理科學進展,2006,14(1):105-110.
[16]Danuta Wasserman1,et al.The Europe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EPA) guidance on suicide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J].2012,14(2):113-136.
編輯/張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