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急性心梗患者合理的護理方法。方法 對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進行一般護理、飲食護理、心理護理及健康指導。結果 80例心?;颊呓浄e極合理的治療,62例治愈,15例好轉,3例死亡,患者及家屬對冶療效果及預后均較滿意。結論 有效的護理是促進疾病康復的重要手段。
關鍵詞:急性心肌梗死;急癥;并發(fā)癥;護理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肌的缺血性壞死,是指在冠狀動脈病變的基礎上發(fā)生冠狀動脈血供急劇減少或血流中斷,使相應的心肌嚴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所致。急性心肌梗死是內科常見的急癥之一[1],起病急驟,變化快,常常并發(fā)心衰、心率失常,是心臟猝死的主要原因[2]。急性心肌梗死嚴重威脅人們的健康,給社會和患者帶來沉重的負擔。近年來急性心肌梗死的發(fā)病率漸趨增加,因此,探索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護理措施,是目前亟需解決的問題之一。
1 臨床資料
2012年1月~2013年8月,本院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0例(男61例,女19例),年齡34~82歲,平均60歲。治愈62例,好轉15例,死亡3例,平均住院21d。
2 常見并發(fā)癥及臨床表現
2.1休克 心源性休克,一般多發(fā)生在1w內,特別是24h內。臨床表現有血壓下降、心率增快、脈搏細弱、面色蒼白、皮膚濕冷、發(fā)紺、尿少或尿閉、意識模糊不清、煩躁或昏迷。
2.2急性心力衰竭 主要為急性左心衰,表現為呼吸困難、發(fā)紺、咳嗽,大汗、強迫體位、哮鳴音、肺底濕啰音等。
2.3心律失常 多發(fā)生在起病1~2w內,而且在起病24h內最多見,伴隨有乏力、頭昏、暈厥等癥狀。
3 護理措施
3.1休息與飲食 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起病后12h內需要絕對臥床休息,保持病房安靜,減少探視,免除外界人和事對患者的刺激,可適當用安定等鎮(zhèn)靜劑,使患者充分休息,減輕心臟的負擔。護理人員應指導患者進行適宜的體育鍛煉,一般以耐力性有氧運動為宜,勿過度耗氧。運動頻率、運動強度因人而異,生活規(guī)律,勞逸結合,逐漸增加活動量,如活動時出現呼吸短促、眩暈、惡心、無力、心悸等,應立即停止活動,安靜休息。
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起病后4~12h內給予流質飲食,以減輕胃部飽脹,待病情穩(wěn)定后給予低鹽、低脂清淡飲食,少量多餐。發(fā)病1~2w,應給予高維生素、足量蛋白質的半流質飲食,少食多餐,每餐半飽或七八分飽,以免增加心臟負擔,食物易消化,保證必需的熱量和營養(yǎng),限制鈉鹽的攝入。鼓勵患者多飲食,戒煙戒酒,病情好轉2w后可進普食。
3.2心理護理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往往緊張、焦慮、恐懼、失眠,可能再次誘發(fā)心梗,不利于控制病情。因此護理人員要重視心?;颊叩男睦碜o理。護理人員要向患者講明住進ICU后病情的任何變化都在醫(yī)護人員的嚴密監(jiān)護下并能得到及時的治療,解除其緊張、恐懼心理,并向患者解釋疾病過程與治療配合,說明不良情緒會增加心肌耗氧量而加重病情。護理人員應根據患者的不同心理狀態(tài),采取相應的心理護理。急性期可運用觸摸護理,以縮短護患之間的距離,運用正面鼓勵語言和握手等心理支持方法,穩(wěn)定患者情緒,樹立治療信心;可使用一種或聯合使用非藥物止痛方法:如分散注意力、想象、放松技術等。護士應有可親的態(tài)度,可信的精湛技術,并有良好的應急能力,給患者增加安全感及無言的鼓舞。
3.3止痛治療的護理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常常發(fā)病突然,并伴有疼痛,因此護士要認真觀察疼痛的性質、持續(xù)時間,疼痛劇烈者,遵醫(yī)囑給予哌替啶50~100mg肌肉注射或嗎啡5~10g皮下注射,必要時可重復使用。疼痛較輕者可給予可待因片口服或硝酸甘油0.3mg舌下含服,同時密切觀察患者呼吸、面色的變化,以防止藥物對呼吸循環(huán)的抑制。
3.4并發(fā)癥的護理 ①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發(fā)病的3~7d易發(fā)生嚴重心律失常,完全房室傳導阻滯,心臟驟停均是主要猝死原因。應設專人床旁心電監(jiān)測,監(jiān)測電解質和酸堿平衡狀況,如發(fā)現異常應立即通知醫(yī)生并準備好搶救藥物和搶救設備,隨時準備搶救;②急性左心衰竭:輸液過快、過多,合并感染、心律失常。大便用力,精神緊張均是常見的誘因。因此,應特別注意避免,護理時應抬高床頭,取坐位、半坐位,氧氣濕化瓶內加50%酒精,有利于肺水腫的治療;③心源性休克:常發(fā)生在發(fā)病1w內,在病后24~48h內,常因廣泛性心肌壞死,缺血致排血降低,心肌收縮和減弱引起的心源性休克。觀察時應密切注意血壓、脈搏、末梢循環(huán)、尿量等變化,并詳細做好記錄。
3.5心電監(jiān)護 嚴重心律紊亂是心梗并發(fā)癥之一,及早的心電監(jiān)護對早期發(fā)現心律失常至關重要。入院后立即給予心電監(jiān)護,嚴密觀察有無頻發(fā)早搏、室速、室顫、房室傳導阻滯等,有無T波和S-T段等心肌缺血性改變及心肌再梗死表現。為保持圖像清晰,需固定好電極位置,檢查導線連接是否牢固,防止翻身搬動時脫落引發(fā)報警[3]。
4 結果
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愈62例,好轉15例,死亡3例,總有效率97%。
5 討論
近年來,隨著醫(yī)療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心肌梗死治療成功率明顯提高,患者生活質量顯著提高。優(yōu)質有效的護理干預對患者的康復有著重要作用,因此護理人員必須具備堅實的專業(yè)知識,臨床工作中嚴密觀察病情,做到早發(fā)現,早處理[4]。在做好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更要做好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及其家屬的心理護理和健康宣教,可促使患者積極主動的配合治療與護理,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以及危重患者搶救成功率。
參考文獻:
[1]張菊霞.30例青年急性心梗患者的心理特征及護理對策[J].甘肅醫(yī)藥,2010,29(2):234-235.
[2]楊傳舉.70例急性心?;颊叩淖o理及健康指導[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0,05(27):201-202.
[3]劉冬.淺談急性心肌梗死的康復護理[J].醫(yī)藥論壇雜.2004,25(13):70.
[4]劉潔.健康教育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康復的影響[J].臨床實用護理雜志,2004,9(4):49.編輯/王敏